1樓:可晨情感說
這是因為家裡人給慣的,給點教訓基本就老實了,比如犯錯了罰站,然後不許家人替他求情,讓他明白誰是家裡的老大,基本有那麼兩次他也就老實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孩子“窩裡橫”並非本性,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作家長的應該反思一下夫妻之間的一方是否有這種現象。
3樓:網友
家庭環境裡,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基礎上,有意識的製造一些“困難”,以此來鍛鍊孩子。六歲半的孩子,按照正常的心理發展規律,正是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未知世界的年齡,父母要敢於放手,大膽嘗試,給孩子創造動手、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
4樓:嗨天天麻麻
肯定是因為家裡人溺愛導致的,孩子做出過分的行為,家長應該制止他,不應該慣著他。
5樓:小可艾娛樂
應該好好的教育他,不能助長他這種壞脾氣。
6樓:寶69751嗇透
孩子越宅只會越內向,家長應創造一切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外界,多認識一些同齡朋友。一開始,孩子可能會無所適從,甚至會用粗暴的方法與人交往,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不能一味指責,應該耐心的教導,比如教孩子如何打招呼、介紹自己、分享玩具等,讓孩子在學習中摸索出正確的相處之道。事後也可以引導孩子總結和反思,自己在人際溝通上存在什麼問題,下次應該怎麼做。
孩子做得好應及時誇獎,做得不好就一起分析解決問題,儘量不讓孩子產生挫折感,以免越來越“慫”。
7樓:赫宰是我的
孩子並非天生的兩面派,其個性的養成與家庭環境息息相關。而“窩裡橫”的孩子,多半成長於過度保護、溺愛的家庭。在家裡父母長輩對孩子有求必應,處處以孩子為中心,自然容易養成自理能力較弱的“小霸王”。
但是,孩子出了門還想呼風喚雨,繼續稱王稱霸,顯然是行不通的。孩子不但指揮不了別人,還會四處碰壁,幾次受挫之後就會退縮,拒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長期以往,自卑和怨恨將促使孩子以家裡為宣洩口,變本加厲地發脾氣,以尋求心理的平衡。
8樓:獨身女王
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矩的設定並非是為了滿足父母的內心需求,也不是為了約束孩子而設定的。在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的基礎上,而設定的規矩,其實也是一種愛,這種愛會讓孩子懂得什麼事情可為,那些事情不可為,規矩的設立能讓孩子懂得學會說“不”,同時也能夠接受別人的拒絕。 當孩子為了滿足自己不合理的需求,而大哭大鬧的時候,父母就要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果斷的對孩子說“不”,而不是為了心疼孩子,採取委曲求全的辦法,父母的委曲求全實則是對孩子的一種縱容,這會害了孩子。
9樓:小月有愛
經常宅在“窩”裡,缺乏與外界的碰撞,一旦離開安全區域,進入到陌生環境,就會不知所措,一味躲避,這也是孩子“窩裡橫”的成因之一。有的父母可能就說了:“為了鍛鍊孩子,我們沒少帶他出去,為什麼還是沒一點長進呢?
”因為走出門不代表進行了“社交”:孩子打了人,父母趕緊去道歉;見著陌生人,父母強迫孩子打招呼;認識新朋友,父母充當發言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去探索與他人相處的方式,過多幹預反而使其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在父母的強勢下變得害羞、怯懦。
10樓:軍鼎拳拳
孩子的行為模式在不斷探索和學習中形成,或者說承襲於主要監護人——父母。如果父母一方實行“嚴教育”,一方實行“寬教育”,這邊哄那邊罵,孩子就會變得“欺軟怕硬”,使用不同的態度和方法對待不同的人。此外,如果父母本身就是“窩裡橫”的行為模式,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會形成“在家裡可以想怎麼樣就怎樣”、“外面很危險,需要處處隱忍”的錯誤想法,並將這種行為模式套用到自己的人際交往中。
11樓:匿名使用者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並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該如何去做,而是要問一下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如何處理,不要認為孩子小,就忽略了孩子的想法,也不要認為孩子的想法太幼稚,當你告訴孩子怎麼做的時候,也失去了一次訓練孩子思維的好機會,時間久了,孩子就不想去思考,對父母也形成了依賴的心理。問孩子為什麼,能夠鍛鍊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善於表達自己,能夠積極探索未知的領域。通過這種形式的互動,孩子慢慢的就能學會自己處理一些簡單的問題,這種能力的培養會讓孩子有勇氣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
12樓:斷翼天使
孩子能自我管理嗎?當然能!重要的是家長要學會傾聽,當覺得孩子無理取鬧時,不妨彼此冷靜一下,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以積極的方法去面對;當看到孩子膽怯退縮時,給予充分地理解和鼓勵,讓孩子的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卸下內心的恐懼。
只要家長一直堅持,就能在傾訴和整理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在一次次成長中明白是非對錯。
孩子“窩裡橫”,家長應該怎麼辦
13樓:匿名使用者
的孩子就是俗話說的“窩裡橫”。孩子為何“內強外弱”?一般而言,有以下幾個原因:
1.大人對孩子照顧過多,包辦的事情多,對孩子的要求答應得多,因此養成了孩子執拗和任性的壞脾氣。特別是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沒有辦法”會助長孩子的“壞脾氣”。
3.這類孩子發脾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缺乏表達情緒的渠道和方法。在學校沒有人會讓著他,自然也沒有人會接受他的脾氣,為了獲得與同學玩的機會,他甚至需要遷就別的孩子的脾氣。
這樣,孩子的負性情緒沒有出口,家庭就成為了他情緒的宣洩口,“惹得起”的媽媽和家裡的物品都被迫接受他的情緒宣洩。
對於“窩裡橫”的孩子,家長切忌在孩子憤怒的時候去掌控他,切忌責備與訓斥,更忌懲罰性地說類似“你天天發脾氣,媽媽就不愛你了”的話。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可以幽默地說:“我家的小兔子要發老虎威了!
”這種輕鬆幽默的氣氛能使孩子放鬆下來,壞脾氣就在春風化雨中被化解了。
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與人相處的辦法。家長要鼓勵孩子積極交往,儘可能為孩子提供與同齡夥伴交往的機會。例如開展“我家寶寶是主人”活動,讓孩子在家招待小客人等,使孩子在安全自然的環境中學習交往。
14樓:然規樂學
孩子外面慫,窩裡橫,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