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麼看忍,佛教上怎樣闡述「八忍」

2022-06-04 03:40:03 字數 5291 閱讀 1993

1樓:匿名使用者

忍,佛教稱忍辱,是六度之一,也叫六波羅蜜,是佛教修行的乙個方法,也是乙個修行的成果。

經常提到的有生忍、法忍。

【忍辱地】——《佛學大詞典》 指生忍與法忍。

生忍,即安忍有情之嗔罵捶打或優遇;

法忍,即安忍一切寒熱、風雨、飢渴、老病等之非情禍害;

於此二忍能安然不動,故稱忍辱地。

2樓:唯梅子

佛教的忍,分為4種:

1.盡法忍。2.盡類忍。

3.無生法忍。4.無生類忍。

其中類忍,是對於「正智」來說的。

其中法忍,是對於「真如」來說的。

其中盡忍,是對於「有為法」來說的。

其中無生忍,是對於「無為法」來說的。

所以,盡法忍,是在有為法的角度,觀察真如。

盡類忍,是在有為法的角度,觀察正智。

無生法忍,是在無為法的角度,觀察真如。

無生類忍,是在無為法的角度,觀察正智。

3樓:宗陽子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忍不了的。遇到不順的事情就來火,那是習氣在作怪。

4樓:

佛教中的忍有很多不同的境界,能忍才能成就事業。所以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法得成於忍」。

佛教上怎樣闡述「八忍」

5樓:

佛教是肯定相信的。除了已經解脫生死(如小乘的羅漢)或已經自主生死(如大乘的聖位菩薩)的聖者之外,一切的眾生,都不能不受輪迴的限制。

佛教認為輪迴的範圍共有六大流類,佛教稱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

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迴生死。

不過現實當中誰也不知道了。

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冥冥之中自有定數的吧。死一次就知道了。

佛中的忍是什麼意思?

6樓:慧運居士

看看就知道了這bai是彌勒菩薩du忍辱偕,老拙穿zhi袖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dao

好遮寒,萬事內隨緣了。

有人罵老

容拙,老拙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憑它自幹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沒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訊息,何愁道不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忍辱:不合理

來的才叫自做忍辱~~反之~你打人一拳~別人回你一拳~這是應該被打的~不算是忍辱~

忍辱 是對 想要修煉上天堂的人 提出的條件~對於不想要修煉上天堂的人 是不用勉強的~

修行 隨時都會有考驗的~

8樓:鈊若在夢就在

說白了忍就是在心上割一刀

9樓:敢問路在何方

忍是無價寶,人生中的很多苦惱和麻煩都收由於我們的貪嗔痴造的業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佛教忍耐是不是憋著

10樓:活著魂有靈人

完全正確。因為沒有解決自己罪的問題所以憋著,真正的忍耐是愛,甚至敵人。如果他們真的無我的情況下就不是憋著了,如果他們有忍耐有愛,就不去造那些偶像收人香火錢抽籤了,他們是貪婪,真正學佛的人有忍耐愛心的人,也不在寺廟中當著世寄生蟲的生活。

11樓:且看天地造化機

到了無相的境界之後,那應該就不是憋著了,呵呵~

12樓:因緣法

佛教所說的忍耐,有憋著的意思,但絕不僅僅是這個意思,它的內涵,極為深刻。

忍的緣由:忍的理論基礎,是基於因果律。我們遇到不順,是因為前世或今生曾做過傷害眾生的錯事,現在果報成熟了。

如果以怨報怨,我們的這個怨,就會成為新的惡業種子,將來會成熟為新的不順的果報。

忍的心理轉化:

忍,不僅僅是憋著,還需要轉化。要明白,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比如小時候自己高興地撥了棵草玩,卻被別的熊孩子搶了而大哭,但現在看這個事,有什麼可悲的呢?當年韓信為什麼能忍胯下之辱?

就是他能看到未來,看到這件事看似很重要,實則不值一提。當時人們皆笑韓信之懦,而當韓信功成名就,胯下之辱卻成美談,甚至於流傳千古。

13樓:智亂天下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遭遇到無盡的困難和坎坷,對於有些問題,我們可以憑藉著個人能力把它解決掉,但是好多問題也可能是,絕大多數問題是我們個人能力所無法左右的,這就會給我們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如果你的心態調整不好,就會感到痛苦和悲哀,你整個人也可能被困難所打倒,甚至從此一蹶不振,那麼面對困難和坎坷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關鍵還是看個人的心態,當你保持一顆充滿正能量的心態的時候,用網路語來說就是神馬都是浮雲,所以告訴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開始做乙個充滿正能量的人。

佛教上怎麼定義「安忍」

14樓:荒誕不經

安忍,安心忍耐也。止觀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三藏法數三十七曰:「安即不動,忍即忍耐。」

《地藏卜輪經》有: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意即:

如同大地一樣,含藏著無數善良的種予,故名地藏。地藏的「大願」,文珠的「大智」,普賢的「大行」及觀音的「大悲」合為四大美稱。

多部經論都認為安忍是六度中最難修持圓滿的。《入菩薩行論》雲:「罪惡莫過瞋,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

」在世間也有「忍字頭上一把刀」的說法。尤其面對無緣無故的侮辱,無中生有的誹謗,很多的修行人都難以作到如如不動,視若虹霓。

寂天菩薩所著的《入菩薩行安忍品》以其卓識遠見,全面細緻、鞭辟入裡地闡述了七十二種引人發怒動嗔的情境、嗔恚的危害、安忍的福報和怎樣調柔自心去戒嗔安忍。

"忍"是佛家的最高境界嗎?

15樓:匿名使用者

「佛在心中」或「心中有佛」是做人的很高境界,但仍然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啟用萬事萬物的佛性,激發萬事萬物的美好。

說白了,就是通過學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通過實現了別人、美好了世界從而實現了自己。

附原文:

佛的本意是聖賢,在我眼裡,佛是那些具有大智慧型、通曉事理、超脫生死、品格高尚的人。他們由於心性高潔,淡化得失,很少有煩惱。因此,求佛應該是追求一種境界。

那些僅僅靠折磨自己考驗自己來說明決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佛的。因為那是著相,是執著、是痴。靈悟在於放鬆自己、無拘無束,更高境界在於放鬆他人。

佛的異化是從佛的神化開始的。

把萬人敬仰的聖賢神化,在認識還不發達的古代,並不是難事。

神化的最高境界是精神化、概念化。這是一種虛質。

後來的佛,被當作人的心裡那塊善良、美好的部分。

佛在心頭坐。

惻隱、熱情、隨順……等等。我們要尊敬這些美德,呵護這些美好。見心見性。

要有著對生命、對生活的感激之心。

再泛化,佛是萬事萬物中美好的那一面。我們並不需要知道佛是什麼,佛是什麼樣子。

佛在百草頭。佛在萬事萬物,在任何時空。

禮佛,其實是珍惜、讚美、溫存這些好的成分,並堅持「美好始終在」的這種信念。

發現美,並展示美,甚至創造美,這是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

「佛在心中」或「心中有佛」是做人的很高境界,但仍然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啟用萬事萬物的佛性,激發萬事萬物的美好。

我們需要對佛虔誠,不僅僅是口頭上說,不僅僅是在心裡默念,而是讓每乙個細胞都有體會,讓美好滲透身心。

不僅僅是思想,不僅僅是感受,而是要實實在在地做出這些努力,去實現美好的大千世界。

被稱為佛的先哲,正是這樣通過實現了別人、美好了世界從而實現了自己。

16樓:匿名使用者

忍,都被世俗話了。回答的都是常人常見。忍是不覺忍而忍,境界之高非常人所能理解。

17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看眾生都苦,於是發願要普度眾生。

佛教的忍是不是不讓說話

18樓:荒誕不經

錯。佛教的忍辱法門,不是不讓說話。忍辱法門,從淺至深,有五種層次,生忍、力忍、緣忍、觀忍、慈忍。

修忍辱時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離不開四相。聞贊則喜,聞謗則怒,心中即起波浪,離四相談何容易,應先漸修,後可頓超。

修行一事沒有天生的,縱有頓根的人,亦是過去世修來的。欲求大徹大悟,須以佛法慢慢熏習,每天需要念經,單單念而不解其義,收效甚微,對於經義要圓解、要深解,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什麼境界都能運用上去,舉心動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

人我執不易斷,凡事看淡一點,即算有進步,愈淡薄愈自在,即是漸漸的放下。四相空了,說乙個忍辱也是多餘的。

忍辱法門 ,從淺至深,有五種層次 。

第一,生忍。每當被辱境到來之時,無法迴避,無法抵抗,只好堅強起來,把它忍耐下去,心裡感到煩惱,難以忍受,很是痛苦。

第二,力忍。對於辱境到來,不與它計較,用最大力量,退一步、讓三分,把它壓下去。古人云:

「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心唸佛名號,借佛號的威力,把忿恨之心緩解、安定下來,猶如以石壓草。日常最好佛號不斷,因佛號若斷則嗔心易起。

第三,緣忍。當辱境現前,以智慧型迴光返照,修因緣觀。回想為什麼自己無故受辱、挨打、挨罵等,辨明其中緣由。

若無緣無故受侮辱,則或許是前世因緣感招的惡果,今生隨業受報;反之,即並非業障所致,而是魔障所致。若能作受報想,作還債想,體會其中疾苦,領悟考驗真諦,心中自然就將難忍受的辱境逆來順受了、心甘情願不生嗔恨心了。

第四,觀忍。當辱境發生,用空觀智慧型來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諸法本來無我可得,我既然是無有的,**還有什麼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這就是能空的我相與所空的辱境,二者既然完全是空的,故中間的辱相,當然也是不可得的。

這樣觀空,萬惡的嗔恚心就無處發生了。

第五,慈忍。菩薩每逢辱境到來時,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發大慈悲心,哀憐憫念:「此人實在愚痴可憐,無理取鬧,妄生枝節。

現在對我毀辱,我能忍受以德報怨。如果對待別人任意毀辱,定受果報,種下被人毀辱的惡因。更嚴重的甚至發生人命傷殘,受到法律制裁,將來亦遭因果報應。

」因此菩薩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覺悟過來,知過必改,斷惡修善重新作人。

緣忍、觀忍和慈忍又統稱為理忍。

佛教上如何說前世殺人的人,今世怎麼個情況

前世殺人的人,如果今世為人,會有多病 意外之災的報應。如果被殺之人也在這個世上,在一起,那他自求多福吧。佛教中有個公案 亂世有一位得道的高僧,某日忽對 道 明天公有一亂兵來殺我,你們不要勸攔,以免讓他多造殺業。眾驚,問何因,高僧道 多世前我曾殺他,今世果報成熟,將死他手,了此因果。第二日果然有亂兵進...

農夫與蛇,東郭先生與狼,作為佛教該怎麼看

佛教中強調智慧型和慈悲不分離。有智慧型沒有悲心,就會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幹壞事 有慈悲沒有智慧型,就會好心辦壞事。換到農夫和東郭先生身上,兩者都不缺乏悲心,但是共同的弱點就是沒有智慧型,才導致了最終自己遭受痛苦的結局。諷刺了那些恩將仇報的惡人和幫助惡人的偽善的人,告誡我們要學會辨認是非,不要被美好的事...

宗教界人士對瀾的論佛教的真面目怎麼看

佛經太多了,不同的經是針對不同場景不同層次的人的,金剛經還說一切法都沒說過呢,就像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最終的道無法語言表達,就算可以表達告訴你了,你也一下接受不了,所以一步步來。如果只從這一世觀察,也是可以知道因果輪迴的。努力才能進步,向善才能心安這就是因果的道理。陷在某些心理模式中無法自拔,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