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芊芊和你說民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出自《孟子·公孫丑》。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道德涵養中,心不要忘記、也不要助長。
勿忘勿助有儒家。
道家兩種解釋。儒家:是指在道德涵養中,心不要忘記、也不要助長。道家:是指在修煉之中,對於身體內景的變化,保持自然的口訣。
典故。孟子說「勿忘勿助」,是針對告子。
的問題因病而藥。告子不知就自心上「集義」,在「必有事焉」上用功。
明代大儒王陽明解釋說:「我此間講學,卻只說個『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者,只是時時去『集義』。
若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功夫,而或有時間斷,此便是忘了,即須『勿忘』;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功夫,而或有時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須『勿助『。其功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間提撕警覺而已。
若是功夫原不間斷,即不須更說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須更說勿助。此其功夫何等明白簡易!何等灑脫自在!今卻不去『必有事』上用功,而乃懸空守著乙個『勿忘勿助』。」
2樓:乾葉農通愉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出自先秦孟子的《孟子·公孫丑》中的一句話。
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3樓:剛陽文化
讀熊逸所著《一切心法》,提到王陽明心學提到的「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一時摸不得門路,便努力參悟,在一處得到指點!
比如你要種鏈敬帆花,必先埋種子於地下,這顆稿首種子就好比是良知,你自己最初的心。棚雹然後種子你天天澆灌,最後越長越快,生根、發芽、花開、結果——生生不息。這是理想的狀態。
灌溉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乙個修行的過程,修行引發的生根、發芽、花開、結果的過程,就是乙個正常的生生不息。「必有事焉」=「勿忘勿助」,那花你一時不去保養她了,他就會枯敗,那就要叫你「勿忘」;那花你若想揠苗助長,用些化學去催生,就長不得好,就要你「勿助」。時時刻刻去關心、保養,那就是「必有事焉」。
順應於依然規律,同時能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必要的幫助,而不是按著自己的性子,假以時日,一切都會向好的方面發現!反之,可能功虧一簣!
莊子在《山木》篇講過乙個小故事,原文如下:
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 ,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 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這是莊子所提倡的做「虛船」之人,在當時國情下,既可以保全自己又可以不同流合汙的方式,而在陽明這裡就是那種「勿忘勿助」之境地!
其實做乙隻虛船確實是一種修煉之大成!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和「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的意思是什麼?
4樓:網友
孟子告訴公孫丑如何善養他的浩然之氣時提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對於一定要發生的事情先不要有所預期,但也不能置之不理,心裡要想著這個事兒,也不要去助長它。
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助:幫助; 之:代詞,代禾苗; 長:生長; 者:..的人;
非:不; 徒:僅僅; 害:損傷。
翻譯:幫助禾苗生長的人,就是拔禾苗的人,但這不僅僅是沒有好處的,而且還損傷了禾苗。
翻譯古文,重要的還了解字詞的古用法和它現在的意義,這樣翻譯起來就簡單了。希望這點文字於你有所啟發。
5樓:羽博
對於體內功夫的變化,不可太著意,那樣就會拔苗助長,破壞功夫的進展;但是又不可完全落於無意,那樣就會神炁分離,同樣無法進入修煉的正軌。好像燒火做飯,火太大則飯燒焦,火不足則飯不熟,就在二者之中求之。
幫助禾苗生長的人,就是拔禾苗的人,但這不僅僅是沒有好處的,而且還損傷了禾苗。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和「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的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有好事不去做,人就墮落了,不能相互成長。
幫助別人成長,無異於揠苗助長。不但沒有益處,反而害了他。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者
論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 論語 述而 原文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 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表現...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後面一句是什麼,三人行必有我師也的後一句是什麼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達者為先.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也的後一句是什麼 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的後一句是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
文言文守而勿失也啥意思
守而勿失也。牢牢記住,千萬別忘記它 選自 列子 說符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 弗知也。關尹子曰 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 知之矣。關尹子曰 可矣,守而勿失也。列子學習射箭,射中了靶子,去請教關尹子。關尹子說 你知道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