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解釋這些詞的

2021-04-17 14:06:31 字數 4255 閱讀 5166

1樓:曉龍修理

1、作動詞:用;使用。

例句:戰國時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白話譯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賢明的人求進身也難成功。

2、作動詞: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白話譯文: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3、作動詞:認為。

例句:戰國·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白話譯文: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麗。

以拼音:yǐ

釋義: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足以[zú yǐ]

完全可以;夠得上。

2、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

4、以內[yǐ nèi]

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內。

5、難以[nán yǐ]難於。

2樓:好無聊啊

在不同的語境中「以」有不同的意義。

1、介詞,相當於「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意思是但曹操能夠打敗袁紹,由弱變強。)

2、介詞,譯為「按照」。例如: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意思是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據實情去處理。)

3、連詞,相當於「用來、以便」。例句: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意思是皇上應當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建議,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夠發揚光大,有志士人的正氣得到鼓勵傳揚。)

4、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也可不譯。例如: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意思是親手抄錄下來,計算著日子去還書。)

5、連詞,譯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意思是不應該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6、介詞,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例句: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7、連詞,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擴充套件資料

【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別人。

【以德報怨】:用恩惠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恨。

【以毒攻毒】:用毒藥來**毒瘡等疾病。比喻利用惡人來製惡人,或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來反對不良事物。

【以訛傳訛】: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結果越傳越錯。

【以怨報德】:用怨恨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恩惠。

【以逸待勞】:指作戰的時候採取守勢,養精蓄銳,等待來攻的敵人疲勞後再出擊。

【以一當十】:乙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勇敢善戰,以少勝多。

【以直報怨】:以正直之道對待有仇隙的人,不進行報復。《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指撓沸】:用手指去攪煮沸的水。比喻不自量力。《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

【以湯止沸】:亦作【以湯沃沸】。比喻糾正錯誤的方法不對,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助長錯誤。

《淮南子·原道》:「若以湯沃沸,亂乃甚逾。」《漢書·禮樂志》:

「如以湯止沸,沸俞(逾)甚而無益。」

3樓:默默她狠傷

文言文中,「以」的意義和用法:

1、作動詞,譯為「認為、以為」。例句: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意思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

2、介詞,相當於「用」。例句: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意思是用被子蓋著,慢慢地才緩過勁來。)

3、介詞,相當於「把、拿」。例句: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意思是在臨終前把大事寄託給臣。)

4、介詞,可譯成「因、因為」。例句: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意思是因為這個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留在那兒,便把當時的情景記述下來就離開了。)

5、有時與「是」連用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為「因此」。例如: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出師表》(意思是所以大家推舉向寵做都督)

6、介詞,可譯為「憑藉」。例句: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意思是忠於職守,(達到我要的條件)可以戰鬥了,如果打仗,請允許我一同跟隨。)

7、介詞,相當於「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意思是但曹操能夠打敗袁紹,由弱變強。)

8、介詞,譯為「按照」。例如: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意思是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據實情去處理。)

9、連詞,相當於「用來、以便」。例句: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意思是皇上應當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建議,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夠發揚光大,有志士人的正氣得到鼓勵傳揚。)

10、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也可不譯。例如: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意思是親手抄錄下來,計算著日子去還書。)

11、連詞,譯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意思是不應該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12、通「已」,已經。例如: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意思是本來已經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

4樓:冰夏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義和用法如下:

1、作介詞,譯為因。例句:

子何以知之?——《有子之言似夫子》

譯文:您怎麼知道的呢?

2、介詞 ,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例句: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

3、介詞,表示憑藉,譯為:憑、靠。例句:

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譯文:都愛好擅長文辭,憑著辭賦好而被人稱道。

4、介詞,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例句:

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譯文: 其餘的船隻按照順序依次前進。

5、連詞,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句: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譯文: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

7、連詞,表示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句: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

譯文:我們四人(拿著火把)進入。

8、連詞,表示目的關係,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句:

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 請你立太子為王.好斷了秦國的慾望!

9、連詞,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譯文: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那些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敗亡。

10、助詞,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句: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出師表》

譯文:臨危授命以來,我白天黑夜的憂愁哀嘆。

11、動詞, 譯為:以為、認為。例句: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譯文:老臣認為太后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了。

12、動詞,譯為:用、任用。例句: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譯文: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賢者不一定被推薦。

13、名詞,譯為:緣由、原因。例句:

古人秉燭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譯文:古人夜間執著蠟燭遊玩,實在是有道理啊!

文言文常用字解釋

文言文中的虛詞有多少?麻煩大家告訴我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1.表示解釋或分類 他 工人。阿q正傳 的作者 魯迅。2.表示存在 滿身 汗。3.表示承認所說的,再轉入正意,含有 雖然 的意思 詩 好詩,就是太長了。4.表示適合 來的 時候。5.表示任何 凡 活兒他都肯幹。6.用於問句 他 走了嗎?7.加重語氣,有 的確 實在 的意思 天氣 冷。8.對,合理,與...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怎樣區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義?

而 1 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複句的各種關係。a 表示並列,又。侶魚蝦而友麋鹿 b 表示修飾,可不譯。順流而東 c 表示承接,就。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d 表示假設,如果。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e 表示轉折,但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f 表示因果,因而。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2 助詞,表示語...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幾種

1.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 然而 可是 卻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63639 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2.表示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 著 地 等,或不譯。例 朝而往,暮而歸。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