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恐龍的前肢比後肢還長,它叫啥?

2023-03-18 19:15:04 字數 3832 閱讀 8169

1樓:小豬要吃肉

這種前肢比後肢還長的恐龍叫腕龍。

腕龍(學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前臂)及“σα蜥蜴)結合而來,因它的前肢比起後肢大很多。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龍之一。

侏羅紀晚期的巨大草食性恐龍,名字的原意為“有武裝的蜥蜴”。

腕龍屬於蜥腳下目,是種四足草食性恐龍。不同於蜥腳下目的其他科,它的身體結構像長頸鹿,有著長前肢,頸部高舉。腕龍有個長脖子、小腦袋和一條短粗的尾巴。

走路時四腳著地。腕龍的前腿比後腿長。每隻腳有五個腳趾頭。

每隻前腳中的一個腳趾和每隻後腳中的三個腳趾上有爪子。腕龍的牙平直而鋒利。腕龍的鼻孔長在頭頂上。

腕龍有個非常小的腦袋,因此不太聰明。它們成群居住並且一塊外出。腕龍生小恐龍時不做窩,而是一邊走一邊生,於是這些恐龍蛋就形成了長長的一條線。

腕龍不照看自己的孩子。它們吃東西時,腕龍不咀嚼就將食物整塊吞下。

?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esrc="https:

com/a8773912b31bb051fcd986d9307adab44bede045"/>

2樓:匿名使用者

腕龍。腕龍屬(學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腕龍科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北美洲,可能還有白堊紀早期的北非。

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前臂)及“σα蜥蜴)結合而來,因它的前肢長於後肢。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最聞名的恐龍之一。腕龍的科學研究大多來自於東非的布氏腕龍(b.

brancai),目前已被正式獨立為新屬,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恐龍的外貌是什麼?

3樓:小韓陪你聊生活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恐龍的骨骼 具有一些衍化適應,使其與原始的主龍類祖先辨別出來,在後期的恐龍中,這些特徵經過更多的演化改變。

恐龍的共有衍徵包含後額骨缺失、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著胸鎖三角肌,腸骨後部有個突出區塊,髖臼穿孔;脛骨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後的凸緣,距骨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合。恐龍具有直立的步態,類似大部分的現代哺乳類。

大部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的步態,恐龍的臀窩朝向兩側,股骨的第四轉子往內側,兩者契合,股骨頭垂直於股骨幹,產生直立的步態,而不同於勞氏鱷目等臀窩向下的直立方式。

?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esrc="https:

com/37d3d539b6003af3105ac9f2272ac65c1138b6bb"/>

恐龍種類和特徵

1、肉食龍類,肉食龍類一名最早是指各種各樣大型的獸腳類恐龍,具有巨大的頭及巨大的牙齒而不同於個體較小且骨骼輕盈的虛骨龍類。體型最大的肉食龍類是異特龍超科鯊齒龍科鯊齒龍亞科的馬普龍,體重最重可達到12噸。

2、虛骨龍次亞目,虛骨龍次亞目,具輕盈靈活的軀體,早期代表可能是食肉型別,後期代表發 展成雜食性。有的則是以蛋為其主食。

3、原蜥腳次亞目,原蜥腳次亞目,雙足行走,雜食型。

恐龍到底長什麼樣呢?

恐龍長什麼樣子?

4樓:小楓帶你看生活

恐龍的樣子如下圖所示:

?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esrc="https:

com/024f78f0f736afc325ca80f4a119ebc4b6451258"/>

恐龍種類很多,因此形狀各異。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形態特點:

對於體形龐大的植食性恐龍來說,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它們的腿骨龐大而結實,足以負擔巨大的身體。同時,它們進化出了一種巧妙的構造,減輕了其他骨骼的重量,而不會造成力量的衰減。

那些體形更小的、行動迅速的恐龍則進化出了一種在現代動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特點:薄壁長骨。這種骨骼如同一根空心的管子,薄薄的外壁由重型骨骼構成,而骨骼**則是輕得多的骨髓。

行動迅速的植食性恐龍,如橡樹龍,就有這種薄壁長骨。我們可以假定這種骨骼是為了減輕重量,從而在逃離天敵時獲得更快的速度。

5樓:曾豔的家

壯恐龍的樣子有很多。

四肢粗短背上長鰭的恐龍名稱

6樓:111111前的

四肢粗短背上長鰭的恐龍是棘龍。

棘龍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一類大型獸腳類肉食龍,其中的亞種埃及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龍,體長12到20米,臀高270至400釐米,體重4到26噸,生存於白堊紀的北非,約為11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高度可達米(正模最大的一根),長棘之間推斷生前有**連結,形成一個巨大帆狀物。

7樓:徐藝殊

這叫異齒龍,不是恐龍。生存於二疊紀,和恐龍關係不大。背上有背帆的獸腳亞目恐龍是棘龍,鳥臀目的有豪勇龍,另外蜥腳亞目的阿馬加龍也可能有小小的背帆。

為什麼腕龍的前肢與其他的恐龍不一樣?

8樓:放手的田園

因為腕龍是陸地上的極高長頸鹿,它非常的高大,脖子非常有力量,這就會導致它的前肢會與其他恐龍不一樣。

9樓:超級開心哦是

因為它們的脖子是比較長的,它們的頭部重量是比較大的,這樣的話需要前肢非常的有力,才可以更好的支撐身體。

侏羅紀和白堊紀,都有各式各樣的恐龍,像霸王龍,長頸龍等,但是為什麼他們都統稱恐龍?

10樓:richard的雜文店鋪

首先,長頸龍並不是恐龍,而是一種頸部極長的爬行動物。長頸龍也並非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而是生存於地球中生代時期的三疊紀。

此外,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統治陸地的動物主要是恐龍,之所以稱它們為“恐龍”,而非“爬行動物”,理由如下: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比其他各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

蜥臀目(saurischia)、鳥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其腰帶結構。

?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esrc="https:

com/d50735fae6cd7b899cb5df131d2442a7d8330e40"/>

恐龍。

有一種蟬,比普通蟬小不少的它叫什麼

1.春蟬 春天首先會鳴叫的蟬,叫聲是唧 唧 體長2.5 3.7公分,分佈於山區,每年6至7月間會出現。2.寒蟬 體長2.6 3.3公分,每年8月過後,各處都十分常見。到十月時還會鳴叫。3.山蟬 體長4 4.6公分,生活在山區,特徵是常停在松樹上鳴叫。4.油蟬 最常見的種類,長3.4 4公分。5.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