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宋史列傳第103卷翻譯之李周

2021-09-08 19:11:57 字數 3623 閱讀 7673

1樓:愛吃貓的魚

【原文】

李周,字純之,馮翊人。登進士第,調長安尉。歲飢,官為粥以食餓者,民坌集不可禁,縣以屬周,周設梐枑①,間老少男女,無一亂者。

轉洪洞令。民有世絕而官錄其產者,其族晚得遺券,週取以還之。郡吏咎周,周曰:

「利民,所以利國也。」縣之南有澗,支流溢入,歲賦菑楗②,調徒遏之,周始築新堤,民不告病。通判施州。

州介群獠,不習服牛之利,為闢田數千畝,選謫戍知田者,市牛使耕,軍食賴以足。

司馬光將薦為御史,欲使來見,周曰:「司馬公之賢,吾固願見,但聞薦而往,所謂『呈身御史』也。」卒不往。

神宗詔近臣舉士,孫固以周聞。神宗召對,謂曰:「知卿不游權門,識今執政乎?

」對曰:「不識也。」「識司馬光乎?

」曰:「不識也。」訪御邊之術,曰:

「四邊,手足爾,若疲中國以勤遠略,致百姓窮困,聚為盜賊,懼成腹心之憂。」神宗頷之,翼日,語固曰:「李周,朴忠之士也。

朕且以為御史。」執政意其異己請試以事。除提點京西刑獄。

時方興水利,或請釃湍河為六渠,以益鉗盧陂3水,度用工八十萬。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猶患決溢,若又導之,必致為害。

」乃疏言:「渠成未可必,而費已不貲。盍姑鑿其一而試之,倘可以足用,行之。

」渠卒無功。明年,河溢,鄧城幾沒,始思其議。竟以直道罷,判西京國子監。

哲宗立,召為職方郎中。朝廷議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棄蘭州。周曰:

「隴右故為唃氏所有,常為吾藩籬。今唃氏破滅,若棄之,必歸夏人。彼以區區河南,百年為勍敵,苟益以河湟,是盡得吐蕃之地,非秦、蜀之利也。

」遂不果棄。累遷至工部侍郎,旋以集賢院學士知邠州。卒,年八十。

周自為小官,沉晦自匿,未嘗私謁執政,有公事,公詣中書白之。薛向使三司,欲闢為屬,及相見,卒不敢言,退而嘆曰:「若人未易屈也。」以是不偶於世。

(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三卷》)

【註釋】

1、 枑:用木條交叉製成的柵欄,置於官署前遮攔人馬。

2、 菑楗:此處泛指抗洪用的柱樁、草石。

3、 鉗盧陂;地名。

【譯文】

李周,字純之,陝西馮翊人。考中進士,調任長安都尉。當年飢荒,官府向飢餓的災民**粥,災民聚集不可控制,官府就把(控制災民的事情)交給李周,李周設定柵欄,把老少男女間隔開來,沒有一處混亂的。

轉任山西洪洞縣令。有與世隔絕而被官府徵用財物的百姓,他的晚輩得到遺留的券約,李周按照契約歸還了百姓的財產。郡吏怪罪李周,李周說:

「有利於百姓,也就是有利於國家途徑啊。」洪洞縣的南邊有山澗,支流泛出,徵收賦稅抗洪物資,李周開始構築新的大堤,百姓沒有叫苦的。李周任施州通判,施州**不熟悉牛耕的便利,李周為此開闢了數千畝田地,選擇懂得種田的流放守邊的人,買牛讓他們耕作,軍糧靠此得以供給充足。

司馬光將要推薦他做御史,要讓李周來見見他,李周說:「司馬先生賢能之人,我本來應該拜見,但聽說他推薦我而邀請我去,這就是『自薦御史』(的嫌疑)啊。」最終沒有前去。

宋神宗召見親近的大臣(讓他們)推薦賢士,孫固把李周的情況報告(神宗)。神宗召見李周問詢,對(李周)說:「知道你不遊走權貴,你認識當今的參知政事嗎?

」李周回答說:「不認識啊。」「認識司馬光嗎?

」(李周)說:「不認識啊。」(神宗)詢問邊境防禦的策略,(李周)說:

「四周邊境,如同兄弟,如果使中原疲乏來抵禦外族,使得百姓貧困窮苦,聚眾成為盜賊,擔心會成為心腹大患。」神宗點頭,第二天,神宗對孫固說:「李周,是樸實忠誠的賢士啊。

我將要讓他擔任御史。」參知政事認為他不是自己的人就用事情考驗他,讓他掌管京西刑獄。

當時正興修水利,有人提出疏導湍河要開鑿六條渠,來讓鉗盧陂水流出,估計用工八十萬人。李周說:「湍河源流稿積聚而下,用大堤來抵擋,尚且擔心決口流溢,如果再疏導,必然造成禍害。

」於是上疏進言說:「鑿渠成功不一定能治理好洪水,但是費用卻已不足。為什麼不姑且開鑿一條試驗一下,如果可以用來排洪,就這樣做。

」渠開鑿了沒有作用,第二年,湍河洪水,鄧城幾乎淹沒,才想起李周的提議。李周居然因為直言罷免,改任西京國子監。

哲宗繼位,召李周做職方郎中。朝廷與西夏議和,給以西夏侵占的地方,甚至要放棄蘭州。李周說:

「陝西以西過去為唃氏擁有,常常成為我們的屏障。如今唃氏破亡,如果捨棄它,一定會歸附西夏。如果用不太大的黃河南面的(唃氏),多年後就會成為(西夏)的勁敵,如果再用黃河、湟河(一帶的民力)支援它,這是能夠得到全部的西夏領地啊,這就不(僅僅)是秦蜀之地的利益啊。

」哲宗於是沒有丟棄。李周最終公升遷為工部侍郎,不久以集賢院學士的身份擔任邠州的知州。去世時,享年八十歲。

李周自從擔任小的官職起,隱而不露自隱其跡,沒有私自拜訪**,有公事,李周就到官衙匯報,薛向掌管三司,要徵召他為部屬,等到見面,最終沒有敢說,(薛向)退下後感嘆說:「這個人不容易屈服。」因此不被當世人知遇。

2樓:匿名使用者

李周,字純之,陝西馮翊人。考中進士,調任長安都尉。當年飢荒,官府向飢餓的災民**粥,災民聚集不可控制,官府就把(控制災民的事情)交給李周,李周設定柵欄,把老少男女間隔開來,沒有一處混亂的。

轉任山西洪洞縣令。有與世隔絕而被官府徵用財物的百姓,他的晚輩得到遺留的券約,李周按照契約歸還了百姓的財產。郡吏怪罪李周,李周說:

「有利於百姓,也就是有利於國家途徑啊。」洪洞縣的南邊有山澗,支流泛出,徵收賦稅抗洪物資,李周開始構築新的大堤,百姓沒有叫苦的。李周任施州通判,施州**不熟悉牛耕的便利,李周為此開闢了數千畝田地,選擇懂得種田的流放守邊的人,買牛讓他們耕作,軍糧靠此得以供給充足。

司馬光將要推薦他做御史,要讓李周來見見他,李周說:「司馬先生賢能之人,我本來應該拜見,但聽說他推薦我而邀請我去,這就是『自薦御史』(的嫌疑)啊。」最終沒有前去。

宋神宗召見親近的大臣(讓他們)推薦賢士,孫固把李周的情況報告(神宗)。神宗召見李周問詢,對(李周)說:「知道你不遊走權貴,你認識當今的參知政事嗎?

」李周回答說:「不認識啊。」「認識司馬光嗎?

」(李周)說:「不認識啊。」(神宗)詢問邊境防禦的策略,(李周)說:

「四周邊境,如同兄弟,如果使中原疲乏來抵禦外族,使得百姓貧困窮苦,聚眾成為盜賊,擔心會成為心腹大患。」神宗點頭,第二天,神宗對孫固說:「李周,是樸實忠誠的賢士啊。

我將要讓他擔任御史。」參知政事認為他不是自己的人就用事情考驗他,讓他掌管京西刑獄。 當時正興修水利,有人提出疏導湍河要開鑿六條渠,來讓鉗盧陂水流出,估計用工八十萬人。

李周說:「湍河源流稿積聚而下,用大堤來抵擋,尚且擔心決口流溢,如果再疏導,必然造成禍害。」於是上疏進言說:

「鑿渠成功不一定能治理好洪水,但是費用卻已不足。為什麼不姑且開鑿一條試驗一下,如果可以用來排洪,就這樣做。」渠開鑿了沒有作用,第二年,湍河洪水,鄧城幾乎淹沒,才想起李周的提議。

李周居然因為直言罷免,改任西京國子監。 哲宗繼位,召李周做職方郎中。朝廷與西夏議和,給以西夏侵占的地方,甚至要放棄蘭州。

李周說:「陝西以西過去為唃氏擁有,常常成為我們的屏障。如今唃氏破亡,如果捨棄它,一定會歸附西夏。

如果用不太大的黃河南面的(唃氏),多年後就會成為(西夏)的勁敵,如果再用黃河、湟河(一帶的民力)支援它,這是能夠得到全部的西夏領地啊,這就不(僅僅)是秦蜀之地的利益啊。」哲宗於是沒有丟棄。李周最終公升遷為工部侍郎,不久以集賢院學士的身份擔任邠州的知州。

去世時,享年八十歲。 李周自從擔任小的官職起,隱而不露自隱其跡,沒有私自拜訪**,有公事,李周就到官衙匯報,薛向掌管三司,要徵召他為部屬,等到見面,最終沒有敢說,(薛向)退下後感嘆說:「這個人不容易屈服。

」因此不被當世人知遇。

翻譯這兩句文言文。選自《宋史列傳第五十九》

1 剛開始的時候,從建昌運茶葉到南康,有的露天被擱置在路邊,漸漸被露水雨水打濕而腐敗變質,主管運茶的官吏為此賠償到了破產的地步也沒有能償清所有的損失。2 仲孫請求考評的這些人,把成績分成三等,按 考評結果 公升遷或降職,於是 考評的人 就昭見仲孫並問他考評的方法。我也不敢保證全對啊,自己也查了查,大...

把第I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當時抄魏國屢屢攻打馮弘襲,bai有人勸說馮弘派朱修之回宋國求救du,於是 馮弘 zhi就派他去了。伐dao 或 各1分,句意1分 2 等到義宣在梁山被打敗,獨自駕船向南逃走,朱修之率領眾部向南平定了餘下的賊寇。及 1分,敗於梁山 句式1分,句意1分 3 有了軍餉,有時候會接受,但很快就讓屬下分了...

誰懂第三題文言文翻譯,《狼》第3則文言文翻譯及原文

a和b一起乘船避難,突然有一人想上船避難,a不想救他,而b說船還有足夠空間,為何不救他。於是這個人就上來了。後來又一夥強盜快追過來了,為了保命b想把救上的那人拋棄掉,這時a說,當初我之所以不願救他就是因為對他有嫌疑,現在既然救他了,豈可在危急時刻拋棄他。於是幫助這個人脫離危險,就像當初剛開始救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