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和而不同的名人事例具體

2021-03-04 05:20:05 字數 4683 閱讀 8317

1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說二戰時聯合反對納粹的蘇聯,英,美等國

關於和而不同的事例

2樓:奔奔車

上世紀20年代北大校長蔡元培,就是以「和而不同」治校的大師,他對各種學術流派兼收幷蓄,各揚所長,形成北大「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

還有就是孫臏和龐涓的例子 你得往和而不同這方面說 就看你自己的了還有就是諸葛亮和諸葛瑾 他們是兩兄弟 但關係一直不錯 乙個是東吳的謀士 乙個是蜀漢的軍師

還有就是蘇軾和章惇 蘇軾和章惇的故事,是兩個朋友的故事,也是兩個知識分子的故事。一方面,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乙個人的人格可以多偉大,另一方面,也可以認識乙個人可以多卑鄙。事實上,子厚雖然入了奸臣傳,若論其人,並不算壞到**去,至少比呂惠卿、蔡京之流多點人味。

讀章氏故事,念念不忘他怒斥王珪:之唾,亦可食乎!何等義正詞嚴!

倘若故事止於此,嘿嘿,歷史上不又多了乙個義薄雲天的男子漢嗎?

3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和而不同」的解讀

「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價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對「和」這一理念的具體闡發。「和而不同」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今天,「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

筆者以為,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兩個觀點極具現實價值:乙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乙個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前者已被《世界人類責任宣言》確定為全球治理的「**規則」;後者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平衡和諧,「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價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對「和」這一理念的具體闡發。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原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論語集解》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就是說,君子內心所見略同,但其外在表現未必都一樣,比如都為天下謀,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則教書育人,這種「不同」可以致「和」;小人雖然嗜好相同,但因為各爭私利,必然互起衝突,這種「同」反而導致了「不和」。

其實,「和」與「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來的。《國語》和《左傳》中都有史伯與晏子議論「和」「同」的記載,比如史伯在《國語·鄭語》中說:「以他平他謂之和。

」這裡的「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尋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尋求「和」的過程。史伯和晏子從哲學和自然規律上來講「和」與「同」,孔子則將其引申到社會領域,用以闡釋做人的道理,視為區別「君子」與「小人」的特徵之一,可見孔子對「和」的重視。

宋儒注重義利之辯,認為義、利水火不容,即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何晏註解的基礎上,宋儒更明確地以義利觀來解釋「和而不同」,認為君子的「和」是「義」的結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驅使。這種解釋思路一直延續到清末,比如劉寶楠《論語正義》所說的「和因義起,同由利生」,與宋儒一脈相承。

孔子的本意是否如此,或者說,孔子是否認同後人的解釋,不得而知。筆者以為,對「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在當今時代似應超越「義」「利」的道德範疇,而上公升到思想方法和處事哲學的高度加以闡釋。

從哲學意義上講,「和」是和諧,是統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內在的;「同」是具體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這裡,「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區分為兩種情況:

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總是與別人相協調,但並不盲目地重複或附和別人,因協調而不重複故能達成和諧;不高明的人,見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窩蜂隨大流地摹仿別人,反而引起惡性競爭,最終導致不和諧。這裡可以舉乙個例子:美國開發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熱,各地的人們紛紛奔赴西部淘金。

而乙個叫史密斯的人,也想藉此發財,但他不是直接像別人那樣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賣水。結果,許多淘金者空手而歸,史密斯卻大發一筆,從此成了富翁。他順應了淘金的潮流,這是「和」;但他沒有重複別人,這是「不同」,合起來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別人高明,發財是對高明的應有報償。

對他人而言,高明的人總是追求和諧,為此而包容差異,在豐富多彩中達成和諧;不高明的人,總是強求一致,因容不得差異而往往造成矛盾衝突。比如,乙個樂隊,想要演奏出和諧美妙的**,需要使用十幾種乃至幾十種不同的樂器,各奏其樂,各發其聲,從而匯成巨集大動聽的交響樂。反之,如果樂隊中都使用同一種樂器,其單調乏味是可想而知的。

再比如,用亂石砌牆、碎石鋪路,一塊塊亂石奇形怪狀,一塊塊碎石各不相同,但牆一旦砌成,風格和諧統一,路一旦鋪就,猶如一體天成。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動物分公母,人類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乙個性別,無法交媾,也就無法造就新的生命。我們的世界本來就是,也應當是乙個「和而不同」的多樣性的世界。

黑格爾似乎也認識到了這個道理。他把「同一」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抽象的同一」———「排斥一切差別的同一」;另一種是「具體的同一」———「包含差別於自身的同一」。

他認為這是在哲學上區別好壞的關鍵,並且說:「如果思維活動只不過是一種抽象的同一,那麼我們就不能不宣稱此類思維是最無益最無聊的。」筆者以為,黑格爾這裡所說的「包含差別於自身的同一」,用中國哲學的概念表達,也就近似於「和而不同」。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這一兩千多年前的古老觀念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項準則和乙個目標。「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導致紛爭乃至戰爭。現在,人類擁有的核**可以在瞬息之間毀滅地球和人類自身。

如果只強求「同」而不謀求「和」,矛盾衝突激化而導致核大戰,那結果只能是共同毀滅,所以說,「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

這樣看來,「和因義起,同由利生」的傳統解釋就顯出了某種侷限性。實際上,「和」可以因「義」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即便不講「義」而僅言「利」,也應當求「和」,因為不「和」不僅不「義」,也不「利」。反過來說,言「利」未必生「同」,如果不是僅僅圖一時之利、區區之利,而謀「長遠之利」、「巨集大之利」,就必須走「和而不同」之路。

這也說明,「義」與「利」不一定是對立的關係,還是可以形成統一的。當然,由「義」而生「和」,同因「利」而致「和」,還是有所區別的,前者是自覺的、主動的,後者是消極的、被動的。

那麼,怎樣才能達成「和」的局面呢?實際上,孔子已為我們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強求一致,不重複別人。只有在大目標不衝突的前提下,承認差異,包容差異,乃至尊重差異,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榮。

只要願意共存共榮,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過接觸、交流、對話來建立共識,以達到「和」的目的。事實上,各國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處於時斷時續、時好時壞的磨合之中。

磨合得好,才能比較順利地從經濟全球化過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體,經過不斷的磨合,最終進入「天下大同」的境界。這裡的「大同」,是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實質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可見,「和而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寬容與文化共享的情懷,不僅具有倫理價值,還具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處世哲學的意義。

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並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認識,也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所謂「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應該是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從某種角度看,也應該是「和而不同」的社會。

費孝通老先生在80壽辰聚會上,曾經意味深長地講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對「君子和而不同」的極好的闡釋。

《人民論壇》 (2023年 第四期)

跪求可作為事實論據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著名事件。

4樓:樸鑫鑫的回答

桑提亞哥的精神勝利

老人有幾句著名的獨白不會被讀者忘記:「乙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老人以行動兌現了自己的諾言,他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撓,自始至終都保持著高昂的精神力量和生命的活力,並宣示了這力量和活力;他還找回了自己的尊嚴和信心,重新贏得了別人的尊敬。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中稱讚這部作品「是對一種即使一無所獲仍舊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的謳歌,是對不畏艱險,不懼失敗的那種道義勝利的謳歌」

當我們像桑提亞哥一樣孤立無援、手無寸鐵的時候,我們惟一的**就是自己的信心,我們惟一的盾牌就是人的尊嚴。在與生活的搏鬥中,或許我們常常迷失目標、理想落空,但是,我們在壓力、痛苦、考驗面前呈現出的人的尊嚴和優美,就像老人最後拖回家的那副十八英呎長的惟一完整的魚頭和漂亮的魚尾巴,已經宣告了「人」的勝利。「乙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人類不甘失敗,精神永勝的一曲頌歌。

我高中時曾多次套用以上句子。屢試不爽!!!

5樓:飛笛堯琳晨

要論證什麼?論點是什麼?

6樓:尉原阮心諾

我們學校一男生去年在街上跪求其女友和他和好,這算不算?

君子和而不同的事例

7樓:亮艦深藍

在我國革命歷史上,***、***兩人之間的合作,充分驗證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從政道德。劉、鄧二人都是四川人,但***生於2023年,***生於2023年,年齡相差不小。在革命工作中,按照分工,***主管軍事工作,***主管政治工作。

但是分工不分家,始終在工作互相支援。***工作態度是「舉輕若重」,無論大事小事,事事必恭傾;而***則是「舉重若輕」,每遇大事,都以輕鬆態度對待。但兩人從不固執己見,哪個意見比較對,就一致地去做。

劉鄧團結協作,默契配合,使劉鄧大軍數十年如一日地無論遇到多麼大的困難,都能百戰百勝。

關於勇氣的名人事例,有關勇氣的名人事例

看看拿破崙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跟六年級的同學單挑打架的事情,你就知道勇氣多數時候是天生的。那個高年級的同學身材比他高出乙個頭,打了三次,都被打成熊貓眼,第四次又去找哪個高年級的同學,同學說 你究竟想怎麼樣!拿說 除非你給我道歉!否則我要和你打到死!同學說 i am sorry,我怕你了,求你不要再打我...

有關於磨礪的名人事例,關於磨礪的名人事例

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 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

自信的名人事例,自信的名人事例

公元一八 九年,在乙個荒涼的肯德基州農場裡,誕生了一位叫 亞伯拉罕 林肯 的小嬰兒,他就是末來第十六任的美國 林肯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認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哩的森林小路到校求學。他買不起算術書,特地向別人借,再用信紙大小的紙片抄下來,然後用麻線縫合,做成一本自製的算術書。他以不定期上課的方式在校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