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2021-03-04 04:53:33 字數 4910 閱讀 2870

1樓:小超

《語文課程標準》從起草到正式出版,按照程式,由教育部基礎教育

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多次向教師學者徵求意見,前後修改六七十稿,從原來的**萬字壓縮為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從2023年9 月始,《語文課程標準》和按這個標準編寫的實驗教材已經進入三十多個實驗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實驗步入了乙個良好的開端。這個標準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實施建議」三個部分,課程的內容結合在「目標」中作了闡述。

「前言」即是這個標準的基本理念部分。而基本理念又滲透於「課程目標」、「實施建議」之中。這個標準突破了學科中心,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融注於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切實體現了以育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觀。

因此學習新課標,實施新課標,首要的是要明晰那些支撐整個課程標準的新的理念。 1、語文課程性質觀的創新 這一理念創新主要體現在對語文課程特徵的準確界定上。《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揭示: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界定融入了語文教育界經過長期探索而達成的一種共識,為語文課程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施作出了富有理性的定位。 關於語文課程的認識,人們長期爭論不休。

多年來人們提出過基礎性、實踐性、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綜合性等等。換成另外的說法,又可以作如下概括:工具性說、工具性與思想性說、人文性說、工具性與人文性說。

由這些提法和說法,可見語文課程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只是大家談及的各種性質不是在同乙個平面上,是有偏重的,也是有層次的。通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大家獲得了比較接近的認識:

語文課程性質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標準》就是在這一討論的基礎上,將人們的共識以較為理性的語言作了概括和揭示。《語文課程標準》提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乙個「交際」,乙個「人類文化」,兩個「重要」,表明了在課程性質上的傾向性——語文課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質。這裡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它具有「實用」和「中介」的含義。

「工具性」的基本內涵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科學主義思潮相通,這一思潮是以追求實用的唯功利主義科學觀為基礎的。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當年提出「工具性」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今天來看,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但是片面強調「工具性」,的確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消極影響,於是語文教育界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號。

放眼世界範圍的教育領域,20世紀的大半個世紀裡,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的論爭始終沒有停止過。國外教育領域的兩大思潮之爭和我國語文教育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是社會及教育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產生的現象。「工具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薰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於凸顯這兩個方面的功能。我們應該能夠認識到,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和實施。

在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始終牢牢把握這兩個方面的任務。 這裡需要提及的還有另乙個新概念,即「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在闡述語文課程的功能時明確指出: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正是由於《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全方位的、內蘊豐富的揭示和定位,進而才形成了囊括工具性知識、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個性風采的課程新概念「語文素養」。這個新概念,標誌著語文課程的一種新的理想境界。

正是作為素質教育時代之象徵的「語文素養」,才構成了學生個體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堅實基礎,同時也可以夯實他們學好其他課程的大文化根基。如此,新課程標準因其注重學生個體可持續和諧發展使語文課程的地位得到了提公升,突出了它在個體從自然存在向社會存在的轉化過程中所具有的奠基作用。 2、語文課程目標觀的創新 這一理論創新集中體現了語文課程在價值取向上的現代意識。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於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由此,《語文課程標準》所設計的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乙個學生都能達到這一目標,獲得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還應該包含這樣的目標: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打下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在上述的闡述中已經提及「語文素養」。

這裡基本的語文素養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設計來。這其中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紮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 什麼是語文素養?

為什麼要提出「語文素養」這一概念?多年來大家已經習慣於「語文能力」的說法,這裡屏棄「語文能力」,而提「語文素養」,意在什麼? 我們看一看相關的工具書關於「能力」和「素養」的區別:

「能力」,指人能勝任、完成某項工作的自身條件(包括心理和生理條件),其重在「功用性」;「素養」,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包括修習培養)而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知識、技能、品德、思想的高度,其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由上述的解釋和區別看:「素養」高於「能力」,「素養」豐富於「能力」。

長期以來,就語文教學來說,我們都習慣於解釋「語文能力」為讀寫聽說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所提的「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等。

「語文能力」已包含其中。這裡提及的種種目標內容在以前的語文教育中也必然涉及到,但不能都歸在「語文能力」的範圍之內,語文課程需要有乙個名稱能夠涵蓋這樣一些教育教學目標。正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只有用「語文素養」這一名稱,才能把上述內容都納入語文課程的目標體系。

如此改動,不僅僅是在名稱和使用概念上做文章,其目的在於進一步開發語文教育在實用之外的功能,重視在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增強底蘊、提高修養的功夫。 《語文課程標準》正是基於以「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樣的對語文課程的功能、地位、總目標的認識,基於對語文課程特點(人文性、實踐性、漢字與漢語的自身規律)的深刻反思,首次正式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甚至明確要求「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這種提法措辭委婉而觀點鮮明,其標誌著語文課程目標由知識中心向以學生能力發展為中心的轉變,也表明在素質教育深入人心的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功能的顯著昇華。

《語文課程標準》從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和不同側面提出了語文課程的目標體系,即盡可能充分地發展學生個體的能力體系。其中包括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語言能力是指以語言積累為基礎、語感培養為指向的實踐性能力,分別表現為注重情感體驗、豐富精神世界、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耐心專注地傾聽、文明得體的表達和溝通、富有感染性和說服力的口語交際能力,感情真摯、條理明確、追求獨特感受、有創意的寫作能力,以及全球化時代所必備的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而思維能力則是與語言能力互為表裡、同步發展的,由於課程評價趨向注重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和發展性,故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型語言能力之發展,必然內在地刺激著個體思維能力之成長,並進而開發出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因此能夠說,從偏重各種語言知識的灌輸和貯存,到注重發展個體的各項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語文教育新理念。

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有哪些主要區別?

2樓:解解龍

1.課程標準著眼於未來國民素質,教學大綱著眼於內容規定.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學生接受一定教育階段之後的結果所做的具體描述,是國家教育質量在特定教育階段應達到的具體指標,它具有法定的性質.教學大綱則關注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

2.課程標準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大綱只強調知識和技能目標.

以往的教學大綱重點是對教學工作做出規定,主要表現的是對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若干教學建議,使教師更加關注知識點,關注學習的效果,忽視學習過程與方法,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與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準最顯著的變化是課程目標發生了根本改變.

3.課程標準突出學科中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夯實基礎.

以往的教學大綱是以學科為中心的,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而新的課程標準則著眼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在各科課程標準的研製過程中,首先根據基礎教育的性質和時代的特點,確定哪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

4.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教學大綱則強調教師的教.

以往教學大綱更多地強調教師的教,如今課程標準著眼於學生的學,對每一階段學生發展應達到的目標都提出具體的要求,做出詳盡的規定,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有著本質上的差別。許多人評價新課程標準對改變課程功能,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5.課程標準提出了多元評價建議.

以往的教學大綱十分重視考試的評價方式,新的課程改革要求課程評價更加關注人的發展過程,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6.課程標準具有彈性,為教材編寫者,教師教學留下了創造空間.

以往的教學大綱不僅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做出清晰明確的規定,而且還規定了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及深度,難度指標.多數教學大綱還規定了詳細的教學順序(有的甚至以章節或第幾課的形式出現)以及各部分內容分別佔幾課時等.這些對一線教師的教學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與教學大綱相比,新的課程標準具有明顯的優勢,取代教學大綱,其意義深遠,主要表現在:

1.實施課程標準以後課程不好的狀況將有一定程度的改觀.課程標準給予教師一定的課程自主權,給學校,教師等以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課程管理模式.

2.對教師的影響

在實施」課程標準」之前,教師的角色相對單一,教師只要教好教材就完成了絕大部分的任務.實施」課程標準」之後,教師的角色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3.對教材的影響

課程標準」出台後,將改變」教師與學生共同使用一種教材,教師按教材教,學生按教材學」的現象.同時,將改變過去教材陳舊,人文性缺乏和版本更替較慢等現象.」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不同,」課程標準」描述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限定教師的教學內容;」

4.對評價的影響

教育目標最終將由學習的結果進行表示,不能沒有結果的學習,也不能學習沒有結果.以前,」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學習達到的成果,各界人士也根據」教學大綱」的規定評價學校整體教育效果.出現應試教育之後,學習成果的評價不可避免的由考試成績而定。

清代玉器在造型方面的創新之處表現在哪些方面

清代玉器造型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仿生寫意玉器方面。仿生寫意玉器包括兩種 一種是直接以自然界的植物 動物形態作為器物造型而進行的玉雕 另一種是融合自然景致 亭台 閣樓 園林等的玉器,其造型主要以玉雕山子的形式出現。前者的造型應用極為廣泛,除此之外,常用以寓意吉祥的海棠 荷花 靈芝 白菜 竹 梅等雕成...

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最主要的差別是維度的不同。古代和近代的戰爭基本上都是點的戰爭,也就是一維戰爭。受制於科技水平 生產力的限制,所有的戰術行動基本都圍繞著地圖上的乙個點進行,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和近代戰爭往往都會有各種以地名命名的會戰的原因。到了現代戰爭,戰爭已經擴充套件到天空,乃至太空。戰爭變成了三維 乃至四維的戰爭。德...

宋朝的成就表現在哪方面,成就主要體現在哪些領域,與宋元時期的

宋詞的繁榮和成就有多方面的表現。其一,是在全社會的普及,上至皇帝填詞譜曲,下到 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其二是新創詞調大量出現,多達千餘種,且形式非常多,令 慢 近 犯 歌頭 攤破 增減 偷聲,無不齊備。而隨著長調慢曲的增加與普及,詞的表現容量亦隨之加大,為詞體的解放與革新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其三是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