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道」什麼意思

2023-05-11 01:35:06 字數 1294 閱讀 2165

1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始計篇》中有講「道」。孫子中的「道」,目前有兩個版本,十家集注版本和出土的竹簡版本。 前者,是「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謂危」,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道,就是要能讓民眾與君主有共同的意願和目標,即使在危及生命的情況下也不會畏懼。

此版本有些強人所難,人都是貪生怕死的,真正要讓民眾都能為乙個君主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很不現實。有些封建時期的個別的所謂標榜的忠君愛國者除外,那些人有些是真愛君,有些是被迫愛君,有些是假愛君。具體的就不論了,有興趣可以查查相關史料。

我這裡講民為君,講的是普遍情況,是普遍性,不是特性。) 後者,是「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民弗詭也」。兩個版本中前面的內容一樣,就是後面的半句有所不同。

民弗詭也」,翻譯成現代文就是「使民眾不敢違抗」。這個版本比較符合當時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徵,(據考證孫子兵法成書於戰國初期)因此採用這個版本較為可信。 我對孫子「道」的理解,「道」,是人和,是取心,是政治。

人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團結就是力量。 取心,更側重於權術的運用,讓人才能歸心,讓民眾歸心,形成凝聚力。

政治,即是靠出台相關政策,加強對民眾的政治宣傳,鼓動民眾,組織民眾,團結民眾。達到對人民進行思想意識形態控制的目的。從而促進生產,增強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哈哈,好處多多,不在舉例了。 為何要把「道」放在第一位呢,要知道,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為了謀國家利益,謀君主的利益(在古代),而軍事是謀利的暴力手段。而政治又是軍事的基礎,沒有好的政治政策,就不會有好的經濟、文化、外交和科技等等,這些都關係到國家的綜合國力。

沒有經濟、文化、外交和科技等的支援,想發動戰爭,並打贏戰爭,那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把「道」擺在首位。(古代科技這一說,但有軍械的製作,這裡可把科技看成是軍械或工具的改進。)

2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是道德經~!孫子兵法是道是,一是道 , 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眾目標相同,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

天,指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廣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

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對這五個方面,將領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勝利,否則就不能勝利。

戰爭是乙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須通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面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得到詳情,來**戰爭勝負的可能性。(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原話。

孫子兵法產生條件,孫子兵法產生的根源

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個時期。一 孕育產生時期 遠古至春秋 學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 產生於我國春秋末期 亦有認為成書於戰國或更後者。關於此書的作者,多認為系孫武親著,又經後人校理。對於孫武的生活時代,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一般認其為春秋末期人,大約與孔子同時。孫子兵法 在產生以前,應經歷了乙個...

孫子兵法中的地形篇,孫子兵法 地形篇

十 地 形 篇 原文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 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 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 引而去之,令敵半...

孫子兵法產生的根源,孫子兵法 的歷史背景

學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 產生於我國春秋末期 亦有認為成書於戰國或更後者。關於此書的作者,多認為系孫武親著,又經後人校理。對於孫武的生活時代,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一般認其為春秋末期人,大約與孔子同時。孫子兵法 在產生以前,應經歷了乙個較長時期的孕育過程。其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擇其要者,應有以下幾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