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指南針的人叫什麼名字,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2022-02-04 11:42:13 字數 4945 閱讀 7338

1樓:茹蕊葉羅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尋找鐵礦的實踐中,發現了磁石的指極性,最初的指南針就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古人把它稱之為「司南」。

東漢王充《論衡》中描述了司南的形體及其機制:「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意思是說,司南勺在地盤上自由旋轉,當它靜止時,勺柄就會指向南方。

那時,人們已經掌握了人工磁化技術,使司南得到了很大發展。指南針就是在這個時期發明出來的。

北宋時期的軍事著作《武經總要》中記載了指南針的製作方法,並詳細介紹了磁化過程。隨後,人們又掌握了另一種更好的簡便有效的人工磁化方法,即用天然磁石磨擦鋼針使之磁化,在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這種磁化法是磁性指向儀器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指南針在用於航海中才真正發揮出了它的巨大威力,同時,也正是偉大的航海事業推動了指南針的發展。

北宋《萍洲可談》是最早記載航海中使用指南針的文獻,書中說:「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南宋《諸藩志》裡寫道:

「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釐之差,生死系焉。」可見當時指南針在航海中的重要地位。

南宋時期,人們根據指南針的原理又研製出了羅盤,使羅盤上的指標永遠指向某一特定的方向,後來廣泛用於航海中。吳自牧《夢梁錄》裡這樣記錄:「風雨冥晦時,惟憑針盤而行,及火長掌之,毫釐不取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繫也。

」這是中國航海中使用羅盤的最早的記載。

南宋以後,中國航海中運用一種磁針浮於水面的水羅盤。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運用了水羅盤。

指南針在後來的航海事業中建立了偉大功勳,開闢了人類交往以及征服自然的新境界。在人類社會文明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它的發明和運用,大大推動了航海業的發展,促成新大陸的發現,促進了商業**的擴大和人類文化的交流,對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

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

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

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乙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遊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

」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

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

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

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

3樓:

指南針是從司南轉變而來的,而司南的發明者據說是軒轅黃帝。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4樓:結果是已收到

指南針的發明者是誰至今依然沒有定論。根據權威史料記載: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

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因此指南針傳統上被認定為是黃帝發明的。

5樓:袁靈凡騰煜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

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

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

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

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

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

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

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

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

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

6樓:於雅麗靖誼

只能說是漢族人民發明的

在長期的生產鬥爭中,我國漢族勞動人民進一步利用磁體的指極性,製成指示方向的機械,這就是指南針。這在《韓非子·有度篇》中和《鬼谷子》一書中都有記載。在《鬼谷子》中記載說,鄭國人到深山密林中去採集玉石時,為了不迷失方向,帶著「司南」。

這「司南」就是指南針這種機械。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描述過「司南」,它象只水勺,用天然磁石磨製麵成,勺底為球面體,勺呈橢圓狀,勺柄通體漸漸縮成柱狀。為了確定方向,還配有乙個「地盤」,它是銅質或塗漆木製盤,**是平滑圓槽,形狀可能是內圓外方,框上刻劃出定向的刻度,用「幹」、「支」(即甲、乙、丙、丁……和子、醜、寅、卯……)以及八卦等表明二十四方位。

將會投于地盤**時,它的柄部就會大體停止在指南的方位上。以上可知司南是現代指南針(磁羅盤)的體型。「指南」是張衡在《東京賦》中第一次提出來的,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代經過一千多年才逐漸發展起來了。

宋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指南針發展的當時狀況作了詳盡的論述。當時在生產和科學實驗發展的推動下,特別是航海事業和外貿的興起擴大下,指南針逐步發展起來。沈括總結了勞動人民在實踐在創造的四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

第一種是水浮法,將磁針浮於水面進行指南,雖然比較平穩,但容易動盪不定;第二種是指甲旋定法,將磁針置於指甲上,轉動靈活,也容易滑落;第三種是碗唇旋定法,將磁針置於碗口邊上,轉動較靈活,但易滑落;第四種是縷旋法,用蠶絲將磁針懸掛起來,可達到轉動靈活而又穩定。他還記載了人工授磁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這種用人工製成磁體,是乙個巨大的進步。

此外,還曾製出過「指南魚」、「旱針」、「水針」。旱針、水針這兩種指南針,成為近代指南針(羅盤針)的基本結構原理奠定了基礎。沈括在研究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總結和發現了地磁有偏角存在。

也就是說,指南針指示的方向,「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我國對地磁學做出的偉大貢獻。

我國最早的指南針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指南針是哪個國家的

司南,早在戰國時期就發明了。我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乙個杓形的 東西,放在乙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早在兩千多年前漢 西元前206 公元220年 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

指南針和火藥是誰發明的,指南針誰發明的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 指南針 火藥 活字印刷術。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併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 經濟 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活字...

指南針的發明家是誰,指南針的發明者叫什麼名字

指南針最早是司南,就是乙個磁鐵勺放在盤子上來指示方向。其實四大發明中這個算不得是發明,因為它是本來就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被人們偶然發現了。只能算是發現,不能算發明。沒有確切的記載 反正是中國人 指南針的發明者叫什麼名字 指南針並沒有明確的發明者。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