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願望為什麼會在新文化運動後期出現破產

2021-04-08 12:46:36 字數 1879 閱讀 4523

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十月革命帶來了影響,給中國送

來了馬克思主義,讓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了乙個新的階級,以及這個新階級的偉大之處,從而也了解到中國的革命應該更好的團結工農群眾的力量,而這點,資產階級是不可能作到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是不適合當時的時代產物...必須破產

試述近代以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努力屢遭失敗的原因 20

3樓:匿名使用者

洋務運動——從器物上學習西方: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從政治制度上學習西方;新文化運動——從思想文化上學習西方(最終找到馬克思主義)。

4樓:匿名使用者

大多數都是守舊派,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反對革新

5樓:匿名使用者

根本原因是

bai沒有符合中du國的國情。中國是乙個有zhi些幾千年歷史的dao**集權**國回家,答**思想深入人心,在民智未來的情況下照辦西方經驗是不可能成功的。洋務運動,自上而下學習西方技術,開啟了中國近代化,但是忽略了最關鍵的問題~人,人心落後了,再先進的技術也救不了中國。

辛亥革命,希望在中國建立美國式的民主,結果軍閥林立,戰亂不斷,因為大多數中國人心裡完全沒有西式民主的概念,民主只是奪權的幌子。最後還是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結合,開啟了新的**集權下的民主,國家才回歸太平。

6樓:匿名使用者

換湯不換藥,自己糊弄自己

敘述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歷史程序

7樓:延陵浪子

從鴉片戰爭以後,林則徐"開眼看世界".隨後有洋務運動,西學中用.之後清末之時,革命黨人積極學習西方文化和革命,所謂西風東漸.

五四前夕新文化運動,也倡導西化的民主與科學,穿西服也開始成為時尚.五四以後就不是近代史了.

打字有點累

概述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

近代以來中國主要學習了西方哪些內容

8樓:邋遢旅人

所謂的現代化,就是西化。

你問我們學習了西方哪些內容?

我應該問你,我們在小學到大學裡,學的哪些不是西方的?

(語文除外,但白話文的日益流行確實受到了西方的巨大影響)我們的數學、物理、化學、哲學(馬列)哪個不是歐洲的?

我們穿的衣服,包括中山裝,哪件不是西方的?

9樓:寶格格

近代前期80年( 1840—2023年),這個時期發生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有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向西方的學習。由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國家制度到傳播西方革命思想,但大都以失敗告終。近代後期30年(1919—2023年),這個時期以五四運動為發軔,無產階級為主體的工農聯盟登上了歷史舞台,無產階級領導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時期經歷了建立共產黨、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探索出了結合中國國情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把馬列主義與中國的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而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開闢了向西方學習的成功之路。

10樓:qsdjojo闖天涯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大,簡單說來,中國近代以來貧窮落後,倍受外侮,許多人都想改變現狀。從洪秀全學習天主教建立太平天國,到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到戊戌變法學習西方思想,到北洋和**時期的學習西方政治制度都失敗了,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認為要全盤西化,去除儒家思想,甚至廢除漢字。

西方文化的精華應是人文與科學,糟粕也不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主要是學習西方技術,許多政體也是改良化的吸收。

中國人學習西方文化的歷程

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路徑,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歷程

第一階段,從器物技術上感覺不如西方,遂有以 中體西用 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 第二階段,從制度上感覺不如西方,遂有維新變法 第三階段,從文化心理上感覺不足,遂有新文化運動。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面臨國破家亡,亡國滅種之際,中國人民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擺脫民族困境,開...

外國人和中國人學習方式的差別,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有什麼區別?

國外學習有充分的自由,很自主的學習方式,並不像國內給的是一種很直接但又有點刻板的一沉不變的方式。中國人的學習的比較傳統的學習方式,而外國則是開放的。中國人更注重形式,而外國更重視實際應用。就拿大學教育來說,中國是嚴進寬出,外國則是寬進嚴出。遊銀 不否認他們有些地方是比我先進,比我們蔽乎科學,但是我們...

近代現今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經歷拉怎樣的變化過程?寫出每一階

由淺入深,由技術到制度到思想文化 說出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經歷了的變化過程寫出這樣的人物 一,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二,19世紀,60 90年代,以 師夷長技以制夷 為旗幟,開展了30多年的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三,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前夕,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