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約瑟難題的解答三

2021-03-17 23:08:50 字數 5552 閱讀 8140

1樓:桑田

中國的古代文明燦爛輝煌,有至今仍使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四大發明」。中華民族早在西方科學昌盛之前就有極其卓越的科學成就,15世紀之前,中國的科學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明遙遙領先於當時的西方文明。李約瑟在數十冊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證明:

「中國在西元前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乙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科學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

對此,李約瑟有一些自己的觀點,但李約瑟這些觀點還不足以說明近代科學之所以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因為在這些原因在近現代都被解除了以後,中國人仍然沒能在中國土地上某方面獲得比資本主義國家更高度的科學成就。比如說在中國科舉制度廢除已近百年、西方發現發明自然科學文化知識早已大規模普及並為眾人所接受、科學技術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可說與西方人已別無二致,但即使如此也沒發生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以應有的速度發展,那怕是某一方面由此而有突出表現的狀況也沒有做到。特別是諾貝爾科學獎截止如今已經有六位華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但卻沒有一人為中國本土華人,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詹克明教授在分析中國未獲諾貝爾獎的原因也談到這一問題。(2023年10月11日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2023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認為,中國科學家與外國科學家從素質上比,差距並不明顯,差距大的是他所處的科學環境。移居美國的華人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等獲諾貝爾獎就是證明。

由此可見,之所以「境內為枳,過海為橘」,使得這塊大陸迄今與諾貝爾獎無緣,主要原因是國內的科學土壤與科學環境。 中國13世紀初是處於南宋(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時期,中國在北宋和特別是南宋時期已經佔世界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特別是南宋時期朝廷偏安一隅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鼓勵經濟**發展來維持國家的稅收收入,這樣也就使得國家工商業空前發展。工商業的發展致使南宋社會分工更加細緻,貧富差別加大。

在政治上一方面表現為民眾為追求工商業發展特別是相關技術的發展,需要一種更加自由開放的、更加寬鬆倡明的社會環境,要求封建統治者在保護封建土地制度的同時也能夠保護工商業者的社會利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社會關係愈來愈向商貿化金錢化方向發展,私慾膨脹、只認利益而輕視道德規範,特別是缺乏對封建道德意識和國家民族意識的認同,從而造成社會混亂,特別是造成了宋朝普通民眾、軍隊的愛國熱情嚴重低下。當時的狀況使社會發展走到了乙個政治上的十字路口,要不國家政治通過一定程度上打破封建**而使社會制度更加清明民主,要不就為了鞏固封建**更進一步地加強對民眾的政治思想統治。

遺憾的是:當時的國家政治終究還是走向了反動的一面,自南宋統治朝廷稍微穩固以後,宋高宗就開始大肆**功臣,通過秦檜等一幫人殺害了岳飛、去除剝奪了戍邊大將的軍事政治權力,不但使國家統一大業功敗垂成,更使得封建統治**制度得以進一步加強。封建專權的形成使得民眾自由意志不能得以伸展,其反作用的抑制力使得民眾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意識更加低下,社會思想道德意識更加趨於混亂,對社會秩序形成了更大的破壞性。

在這種狀況下為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根據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以讓人們回歸所謂「善的本性」,也就是回歸人們愚昧混沌的幼兒時狀態為目標,以消除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各種企望、願望為理論上的手段,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提倡「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的理論思想。「中庸之道」表面上看好似是很合乎情理,但這一「中庸之道」在集權制度下的實際社會效果卻只是導致了只認「天」不認「人」,道理邏輯歸於權位,只認君父不認平等權益的「三綱五常」制度。自此以後,儒家學說一反前朝歷代只限於道德說教的範疇,在禮儀甚至從法律規範上對上至士紳下至普通百姓的思想行為,實施強行的灌輸與限止,從而嚴重地禁錮了人們的思維思想,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動力。

而在與南宋至明朝幾乎同時期,西歐自2023年英國《大憲章》以來,文藝復興運動啟蒙了民眾民主自由思潮的形成,特別自2023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民主制度建立大幅度地帶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使得西歐成為近代文明的發源地,造成西方社會和中國社會在民主程度上的差距越來越大。乙個國家要發展科學技術,民主是很重要的,民主是科學的基石,沒有說哪個國家民主不如別的國家但科學技術卻比別的國家強的。即使是說中國自戰國建立中國式的封建制度以來由漢至唐宋一直執世界科學技術之牛耳,為什麼?

就是因為中國的封建制度就當時世界來說還算是最民主的。即使是象歐洲當時所謂的希臘民主制度、羅馬共和國其民主也只是對奴隸主階層、對平民階層的民主,對佔相當多數人口希臘、羅馬的奴隸何嘗有民主可言?

公元476年,中國農業生產早已於西元前就進入了以僱傭方式為主的封建勞動生產關係,大部分農民有基本的人身權力與自由。但此時的羅馬社會仍是在奴隸社會的後期,當時雖然中國已經廣泛採用了牛拉犁耕等先進的生產勞動工具,但此時的羅馬社會仍是將奴隸當作「會說話的工具」,奴隸只有勞動的義務,不能從較高效率的勞動生產中獲得相應的個人收益。所以面對先進的生產勞動工具,羅馬奴隸缺乏勞動生產熱情與主動性,從而使這些先進的生產勞動工具不但難以普及,有些甚至還遭到奴隸的有意破壞。

公元476年後,西羅馬帝國滅亡,標誌著古代歐洲奴隸制社會的終結以及封建制度的確立,但此後古歐洲的莊園制經濟模式除了莊園內隸農私田耕種收穫部分可以歸隸農所有以外,與中國西周奴隸井田制下的奴隸一樣仍無人身自由可言。更何況,歐洲中世紀人們的言論、**、行為自由遭到天主教會的嚴格限止,其當時的社會民主性與中國宋、明以前的狀況更是無可比之處。

自中國洋務運動提倡「中體西用」到戊戌的變法維新、自中國「土地改革」到***提倡的改革開放政策,實際上無數成敗的歷史早已證明沒有民主開放的思想與制度,科學技術乃至經濟的發展是受到限制的。 中國在13世紀之前社會制度的民主程度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還算是最高的;而中國自13世紀以後經濟技術與科學發展水平越來越落後,是因為中國的**集權制度愈來愈完善,特別是中國人的思想行為愈來愈受到集權制度下扭曲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

總而言之,宋、明以來被集權制度下奴化的儒家違反人性的「三綱五常」等,實際上是變相地提倡懶惰思維和奴化意識,這一社會意識對宋、明以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造成了嚴重的約束,特別是嚴重毒化了中國知識階層的思想,使中國知識階層留戀於自身歷史上業已形成的社會地位,長期以來不但不能成為推動民主的主力,反倒以傳統捍衛者的身份成為反對「民主、自由、博愛」思想的急先鋒。中國人應該進一步擺脫受集權制度下奴化的思想,進行一場如西方式「文藝復興運動」類似的「道家」、「墨家」、「佛教」思想的復興運動,提倡政治上的「大道無為」、提倡行為上對人類與世界的「兼愛」與慈愛,從思想上建立起還權於民、自律而又倡明的意識,為中國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到來作好思想上的基礎與準備。 就現代中國以擴充套件工商**為主而缺乏科學技術根基的經濟發展模式來說,應當清醒的是:

gdp的總量雖然是中國科技發展的經濟基礎,但這還不是國家昌盛的根本。國家民族昌盛的根本一在於民眾的凝聚力、二在於技術的進步。

首先就民眾凝聚力來講,中國北宋南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那麼高,但朝廷**、腐敗,貧富差別劇大,導致民不聊生,半亡於遼金,最後亡於元。宋朝雖然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實力地位、科技水平,但在一盤散沙的狀況下,仍然不免被嚴酷自然環境下鍛鍊出來的少數民族的鐵騎所踏破。所以,國民的凝聚力是國家存在的根本。

那麼怎麼樣建立國民的凝聚力呢?從政治上來說經濟地位上的平等是國民凝聚力建立的根本,只要那個國家那個時代存在著較大的貧富差別,那麼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的民眾凝聚力肯定是成問題的,因此也就很難有效抵禦內部的抗爭和外來的侵略,就中國來說西漢、東漢、東晉、北宋、南宋、明等等的滅亡,從經濟上來說無不是封建土地兼併造成的就說明了這一點。而中國抗日戰爭前後,中國國民乃至**的軍隊在戰爭中士氣低落有目共睹,而自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怎麼就能在韓戰中打敗比日本帝國主義還強大的美**隊呢?

這就說明了社會主義所創造的經濟平等確實是給了中國人極大的凝聚力。但馬上可得天下,馬上可治天下嗎?***主席力主「一大二公」,積極推行平均主義政策,其結果是國民的生產勞動積極性嚴重低下,造成國民經濟整體的倒退。

可見平均主義政策雖然可以提高國民凝聚力,但卻是不能當飯吃的,所以中國社會在保障基本凝聚力水平的前提下必須尋求另一條發展的道路。

其次再說說技術進步,鴉片戰爭前後中國清代gdp雖然居於當時世界首位,但在世界民主風潮的影響下頑冥不化,拒絕進行社會變革。結果怎麼樣?還不是在被英國人的堅船利炮開啟了閉關鎖國的大門之後,接著又被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甲午之戰中打得一敗塗地。

所以,技術進步可說是國家存在的另乙個根本或者說是另一條發展的道路。那麼,如何求得國家技術的進步呢?國家技術的進步,最重要是在於國民思想的開放,而國民思想的開放最重要的是在於政治制度的民主開放程度。

比如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醫學、特別是與勞動生產相關的物理等科學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而這種科學技術的進步首先是得益於當時的「百家爭鳴」的政治言論環境,而這種「百家爭鳴」的言論環境又是瓦解打破舊的「井田」等奴隸主制度,建立土地私有化等封建制度的時代需求。

21世紀,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較西方發達國家還較低,gdp確實需要進一步地推進發展,但我們知道現代人類的生活水平追根究底不過是**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的gdp追究是要有走到頭的一天,所以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確實是乙個真理。但要實現科學技術進步這一真理,推進國家的民主水平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要推進國家的民主程度,靠受耳濡目染、儒家思想文化透到骨子裡的中國人是不行的,所以中國應從中國人的幼少時期就向他們灌輸民主思想和文化習慣,特別是破除權威意識,但願我們中國的下一代人或下下一代人有幸能迎來民族民主的復興昌盛。

反駁方:

1、科學技術的產生和民主文化自然有一定關係,但不是由於民主文化而產生了科學技術,恰恰相反,是科技的發展產生了資產階級才催生了近現代的民主文化(資產階級的民主)。所謂西方的民主傳統不過是古希臘、古羅馬奴隸制共和國時期的民主,而這種民主在其中世紀的封建社會中已經被拋棄了。因為它不適應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環境,正像民主不適應中國的的封建皇權社會一樣。

西方近代的民主是在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才重新提出來的,而這時也正是新航路開闢,工業革命,資產階級興起等西方近代文明萌芽的時期。

2、這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政治環境是不可能產生民主文化的,若要產生民主文化只有改變那個社會的環境,即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3、文化根本上說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如果一種新的文化提前出現,那麼就必然要求經濟基礎的變革,否則這種文化便不能持久。

觀點持有方的辯駁:

1、反駁方認為「科技的發展產生了資產階級才催生了近現代的民主文化(資產階級的民主)」,但應提醒反駁方的是:這是在討論「李約瑟猜想」,而李約瑟用大量的史料證明了中國在南宋以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是大大高於西方的,如按反駁方科技發展促生民主文化,則「民主文化」產生應該是在中國,而不是在西方,所以這一結論是很荒謬的,特別是在討論「李約瑟猜想」時特別顯得如此。

2、反駁方認為「文化根本上說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中國古代的經濟政治環境是不可能產生民主文化的」。但是經濟基礎只是決定文化發展的一項因素,且不是決定性的。那麼先來看中國人的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乙個民族、乙個群體、乙個單位乃至一類人的體能、性格、氣質、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等等,中國人是什麼文化?中國人是黃**、性格謙遜、氣質內向、行為方式更重於情感交流、地方方言眾多、各地風俗不一,包括象形字、詩、書、棋、畫、戲劇格式等等。

實際上,經濟發展是可以推動相應文化的多樣化繁榮發展的,但這必須有乙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社會的民主程度,愈民主則經濟對文化帶來的整體效應愈大愈多,否則就愈小愈少。就像明清時期專權制度的加深加大,像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甚至連孟子所謂「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重」的言論都不能容忍,硬是要把孟子從天下廟堂中趕出去,在這種專權制度下經濟雖然還在緩慢發展,但建築、瓷器、家具格式樣式愈來愈仿皇室化,中國上至衙門下至社會、家庭,對人們思想行為控制的手段愈來愈花樣翻新,社會黑暗,而所謂「女人的小腳」等等封建惡習大都產生於這一時代。所以說,文化雖說是受經濟發展影響的,但更是人類與社會環境鬥爭的結果,更是千百年來思想行為教育與統治的結果,不承認這一點就等於不承認孔孟之道對中國人的影響,就等於不承認中國人與西方人的差別。

李約瑟難題,什麼是李約瑟難題,怎樣解答它

簡單的說 科學技術水平的高低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西歐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技術進步的結果,甚至可以說技術是最直接的原因。於是李約瑟在他研究那麼就中國古代科技之後就不明白了,為什麼古代中國技術先進,非但沒能繼續保持,最終還被超越了?這個問題,大家都是以 我認為怎麼怎麼樣 的姿態,進行解釋。乙個系統的...

李約瑟難題的本質是什麼,李約瑟難題是什麼

李約瑟難題,由英國學者李約瑟 joseph needham,1900 1995 提出,他在其編著的15卷 中國科學技術史 中正式提出此問題,其主題是 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 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很多...

李約瑟難題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

原因 1.政治 近代前期中國傳統的封建君主 制度,閉關鎖國政策,阻礙科技的版發展,近代後權期中國受外來侵略和內戰的影響,政治環境不穩定,缺乏科技發展的政治條件 2.經濟 近代前期中國小農經濟佔主導,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近代後期民族資本主義受外來侵略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影響,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