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澗記原文翻譯賞析《石澗記》原文翻譯

2021-03-05 07:57:27 字數 6805 閱讀 5558

1樓:縱橫豎屏

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於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

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意之日,輿石渠同。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

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譯文:

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餚,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張交椅的空地。

交織的流水,激撞的水聲,皆在椅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裡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後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

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後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裡的人,先到石澗後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遊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賞析:

《石澗記》在結構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剪裁得體:詳處極盡石澗之奧妙,筆觸細膩,毫髮不爽;略處行雲流水,天地一覽,如「其間可樂者數焉」「道狹不可窮也」等,無限風光,盡藏其中。

其次,這篇遊記的結尾不同凡響,收得十分高妙,妙就妙在結與不結之間。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前句猶是鋪揚開去,後句卻陡然合起。一方面,與開頭「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相照應,完整地表述了石澗之遊的結束,可以乘興而歸了另一方面,「道狹不可窮也」埋藏著很多潛台詞,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擴充套件資料:

《石澗記》為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遊記,為《永州八記》的第七篇。

文章著重寫石態水容,寫澗中石和樹的特色,描繪了石澗溪石的千姿百態,清流激湍,翠羽成蔭,景色美麗宜人,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鍾情山水的情懷,同時又書寫了胸中憤鬱,對自己的遭遇表示嘆息和苦悶。

全文景由情生,於常景中寫出奇景;物我交融,主體和客體並重;並且剪裁得體,收結巧妙。

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

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遊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遊歷結晶。《石澗記》是其中之一,與《袁家渴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作於同時,都作於元和七年(812年)十月。

名家點評:

1,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二三:點綴如明珠翠羽。

2,明·陸夢龍《柳子厚集選》卷三:淡掃愈佳。

3,清·儲欣《河東先生全集錄》卷四:有勝必窮,窮即瑋麗其辭而書之,造物尚有餘藏乎?道狹不可窮,吾疑造物者亦藉此作當關之守。

4,清·孫琮《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讀《袁家渴》一篇,已是窮幽選勝,自謂極盡洞天福地之奇觀矣……讀《石渠記》一篇,已是搜奇剔怪……天下之奇觀,有逾於此矣……不知永州果有此無限妙麗境界,抑是柳州胸中筆底真有如此無限妙侶結撰……從古遊地,未有如石澗之奇者;從古善遊人,亦未有如子厚之好奇者。

5,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三六:「道狹不可窮也」:李(光地)雲:可窮便非佳山水。

6,近代·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五二:尺幅中有千里之觀,一結尤為雋妙。

2樓:陶勝

啊哈哈哈哈!好手速(✪▽✪)叭叭叭

《石澗記》原文翻譯

3樓:百度使用者

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於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

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

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意之日,輿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譯文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餚,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張交椅的空地。

交織的流水,激撞的水聲,皆在椅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裡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後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

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後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裡的人,先到石澗後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遊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石渠記 原文 翻譯 賞析

4樓:雪音淼

原文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

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juān)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翻譯從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乙個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橋。

有一眼泉水幽靜的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

泉渠的寬度有時不足一尺,有時則有二尺寬,它的長度約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

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現乙個石泓,菖蒲覆蓋著它,碧綠的苔蘚環繞著石泓。

渠水又轉彎往西流,在岩石邊流入石隙裡,最後像瀑布一樣的流入北邊的小潭中。

小潭方圓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較深,有許多快速游動的魚。

渠水又往北迂迴繞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沒有窮盡,就這樣最終流入渴潭。

潭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箭頭草,人可以並列坐在那裡休息。

風吹動著山頂,像美麗動聽的**,在山崖和山谷間迴盪。看它雖很寧靜,但聽起來卻很遼遠。

我跟隨柳州太守發現的它,撥開陰鬱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石渠裡的渠水便很滿。

可惜從來都沒有寫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記寫下來,留給匠人,刻寫在潭北面的石頭上,幫助以後喜好遊歷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從鷁渠到達大石。十月十九日,越過石頭發現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給遊人了。

賞析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

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

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鬱鬱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

拓展資料: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

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

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石渠記》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散文,上承《袁家渴記》,下啟《石澗記》

是《永州八記》的第六篇,記述了作者沿渠探幽,探奇制勝,拓寬胸懷

也藉以美景抒發了作者本人胸中的積鬱之氣和懷才不遇的心情

5樓:cy辭言

《石渠記》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

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石渠記》翻譯

從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乙個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橋。有一眼泉水幽靜的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泉渠的寬度有時不足一尺,有時則有二尺寬,它的長度約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現乙個石泓,菖蒲覆蓋著它,碧綠的苔蘚環繞著石泓。

渠水又轉彎往西流,在岩石邊流入石隙裡,最後像瀑布一樣的流入北邊的小潭中。小潭方圓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較深,有許多快速游動的魚。渠水又往北迂迴繞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沒有窮盡,就這樣最終流入渴潭。

潭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箭頭草,人可以並列坐在那裡休息。風吹動著山頂,像美麗動聽的**,在山崖和山谷間迴盪。看它雖很寧靜,但聽起來卻很遼遠。

我跟隨柳州太守發現的它,撥開陰鬱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石渠裡的渠水便很滿。可惜從來都沒有寫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記寫下來,留給匠人,刻寫在潭北面的石頭上,幫助以後喜好遊歷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從鷁渠到達大石。十月十九日,越過石頭發現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給遊人了。

賞析

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記》,下啟《石澗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六篇,借寫景抒發作者仕途不得志的憂鬱之情。

第一段寫景,視覺上是「靜」,聽覺上卻是「遠」,構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這篇的風同《袁家揭記》中的風比較,它們的「個性」特點是十分鮮明的:乙個是「靜遠」,乙個是「駭動」,這反映了作者善於細緻觀察自然、善於抓住其特點,並且用貼切的語言來再現它們。

柳宗元的遊記的確匠心獨具,有其特殊的風格。

第二段段記事簡明扼要。文中乙個「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這樣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傳,也是惜自己的懷才不遇。

拓展資料:

《石渠記》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記》的第六篇。文章記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達了作者探奇制勝,拓寬胸懷,追求勝景藉以抒發胸中積鬱之氣的感情。

《永州八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寫山水遊記書寫胸中憤鬱的散文。實際上柳宗元寫的山水遊記中還有一記,即《遊黃溪記》,由於前八記都在永州城郊,歷代文人尋勝較多,故稱《永州八記》。

《永州八記》包含《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部分教科書簡作《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作品介紹

始得西山宴遊記

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柳宗元住在城內東山法華寺。對河就是西山。

柳宗元過河遊覽後寫了《始得西山宴遊記》這篇遊記。西山,指瀟水西岸南自朝陽巖起,北接黃茅嶺,長亙數里起伏的山丘,即現今的娘子嶺一帶。

鈷鉧潭記

《鈷鉧潭記》寫於遊西山後幾天。鈷鉧潭,在永州市零陵區河西柳子街柳子廟右側愚溪西北面。古代稱熨斗為鈷鉧,鈷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頭,凹陷甚深,潭面像古代熨斗,故名之。

鈷鉧潭西小丘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寫於遊西山後八日。西小丘,在柳子街至永州市人民醫院後的公路下側,愚溪旁。早已成為居民住宅。

沿溪一帶尚有竹叢,竹叢下有許多石頭如齒狀互相推擠,倒映水中,當是柳宗元文中所指的"若牛馬之飲於溪"了。

小石潭記(全名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小石潭,愚溪旁,下游興建水電站後,水位提高,雖是清瑩澄沏,但舊址已被淹沒,可以按照柳宗元所寫的"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找到小石潭。2023年,永州市為保護文化遺產,炸掉水壩,還小石潭"全石以為底"的原貌。

袁家渴記

出永州市南門約五華裡,在南津渡對面有個沙溝灣村,村前"澄塘淺渚",水闊洲重,以關刀洲最大,長約100公尺,寬27公尺,洲旁有奇形怪狀的石島。柳宗元文中的袁家渴(音hè與褐同音)即此地。

石渠記《石渠記》寫於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遊袁家渴以後。從袁家渴沿瀟水而上,約半華里有一條小溪,溪口上去不遠有一座石拱橋,橋下為農家浣洗處,柳宗元寫的"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墜小潭"當是石渠舊址。

石澗記從石渠沿瀟水而下約一華裡,翻過一座土山,就到了澗子邊楊家。村子北面有一條小溪,從村前田洞中間流經村旁,穿石拱橋,入瀟水,這就是柳宗元所說的"石澗"。

小石城山記

《小石城山記》寫於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這是八記中的最後一篇。小石城山在永州愚溪之北,過東風大橋到朝陽街道,沿著往北的山路而上,約一華裡就到小石城山。

明代在山腰修了一座"芝山庵",因此"小石城山"又名"芝山"。

《涑水記聞》的原文翻譯是什麼,文言文《涑水記聞》翻譯

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其故,對曰 臣以為尚急於彈雀。上愈怒,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 汝懷齒欲訟我邪?對曰 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上悅,賜金帛慰勞之 翻譯 太祖有一次在後園裡打鳥雀,有 群不知怎麼解釋 大臣求見,說有急事。太祖立刻召見他,他所奏報...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

原文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 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

請幫我翻譯《小石潭記》《小石潭記》翻譯。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像掛在身上的玉佩 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高興。砍伐竹子,開闢出一條小路,往下走便可見乙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塊石頭做為潭的底,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捲起來高出水面,形成坻 嶼 嵁 巖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