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三則的作者是誰 並翻譯,學記三則 禮記 原文 及翻譯?

2022-02-25 12:32:46 字數 4274 閱讀 9799

1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如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譯如下:

玉石不經雕琢,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人不學習,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國家統治人民,把教育當作首要任務。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反回來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後才能勉勵自己不倦地鑽研。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

大學教育的方法是:問題還沒有發生就加以防範,叫做預防;在適當的時候施教,叫作適時;不超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叫作順應;讓學生互相觀摩學習而受益,叫作切磋。這四點,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事情發生以後才加以禁止,就會遇到牴觸而不易克服;時機錯過了才學習,則勤苦卻難有成就;雜亂地施教而不合乎順序,就會陷入混亂的境地而不好收拾;單獨學習而不與朋友互相切磋,就會孤陋寡聞;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會違背師長的教誨;輕慢邪僻的言行會荒廢學業。這六點,是教育失敗的原因。

學習的人有四種缺點,老師一定知道它。人學習的時候,有的缺點在於學得過多,有的缺點在於學得過少,有的缺點在於把學習看得太容易,有的缺點在於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了。這四種缺點,是由於學習的人心理的不同。

知道了他們的想法,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補救他們的過失。當教師的,就是要發展他們的優點而補救他們的過失。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見到的《禮記》。

《學記》的內容涉及我國古代的教育制度、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其中有不少關於教育、教學經驗的論述,仍值得我們借鑑。這篇課文選取的三則短文都是談教學原則的,每一則有乙個要點。

2樓:匿名使用者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自譯:雖然有美味的食品,可吃起來並沒有品嚐出它真正鮮美的味道,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學的時候卻未能完全領會它的真意,是在學的過程中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教的時候才知有困惑和解釋不清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反醒自己、要求自己。

知道自己有教的時候有解釋不清的地方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教育和學習要互相促進。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自譯:大學的教育方法,其一在於問題還沒有發生時就加以防範;其二要在適當的時候學習;其三不能超過學的人接受的能力進行教育;其四要與學友互相參觀學習,吸取對方的長處。這四點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等問題發生了後再想方法禁止,然壞習慣已成,就會牴觸不易克服與改正。錯過了適當的教育時間,則會白白辛苦,很難有大的成就;雜亂的進行教育,而不合乎順序,則會陷入混亂的境地而不好收拾;自已閉門求學,則會學識短淺、見聞不廣;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會違反師長的教誨;同朋友談不正經的事,就會荒廢學業。以上六點就是教育失敗的原因。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大都學習的人都會有以下的四個缺點,身為教師一定要知道。人在學習的時候,有的人缺點在於學得過多、過繁;有的人缺點在於學習的太過狹窄;有的人缺點在於把學習看得太容易;有的人缺點在於認為學習太難而不想再深入的研究就此止步。這四種缺點,是由於學的人心理各有不同。

要知道對方的心理,才能找到補救方法。教學者,要發展自己的優點才能教好學生,才能針對各人的心理採取更好的措失去教導學生。

求 學記三則的 翻譯

3樓:

學記三則

1.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

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2.大學教育的方法是:在不合正道、有礙學習的事未發生之前加以禁止,這叫作預防;在適當的時候施教,這叫作及時;不超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這叫作順應;讓學生互相觀察學習而得到益處,這叫作觀摩。

這四點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事情發生以後才加以禁止,就會遇到牴觸,難以克服;錯過時機以後才去學習,雖然勤苦,也難有成就;雜亂無章地施教而不順應事理,就會使教學受到破壞,混亂無緒而無法整頓;單獨學習而沒有朋友互相切磋,就會孤陋寡聞;輕慢而不莊重的朋友會使學生違背師長的教誨;輕慢邪僻的言行會使學生荒廢學業。這六點是教育失敗的原因。

3.讀書的人有四種易犯的過失,老師必須了解。人們學習的時候,有時缺點在於學得過多,有時缺點在於學得過少,有時把學習看得太容易,有時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了。

這四種缺點,是由於學習的人心理各有不同。知道了他們的想法,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補救他們的過失。當教師的,就是要發展他們的優點而補救他們的過失啊。

學記三則《禮記》原文及翻譯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如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譯如下:

玉石不經雕琢,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人不學習,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國家統治人民,把教育當作首要任務。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反回來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後才能勉勵自己不倦地鑽研。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

大學教育的方法是:問題還沒有發生就加以防範,叫做預防;在適當的時候施教,叫作適時;不超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叫作順應;讓學生互相觀摩學習而受益,叫作切磋。這四點,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事情發生以後才加以禁止,就會遇到牴觸而不易克服;時機錯過了才學習,則勤苦卻難有成就;雜亂地施教而不合乎順序,就會陷入混亂的境地而不好收拾;單獨學習而不與朋友互相切磋,就會孤陋寡聞;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會違背師長的教誨;輕慢邪僻的言行會荒廢學業。這六點,是教育失敗的原因。

學習的人有四種缺點,老師一定知道它。人學習的時候,有的缺點在於學得過多,有的缺點在於學得過少,有的缺點在於把學習看得太容易,有的缺點在於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了。這四種缺點,是由於學習的人心理的不同。

知道了他們的想法,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補救他們的過失。當教師的,就是要發展他們的優點而補救他們的過失。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見到的《禮記》。

《學記》的內容涉及我國古代的教育制度、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其中有不少關於教育、教學經驗的論述,仍值得我們借鑑。這篇課文選取的三則短文都是談教學原則的,每一則有乙個要點。

誰有《禮記學記》的現代語翻譯?

《大唐西域記》的作者是誰,《大唐西域記》的作者

是玄奘是在印度寫的 這是我們歷史書上說的哦 真心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大唐西域記的作者是誰 大唐西域記 玄奘 大唐西域記簡介 玄奘到印度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數萬裡,歷盡艱辛。他計畫把自己旅行的情況記述下來,以了解西域各國的政治 經濟 地理情況,並教育後人。他與 辯機合作,據他的口述,辯機筆...

《昆蟲記》的作者是誰,昆蟲記的作者簡介

法布林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昆蟲記 是他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人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昆蟲記 法文原名為 有關昆蟲的回憶錄 全書共10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 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展示了蜘蛛 蜜蜂...

三毛流浪記是誰寫的, 三毛流浪記 是誰寫的 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

張樂平是浙江海鹽縣人。父親張舟若是一位小學教師。一家六口的生活,全靠他微薄的工資來維持。張樂平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乙個。按照中國北方和華東一帶給孩子取乳名的習慣,家裡有幾個孩子的,往往就大毛,二毛,三毛 依次排下去。張樂平小時候有沒有被稱為三毛,現在也 抗日戰士 已經不得而知了。張樂平從小就酷愛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