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五集《相逢》

2021-03-04 08:56:00 字數 3930 閱讀 3073

1樓:匿名使用者

《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相逢主要內容如下。

大多數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組合、碰撞產生的裂變性奇觀,美食之間的相逢給了人們在味覺上的享受,人類的活動促成了食物的相聚,而食物的離合也在調動著人類的聚散。美食的相逢有時恰恰印證了中國傳統的「緣分」。

基本恢復到第一季的水平,不拖沓有層次,煽情部分點到為止,也終於恢復了『食物』的主角身份,不過由於片長的限制,剪輯部分稍微顯得有點頭重腳輕。

全片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海峽兩岸的兩個老人的跨海重逢和當年的下鄉知青重返第二故鄉這兩處,兩次堪稱共和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遷徙在這兩個故事背後得到見證,在這樣乙個時代背景下,那種「相逢」之後的熱淚盈眶才更讓人感動。

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五集《相逢》

2樓:匿名使用者

《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相逢主要內容如下。

大多數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組合、碰撞產生的裂變性奇觀,美食之間的相逢給了人們在味覺上的享受,人類的活動促成了食物的相聚,而食物的離合也在調動著人類的聚散。美食的相逢有時恰恰印證了中國傳統的「緣分」。

基本恢復到第一季的水平,不拖沓有層次,煽情部分點到為止,也終於恢復了『食物』的主角身份,不過由於片長的限制,剪輯部分稍微顯得有點頭重腳輕。

全片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海峽兩岸的兩個老人的跨海重逢和當年的下鄉知青重返第二故鄉這兩處,兩次堪稱共和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遷徙在這兩個故事背後得到見證,在這樣乙個時代背景下,那種「相逢」之後的熱淚盈眶才更讓人感動。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第二季第六集相逢200字

3樓:匿名使用者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已經於4月18日播出,它不僅僅是一檔為喜歡美食的「吃貨」而創作的節目,更重要的是以美食為視窗,讓觀眾感悟美食之外的生活。

透過這檔節目,我們「看」到了家鄉的味道,看到了美食之外,生活的辛酸,為了美食,為了生活,多少人在奔波勞累?多少人背井離鄉?……

感謝《舌尖上的中國》,提醒我們每個生命都是鮮活的,值得被尊敬的。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

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裡的味道。詳情》

第二季的第一集《腳步》直接選擇中國人的遷徙這樣乙個沉重的話題,讓深夜看片的人格外覺得生活的無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向來重視安土重遷的中國人又何以會四處奔波?這一集的淚點不光在正在消失的麥客臉上那深深的皺紋,在盼了大半年終於盼到父母回鄉共同製作一罐魚醬,卻在短短半個月的相聚後就要與之分離的苗家女孩的眼淚,在那個為了女兒用五年時間學會了捕獵彈跳魚的父親,以及從他口中說出的那句「爸爸可是很能幹的」時女兒滿臉的崇拜,更在快到片尾處的那一句「這是巨變的中國」。

如何評論《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七集《三餐》

4樓:匿名使用者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7集《三餐》解說詞

清晨六點的巴塘草原,丈夫和孩子外出放牧,顧君卓瑪為全家準備酥油茶和糌粑。簡單的食物為一家人提供充飢禦寒的能量,這是乙個藏族家庭的早餐。

中國人吃早飯的習慣,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此後,華夏大部分地區,大都實行早午晚三餐制,利於生活也利於生產。儘管一日三餐,幾乎成為人類共同的飲食制度,同樣的飯食在中國,卻變幻出不同的生活節奏,塑造出各異的人生感受。

現代城市裡,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簡單快捷。天津人最懂得這一點。綠豆面乙個圓形,薄勻不破,雞蛋保證營養,餜箅兒,混沌皮油炸而成,金黃酥脆。

煎餅果子,外柔內脆,鮮香兼備,享受它只需要兩分鐘。

中國早餐,味道至關重要。苦心經營十八年,秦雲深知其中的奧秘。一碗香氣撲鼻的小面下肚,重慶人才真正醒來。

鹼是和面的關鍵,它能把麵中的骨膠蛋白結成緻密的網路,鎖緊澱粉顆粒,麵湯不會渾濁,還能使麵在嘴裡產生令人愉悅的彈性。

長江流域,各大碼頭,都有鹼水面的地盤。蘇州面味道來自於湯,清而不膩。細麵是蘇式面的精髓,裝碗不脫水不潑湯,夏季的大肉面,澆頭是一塊白嫩肥美的燜肉。白糟粒粒,麵湯鮮滑。

武漢人把吃早飯叫「過早」。口味偏好鹹鮮,麵窩、三鮮豆皮,都是廣受推崇的早點。而鹼面作的熱乾麵,才最代表這個城市的氣質。

水煮,伴麻油涼拌,芝麻醬必須調配得稠而不懈,這樣才能均勻全面的附著在面上。要達到這個效果,需要付出足夠的腕力和持久的耐心。

除了當老闆,重慶的秦雲還收徒弟,他的學生已經超過200人。重慶小面最獨特之處在於調料的多樣,辣椒、紅油、花椒油、醬油等12味作料搭配,味道的平衡,全靠手上拿捏。重慶小麵館,大多都只作早市和午市,下午時間用來炒料,秦雲也不例外。

熱力噴薄,香料登場,辣椒濃香四溢,一香二辣三提色,這是多年的經驗。

出了小面,秦老闆的招牌是牛肉麵,牛肉每天限售10公斤,精明的營銷方式,讓這裡每天排起飢餓的長龍。

小面的 「小」,即代表了**低廉,也流露著隨意精巧的美食態度,今天它已是這座山城的早餐名片。

不是所有早餐都以快取勝。在廣州,早餐享受的就是過程,早晨7點,位於老城區的酒家門前,站滿了等候開門的人。而點心師傅已經忙碌了整整3個小時,一樣樣精緻的茶點,被一雙雙靈巧的手賦予生命。

廣東早茶豐富而奢侈,「茶」只是藉口,更重要的是點心、菜餚、粥品,每個回頭客都有自己心儀的座位,早茶長盛不衰,與廣州近代以來的**興盛有關。56歲的陳月霞,退休後成為這裡的常客。陳月霞的兒子、29歲的梁景軒,是位律師。

同在廣州,他的早晨卻格外緊張。

廣式茶點,有乾濕兩種,幹點最為精緻。招牌蝦餃,水晶膠皮,包裹下嫩蝦仁,膠皮柔韌,蝦仁甜脆,糅合出鮮美的口感。統計表明,廣東早茶的平均消費時間在1小時以上。

廣州是年輕人奮鬥的戰場,也是老年人生活的天堂。2023年,廣州60歲以上人口125萬,佔總人口的15%。已經進入老年化時代,這是中國的縮影。

這座城市乙隻手托舉著發展,另乙隻手托舉著傳統。高速運轉的都市,給年輕人提供更多創業的機遇,也擠壓了他們像父輩一樣享用午餐的時間。

喝完早茶,母親的主要工作就是準備晚飯。生抽、糖、酒、醋、水,五種材料,燜出五味鴨。新鮮的鱸魚,最適合清蒸。

西洋菜豬骨湯,去油解膩,四季皆宜。一頓精心烹製的晚餐,等待著打拼了一天的兒子。

與梁景軒相比,另一些人的三餐,更加單調乏味。每天早晨7點半,16萬人開始聚集,人潮洶湧的一幕,在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廠區。每週5天重複上演,工廠的生產主力,是像楊圓圓這樣的90後,他們剛從學校畢業,長時間重複簡單勞動,都每個人都是挑戰。

21歲的楊圓圓,必須每5秒完成一次操作,每天重複5000次,越7個小時。

園區**廚房,同樣以工業化模式製造一日三餐。這些標準化食物,首先注重食品安全,其次考慮營養均衡。每天2噸魚、3噸豬肉,15噸蔬菜,15噸大公尺,滿足8萬人的消耗。

20個大大小小的餐廳,分布在園區各處,最大的能容納2000人同時用餐。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4.5集講述了什麼美食呢?

5樓:匿名使用者

「民以食為天」

古人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蘊藏著中國人最平實質樸的生活期許與處世之道。每一張家庭餐桌都是了解中國人家庭觀念的最好樣本。

本集《家常》,走進一戶戶平凡人家,與他們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間百味。《家常》一集所展現的,除了紅燒肉等廣為人們所喜愛的家常菜,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倫常與親情,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微妙關係。就像古詩中描繪的: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這羹湯中所飽含的,遠不止日常的柴公尺油鹽。

第二季,第5集講述的是:

生生不息的中國人用食物記錄每一次聚散離合。無論大時代中的人世變遷,還是平凡生活的悲欣交集,總有味覺作為見證。隨著人們的遷徙流轉,食材、香料、配方與技藝也在浩淼的時空中穿梭、演變、再生,形成綿長而豐富的歷史。

本集《相逢》,記錄食物與人的每一次攜手,呈現中國人的相聚別離背後藏匿著的深切情感。《相逢》講述的不僅是人與人的相逢,更是食材與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與花椒的邂逅,開啟了麻辣美味的篇章。

又如,在年輕的移民城市深圳,來自全國各地人們的相會,也為嶄新美食的誕生創造了機遇。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有哪些美食,舌尖上的中國二里出現的所有美食,每一集裡都有什麼呀?

鹹鴨蛋 烤洋芋 古藺麻辣雞 爆炒見手青 蒿子粑粑 重慶小面 熱乾麵 冰皮月餅 排擋雲吞麵 清蒸石斑魚 雞樅 洋芋擦擦 手抓羊肉 野韭花醬 沙蟹汁 華子魚 殼菜 眷村牛肉麵 新疆 雞 上海炸豬排 雪菜筍面 灌湯包 盆菜 重慶火鍋 口蘑原湯燒南北 下飯菜西瓜醬 紅棗鯽魚木瓜湯 鵪鶉蛋白果糖水 蒲筍燒肉 ...

舌尖上的中國誰解說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解說員是誰

李立巨集,北京人,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年度最火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 解說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解說員是誰 李立巨集,北京人,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年度最火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解說,1986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導演表演系副教授 表演教研室主任。主講課程是演員藝術語言基本...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總導演是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解說員是誰

央視美食類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 在前兩季中收視和口碑火爆,被觀眾們贊稱作 吃貨聖經 而這部紀錄片總導演就是陳曉卿,現在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吃貨 他拒絕說自己是美食家,更愛說自己是好吃的人!陳曉卿1965年11月生於安徽靈璧,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系攝影專業,碩士學位,1989年進入 電視台,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