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的關係

2021-03-04 05:20:05 字數 6125 閱讀 3246

1樓:匿名使用者

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突出的是在元與明靖兩個時期。兩個時期又有所不同。

1、宋元時期,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以對文學藝術的影響為主,表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中的市民階層的隊伍不斷的發展壯大。他們的生產生活的需要成為社會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

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瓦子的出現,酒樓、茶館的增加、宋詞的繁榮,世俗文學、風俗畫的興起,《竇娥冤》等作品的出現等。

2、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以對思想的影響為最明顯(體現商品經濟對古代文化影響的不斷深入)。表現: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產生與緩慢發展,出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這些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封建制度進行批判。李贄側重對封建制度理論依據的批判,指責儒家經典,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揭露道學家的虛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驅。黃宗羲側重對封建君主**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顧炎武側重對封建迂腐學風的批判,提出「經世致用」,重視書本知識和實地調查結合。王夫之側重從哲學上批判,並從發展的角度提出「趨時更新」。

中國經濟發展與中華文化有什麼關係

2樓:戀勞

以下內容供你參考:

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復興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

3樓:牙牙的弟弟

一、政治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集權不斷加強、君主**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範化。

1、**集權脈絡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廠衛制)。

2、君主**脈絡

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三長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司禮監)——清(南書房、軍機處)。

3、選官用官制度脈絡

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則天首創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採取八股取士)。

二、經濟

1、夏商西周時期

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雖然生產力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但緩慢畢竟也在發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比早期的遺址分布更為廣泛,中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則比舊石器時代更密集,這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具體反映。

到了新石器時代,不僅氏族部落的定居營地已遍布整個中國大陸,在高山、草原、海島都有發現,而且黃河流域的不少地方遠古遺址的分布數量已與現代村落大致相同。

生產工具的種類越來越多,數量十分豐富,每種工具的製作技術也不斷提高。新石器時代早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磨光石斧、石刀、石鏟,到了晚期發展成更為進步的石犁、有肩石鋤、有段石錛等,工具的改進無疑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更多地得到開發,也有更多的野生動物被馴養成為家畜和家禽;礦產、森林、江河湖海成為人們索取財富、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

在這種生產力逐步發展的情況下,社會經濟不斷取得進步。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裡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發展和井田制破壞,農民個體經濟廣泛出現。這一點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吳問》和《漢書·食貨志》所載李悝盡地力之教的論述中可以看出。

另外,從《墨子》、《孟子》、《商君書》、《荀子》等著作中也可看出當時社會的主要生產者是個體農民。

3、秦漢時期

回顧秦漢經濟發展的歷程,可知始終是在政治干預經濟的狀態下進行的。由於中國早在西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主義**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執行。

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國封建政權和土地所有權的同一,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的同一,為封建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而且也鑄造成我國封建經濟結構的「同一」模式:首先是家庭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然後是國家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最後是地主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

這種社會生產結構在家庭、國家、田莊不同生產單位的同一狀態,進一步彌合了社會生產的自然分工,使商品經濟日益屈從於自然經濟,形成了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的同一;土地所有制國有和私有的同一,國家政權與土地所有權的同一,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的同一。

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同一」模式,奠定了中國封建**主義**集權統一國家的經濟基礎。

4、魏晉南北朝

從巨集觀上說,由於戰亂不斷,這一時期的經濟,在縱的方面,表現為艱難曲折、波浪式的前進。在北方,東漢末年大破壞之後,有三國至西晉太康時的發展;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的大破壞中,還出現過後趙、前秦的兩度統一和經濟上的兩度復甦。

十六國時期的大破壞之後,經過緩慢的發展,出現了北魏後期的繁榮;魏末大亂後,又有齊、週時的發展。在南方,有孫恩、桓玄時的變亂、宋魏戰爭、侯景之亂等的大破壞,也有東晉太元、宋元嘉、齊永明和梁武帝前期的發展。

橫的方面,由於北方的屢遭破壞、江南以及東北、西北的發展,向著全國均衡發展的方向跨進了一步。

5、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是中國古代社會光輝燦爛的一頁。他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低估的。隋唐五代在中國經濟史上也是乙個巨大轉折時期。

自晉王朝被逼南渡,中原地區原來居住和從邊遠地區南進到中原的各民族爭奪華夏大地的戰爭,連年戰爭的結果是形成了乙個五胡十六國,極混亂紛爭的局面。

以後由南進的鮮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它原是游牧民族,從原始公社制習慣出發,統一中國北方後,經濟上的任務首先是把大量荒地計口授田,施行了均田制。

並且積極推行漢化,這一點對經濟的恢**展起了積極作用。但北魏政權最後還是被高氏集團建立的北齊,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所代替。北周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

東晉南渡在客觀上把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帶到南方,而且把大批技術人員、知識分子也帶到南方,使南方迅猛的趕上北方,後來終於超過北方。

淝水之戰,阻住了北方羯族和氐族兩個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一直到隋、唐、五代都處於相對安定的環境,使經濟發展有乙個和平祥和的有利條件。

南方經濟發展極不統一。雖無大的戰爭,但卻並不統一,政治也不穩定。經過了宋、齊、梁、陳,最後讓北方來的繼承了北周的隋統一了全國。

隋所以能統一中國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還是北方高於南方。就以穿的來說,絲綢是北方生產的,南方只是麻、綿布。

在北方建的趙州石橋反映了北方建築水平,南方當時還處於「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溼,無有蓄積之資」(隋書卷24 食貨志)。所以決定的因素還在經濟。

隋朝在戰亂中創立了乙個統一的王國,在政治經濟上開始了封建社會的乙個巨大變革。隋的統一全國為唐代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應該一提的是隋朝使大陸與台灣關係進一步密切,隋煬帝派使者二次去臺,到唐時把台灣劃給嶺南節度使管轄。經隋派兵進駐,到唐則完成了祖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6、宋遼夏金時期

土地私有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土地制度的單一發展方向,土地租佃關係成為農村社會經濟關係的基本形式,從而把國家對土地的佔有和對民間土地佔有的干預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這一時期,土地私有制度不僅在宋朝統治的漢族地區得到廣泛發展,而且逐步在遼、西夏、金統治下的北方民族地區取得主導地位,這不僅擴大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地域範圍,而且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私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使廣大農村社會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

7、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盛世輝煌的經驗和衰世急劇崩潰的教訓足可成為今人國民經濟管理活動的暮鼓晨鐘。鳥瞰世界民族之林,任何忽視歷史經驗教訓,或不總結自己民族歷史上經濟管理得失所在的民族,都是沒有前途的民族。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人類漫長的中世紀歷史長河中創造的經濟管理經驗無與倫比,罕有其匹。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

8、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乙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鑑。

在明代270 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變化很快,內容豐富,種類龐雜。以明代經濟由單一經營向著農、工、商多種綜合經營過渡為主要線索,循其執行軌跡,稽其來龍去脈,以縱通為主,縱橫結合,力求多視角、多層面展示有明一代經濟發展風貌。

在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中,強調召軍移民開荒屯田的重大經濟效益及其對改變全國人口與土地布局和縮小邊區與內地經濟差距的巨大意義;強調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強調明太祖經濟立法對有明一代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強調田賦「折色」對生產發展的刺激。對於明中葉的經濟問題,從土地佔有關係的變動上入手,指出由法制破壞而引發土地兼併激烈,導致農民大量破產逃亡。

於是迫使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進行賦役改革,以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維護王朝的統治地位。對於明後期社會經濟形態的新變化,則緊緊把握住農業經濟結構變化這一重大課題,重點**了商業性農業的掀起、專業經濟市鎮的勃興、「一條鞭法」、「計畝徵銀」的意義以及對外**的新發展。

對於明末封建國家的財政危機,從政治上的動盪必然導致經濟上的混亂出發,著重勾勒了「三餉」加派的嚴重後果。而對於明末農民起義軍的經濟政策,則本著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肯定其應有的進步性。

三、文化

1、夏商周

中國古代文化的雛形開始形成,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與這個源頭聯絡比較密切的文化熱點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

僅就中國文化「源頭」看,重點掌握三個方面:—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趨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

二是創立了記錄時間的方法——干支紀日法,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變遷有了明確的時間觀念。

三是形成了認識世界的哲學方法——《易》。重點是古人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產生了中國古代文化兩位傑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幾類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3、秦漢時期

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為後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個時期的文化體現了統一多民族**集權國家建立之初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度。

突出代表:氣勢雄偉的萬里長城(長城精神)、威武氣派的秦始皇兵馬俑和貫通古今的《史記》,思想上的大—統。尤其是《漢武大帝》的熱播,與之有關的內容應引起一定的重視。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文化高潮過去後的平淡」,相對於前乙個階段,少了些氣勢,多了些平淡與細膩。具體表現:文化科技繼續進步,思想方面儒、道、釋開始互相滲透,佛教盛行、藝術異彩紛呈,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時期

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發展引領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輝煌。兼收幷蓄、全面輝煌、澤被後人、影響周邊,世界領先、地位突出(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的代表。

6、宋元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在這個階段,商品經濟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凸顯,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中的新現象,應引起重視。

7、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尾聲,承古萌新,西學東漸。明清兩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承古萌新,是這乙個時期文化的特點。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

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撰大型圖書成就突出,體現民族文化的博大氣象。萌新,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成為文學的主流,西學東漸。

跪求中國古代兩宋時代的經濟發展還有經濟的衰退好的追加

1 最直接的原因,北人南遷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2 農業 南方農業生產的突飛猛進,得益於水田農具的改進 農業耕作技術的成熟,以及稻麥輪作的推廣。人口增長的壓力促進了耕地的大量開墾,人們因地制宜開闢了圩田 沙田和梯田。水田面積迅速增加,水稻已躍居全國糧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的糧倉,時...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淵源和趨向

上古 口頭歌謠先秦 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 體制 風 雅 頌 三部分,國風 現實主義的精華表現手法 賦 鋪陳敘述 比 比喻 興 起興 句式四言為主,語言雙聲疊韻中國浪漫主義的先河 楚辭在楚地歌謠的基礎上創造出的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楚辭體的特點 1 帶有想象豐富 文辭華美 風格...

中國古代文字廣告的發展,中國古代廣告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文字bai是人類傳達感情du 表達思想 記錄語言的 zhi圖形符dao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內字,除了中容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 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 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本,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 聖書文字 瑪雅文本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本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