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對於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2022-09-17 17:50:08 字數 5881 閱讀 3555

1樓:內輪紫炎

這是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這句話意思是說「自己不希望或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對於現今提倡的建設「和諧社會」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

2樓:0甘霖

應該是:「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硬塞給別人去做,強加在別人的身上。」 在生活中例如:自己不想做某事(掃地)就讓別人去做,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強求別人去做

4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來做……

5樓:匿名使用者

...樓至有點歧義了。。

就洗衣服這件事來說,如果你想表明自己是大哥的話,就應該洗,如果是兄弟妹的話,就一人洗一件或者一人洗一次,如果是老大的話,就讓他們去洗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的理解是不能強加給別人所不願意不行不能的事情,但這只是某些為人之道。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應該這樣做的,就好比老師叫學生做作業,你自己想想,老師要是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想到這句話,該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嘿嘿,肯定是學生的幸福到來)

所以說,總之,簡而言之,為人不過於侵犯別人,樹立自己的正確道德觀,才是好的。

6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不希望或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

7樓:晴恆存

現在社會解釋:即使是自己不要的東西也不要給比人。

8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就不要強加於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對於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9樓:哈倫

我理解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就是多考慮一下別人

10樓:心射線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前面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一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裡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人際關係原則適用於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係卻未必如此。

這種理解並非無稽之談,也並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當是指廣義的。   孔子所道出這麼一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

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11樓:糾正歷史錯誤

出自《論語》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指行為上的就有一定的準確性,而後來儒家所指思想,觀點的就不對.行為上你不想做的事,而強加給別人,那是不公道的,然而思想與觀點你想的,別人又未必這樣想,你認為你想就要強加給別人是你個人做不到的,如此後來儒士們為達到思想與自己的觀點所欲而要求別人也這樣所欲目的,化身與封建統治者一起形成的儒教利用政治上的強制,抑制其它思想觀點,刪改虛造前人經典,歷史失去嚴肅性,文化失去多元思想的開放性,導致思想禁錮,人性扭曲.而且目前一些崇儒者還是接著在做這苟且之事.

思想與觀點自己欲就要強求與別人與自己的一樣,還推到政治去執行,失去爭鳴使文化理論難以創新,惹及子孫萬代.

12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做不了的,不要讓別人去做。

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談談我的理解: 早在2023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乙個意思。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

你種下什麼,收穫的就是什麼。 播種乙個行動,你會收到乙個習慣;播種乙個習慣,你會收到乙個個性;播種乙個個性,你會收到乙個命運;播種乙個善行,你會收到乙個善果;播種乙個惡行,你會收到乙個惡果。 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

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於是乙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 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

文明。乙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覆提倡「精神文明建設」。求採納

14樓:熱詞替換

出自《論語》。意思為自己不喜歡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15樓:伏廷謙潭培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就是乙個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的通,同時也要幫助別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個與國學大師李冠論的立己立人立志立心立信立德思想不謀而合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16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直譯是: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就不應該強迫別人去做這件事。體現的內涵:

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你不能強加自己的思想和要求於別人的身上,這是不公平的,也是沒有人文精神的。出自《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個人認為這句話還是很有歧義的,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可以強迫別人去做,那你想做的事情呢(己有欲)呢?是否就可以強迫別人去做呢??

這句話只寫了一半的意思。至少是不完善的。

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含義?

17樓:尤拉的毅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的兩句,僅看《論語·衛靈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就知子貢提問的是規範行為的話。當今我們知道行為規範的話,就有專屬性的,也就是說一定要這麼做,而「恕」主要指思想感應上的,可行可不行,是不能混到你規範準則行為中去的,開始孔子答「恕」就有點答非所問,還似乎打了個疑問,最後才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我們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是指行為上的,指到其它方面就不對了。那孔子到底指奉行什麼行為呢?從《顏淵篇》的「見大賓」「如承大祭」,孔子只是說他倡導的周禮行為。

18樓:秦濤

連自己都不想做或者想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到別人的身上。

19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20樓:q_my念

自己不想要、不需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你怎麼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觀點?

21樓:匿名使用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

「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2樓:匿名使用者

原來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希望別人也喜歡。現實中麼,我覺得這句話滿由道理的。不過,青菜蘿蔔各有所愛。

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3樓:匿名使用者

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

24樓:青春w無悔

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讓別人做

25樓:好了別叨叨了

早在2023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乙個意思。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穫的就是什麼。

播種乙個行動,你會收到乙個習慣;播種乙個習慣,你會收到乙個個性;播種乙個個性,你會收到乙個命運;播種乙個善行,你會收到乙個善果;播種乙個惡行,你會收到乙個惡果。

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於是乙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

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文明。乙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覆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我國產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和「己達達人」的崇高典範。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和涂山氏的乙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裡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

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之後,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謠: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為民解災難。

實地觀測搞調查,團結勤快聽意見。

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

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

」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

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這種替別人著想的道德情懷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據說國際紅十字會總部裡,就懸掛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語錄,體現了人類對美好人際關係的嚮往。

中國有句俗語:「人和萬事興」。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實現「人和」的潤滑劑。

願我們所有的炎黃子孫,都能時時處處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燦爛文明之花,開得更加艷麗芳香。這一點推廣開來,對於整個社會,意義是很了不得的,那樣就經由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實現了全球的和諧、共榮。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何說這句話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人際交往的用處非常的大,因為這一句話體現了自己能否大度地對待他人,而且這句話也包含著使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綜上所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無論是在正常的人際交往,還是談戀愛,或者是商場上的切磋,只要遵循這個法則,就不會遷怒於他人,這也是自身大度的表現。這句話集中了儒家思想的精華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以牙還牙是否矛盾

孔孟講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主要在講忠恕之道。是一種人生態度。在對待別人惡意時,孔子認為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在人生修養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應該不是孔孟提出的。孟子認為在君臣關係上,應該也必須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意思 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出自 春秋 孔子 論語 衛靈公 原文選段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釋義 子貢問孔子問道 有沒有乙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 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出自 論語 意思為自己不喜歡的言行,就不要以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