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裡到底有哪些規矩,正月裡有哪些習俗和禁忌?

2022-04-15 05:47:16 字數 5611 閱讀 7791

1樓:曦虹氏

不還錢,不理髮(如果有舅舅),不做媒,不買鞋,還不能買被子,做被子,只要粘上被字就不行

2樓:

不理髮(如果有舅舅),不動針線活

正月裡有哪些習俗和禁忌?

3樓:妙招姐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習俗和禁忌,看看你知道哪幾個?

臘月二十三到正月裡都有些什麼講究?

4樓:老實話好聽

各地可能不一樣,我的家鄉風俗是:

二十三,灶王老爺上南天 -- 祭灶;

二十四,寫大字 --- 寫春聯、春條、福字;

二十五,掃塵土 --- 大掃除;

二十六,刨豬肉 --- 臘八殺的豬,豬肉都是用冷水凍在窗前,一來保鮮,二來防盜,三來防狗 ;

二十七,買魚、雞;

二十八,把面發,需要蒸幾大鍋的饅頭、花卷、糖包、豆包;

二十九,不歇手,這一天特別忙;

三十晚上玩兒一宿(守歲),大年初一滿街走(拜年) 。

正月初五是 「破五」 ,過年的一切禁忌、規矩都 「除破」 了,可以正常地過日子了。

初七是 「人日」 ,要吃麵條。

十五是燈節,不多說了。

正月二十五就在 「龍鳳日」 ,就是夫妻節。

二月二就是 「龍抬頭」 了,春節正式結束。

5樓:風_唐宋明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

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定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

「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

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裡,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裡,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

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

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

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後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

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台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

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裡,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

在這裡,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 、灶君爺爺您上天 ,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公尺有麵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公尺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人們喜歡將炒玉公尺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

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

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蓆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桌球響,**公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

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製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型別。前者莊重,後者花梢。

特別要製做乙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乙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

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財神聯:

「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

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公尺麵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

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乾淨,不留一點汙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

乙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正月初一有什麼講究?

6樓:槽語

我是「非本色」,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了。

農曆正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春節」,一年伊始,除舊歲,迎新春,慶賀春節,是我國數千年來的習俗。南宋·吳自牧《夢粱錄》雲:「正月朔日(初一)謂之元旦,俗稱新年」。

古人認為它是「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據葛洪《肘後方》載:屠蘇酒由大黃、川椒、白朮、桂心、桔梗、烏頭、菝葜(一方有防風)組成,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懸沉井中,正月朔日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歲旦飲之,可以口避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取滓懸於中門,以避瘟氣。

三日外,棄於井, 井水亦免疫。

梁·宗慎《荊夢歲時記》也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楊」。

又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九·傷寒載:「闢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歲旦屠 蘇酒方:大黃十五株,白朮十八株,桔梗、蜀椒各十五株,桂心十八株,烏頭六珠,菝葜十二株,(一方有防風一兩),此七味咬咀,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戶中飲之。

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裡無疫,飲藥酒得三朝,還滓置井中,能仍歲飲,可世無 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闢溫氣也。」

《紅樓夢》五十三回:男東女西歸坐,獻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畢……

正月初一飲屠蘇酒,也有「祖訓」:先少後老。即少年得歲,老年失歲,未來屬年輕一代,上一輩自覺退讓。顧況詩云:不覺老將春共至,手把屠蘇讓少年。

拜年。古時正月初一,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

現代,一般為家裡的長輩帶領年輕一代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向對方以吉祥語祝賀新年,後一輩並須叩頭致禮。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壓歲錢盛款。如今,很多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大家一起聚集相互祝賀,謂之「團拜」。

一般可分為:走親戚;禮節性的拜訪;感謝性的拜訪;串門式的 拜訪四類。

燃爆竹。正月初一清早,開門大吉,先放爆竹,謂之"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

這時全村、全街瑞氣,喜氣洋洋。此外,也有放三枚叫「連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祿壽禧」;放五枚叫「五福臨門」;放六枚叫「六六大順」…

貼畫雞。古代正月初一這天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據傳,此風俗源於晉朝人著的《玄中記》:

度朔山上有只天雞,說是當太陽是剛剛公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 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因此春節所剪的雞,實際上是象徵著天雞。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如果這一天掃地,會掃走財運,將「掃帚星」召來,會遇霉運,因此不能掃地。垃圾、汙水也不能倒在門外,這樣可能會破財,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著這樣的習慣。

一般是除夕掃除乾淨,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準備乙個大桶,用來盛放廢水,當天不外潑。

占歲。古代民間根據正月初一往後的這幾天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據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佔》,謂:

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 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假如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

後世人們沿襲這一習慣: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也由佔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如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 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吃餃子。除夕、正月初一吃餃子一般為北方習俗,不過,如今很多南方也開始吃餃子。在除夕時吃餃子,謂「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謂「為了一年交好運」。

唐宋時期,人們已將餃子視為美食。明朝張自烈《正字通》載,唐代稱餃子為「牢丸」,又稱「粉角」;宋代稱為「角子」,據《東京夢華錄》載:汴京有賣「水晶角兒」和「煎角子」。

北齊時期,餃子也被稱為「餛飩」。顏之推雲:「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裡的餛飩,實際上即為餃子。

可見,正月初一吃餃子或許起於明朝,且還在餃子中包銀錢的遊戲。

清朝《燕京歲時記》載,正月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作角(餃)而食之,謂之煮餑餑。 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又《調鼎集》中,明確區分了餃子與餛飩,它們不再混為一談。

寫了這麼多,飄過的也給個苦力贊唄。

正月離婚好嗎,正月裡離婚有什麼講究麼

能不離盡量別,沒有什麼事是過不去的,要說正月離,2月14號情人節就有200多離婚的,再有就是不知道你們當地有什麼風俗 離婚什麼時候也不好!過了正月十五就可以離 離不離婚對大人無所謂,但是受傷害最大的是孩子,其次是父母,可以肯定地說,什麼時間離婚都不是好事,但夫妻之間感情確已破裂,這樣的死亡婚姻再維持...

有種說法正月裡不能剪頭髮,這是什麼規矩

北京這邊也有正月裡不能理髮的習俗,說是正月理髮死舅舅。這只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習俗而已。因為正月 是過年,很多人都為了迎接過年能有個新面貌,在臘月就已經把頭髮理好了,這樣正版月剃頭理髮的權人自然就少了。正月裡不能剃頭,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這是一種風俗習慣,它是最早從清朝 剃髮 後流傳下來的風俗...

有正月不娶,臘月不嫁的說法,正月裡不辦酒只領證也不行麼?求專家解答

我不是什麼專家,我回答你,你覺得可以就採納,不可以就算了。你所提出的問版題權,那是部分少數民族的說法,目前我國雲南 貴州等地還有這種習俗,在漢族不存在正月不娶,臘月不嫁的說法,而正是婚嫁的鼎盛時月,辦酒領證是沒有妨礙的。沒事吧我們這不通管那些我就是正月結婚的,你是三月的裡月 我家這邊有很多人正月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