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法承認外界是有,只是不承認客觀實有,但承認諸法有自相,不否認客觀有存在。外界雖有卻

2022-01-22 21:08:42 字數 4783 閱讀 9941

1樓:

你要是考試、問答什麼的,我不是專業的也不好回答你。

但簡單來說就是主觀和客觀認識的邏輯關係。

我們所理解和認識的一切都是主觀的,連所謂的客觀都是我們以主觀思維所理解的客觀,主觀認識皆出自我心,而不是出自真正「有」的外界。

其實這樣說存在乙個文字遊戲,前面所說的非實有的客觀和後面所說的客觀指的並不是乙個。

2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不承認客觀實有,是說客觀事物永恆存在,長存不變這種事情是沒有的。所謂諸法有自相,按現在的話來說,現象既然存在,那麼當然有其自身獨特的性質,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是客觀存在的。所以說外在現象儘管是存在的,但不會永存不變,是會變化和最終消失的。

主觀不能完全反映真實客觀就不用解釋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因果關係問題

佛法承認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但不承認所有的東西存在在它自己的因果一切聯絡

其實,這是對佛法的理解錯誤,根據流行的說法,是認識客觀現實是物質的客觀現實,不承認落後的普遍性完全客觀存在的接觸

4樓:普願講堂慧蓮

主觀客觀這些全是站在世間的觀念和意識上來講的,用這些此世間形成的意識觀念知見邏緝是無法想像和理解佛法的,因為佛法遠遠超越這些。一切外境和心念,都是我們清淨本體佛性幻現的,就好象是病眼看虛空生幻花一樣,雖有但沒有實在的自性。只是乙個相而已,而且這個相在不斷遷流,不停變化,如何能有自性?

概括起來說:一切事物現象意識觀念等等,全部是緣起無自性,也叫緣起性空!

5樓:鴻漸於野

承認外界有、承認諸法有自相,這意味著認識的物件是存在的,如果認知物件不存在,認知則不能成立。認知的物件不僅必須存在而且必須有可資區別的特徵存在,如蘋果作為認知物件,必須在形象或概念上存在才能被主觀認知,而且蘋果必須有自相與非蘋果區別,唯有如此,主觀認知蘋果之時才能成立蘋果的存在。

另一方面,如雖然蘋果自相確實存在,但蘋果的本性不是實有的,蘋果的體相是諸種條件具備時產生的現象,故其自相沒有自性,也就是沒有脫離產生條件而能存在、現象之外的蘋果,因此說不是「實有」,譬如夢幻中的場景,不是實有的但是存在,道理是一樣的。

主觀不能完全反映客觀,因主觀認知是有認識範圍的,如眼睛只能看色,鼻子只能聞香,耳朵只能聽聲,然而客觀事物的特性不侷限於五官和意識可以認知的界別,除了色聲香味觸法外還有其他無窮特徵,因此六種認知範圍為基礎的主觀不足以認知客觀的所有特性;主觀不能真實反映客觀,是因為主觀認知攝取客觀的自相時存在選擇性和侷限性,不可能不帶固有認知模式看待客觀,因此綜合而言主觀不能完全真實反映客觀。

6樓:累劫修行

外界的有是暫時的相對的區域性的;法界法性是絕對的永恆的整體的,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法身自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要從字面上去看。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要想,這不是理解的問題,是境界。要通過修行才能達到。

7樓:神

緣起性空 一些法從心想生 境隨心轉

8樓:邸淵在映安

簡單說,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聚集所生的,沒有乙個不變的本體,就像一幅畫,是顏料組合的,畫面裡的人物風景並非真實存在,看著是有,但不是實有。

9樓:關楓太史又藍

這是對於人們的心內與外的寫照,如果只是在於心。那麼外界一切為相,而在內心中。一切為虛,而相既是客觀現實,但客觀現實不屬於自己內心!

而佛教沒有否認客觀事實,只是針對人心來比較,而心得不到,那麼一切都不存在!

10樓:匿名使用者

怎麼覺得,你在研究藥方呀

如何理解「佛法承認外界是有,只是不承認客觀實有,但承認諸法有自相,不否 認客觀有存在。外界雖有卻非實

11樓:徭子

南傳佛經《卡拉瑪經》你知道嗎?他的十大準則可以解釋的通。這是佛陀對卡拉瑪人的教誨。體現的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求真、求實、求證。如下:

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訊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說白了,就是告訴你,主管和客觀是辯證統一的,全在你意念之中,要靠你自己分辨。只要遇事不盲從,就是對佛學的悟。

12樓:普願講堂慧蓮

主觀客觀這些全是站在世間的觀念和意識上來講的,用這些此世間形成的意識觀念知見邏緝是無法想像和理解佛法的,因為佛法遠遠超越這些。一切外境和心念,都是我們清淨本體佛性幻現的,就好象是病眼看虛空生幻花一樣,雖有但沒有實在的自性。只是乙個相而已,而且這個相在不斷遷流,不停變化,如何能有自性?

概括起來說:一切事物現象意識觀念等等,全部是緣起無自性,也叫緣起性空!無論我們相信與否,承認與否,法界的規律都是這樣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如果用現代一點的話轉移過來,就是構成物質一切的是能量,而無相的意識決定了構成物質一切的能量形態,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由你的意識決定的,你用無形的意識塑造了所見所感的一切。所以說,萬物是「有」,因為他們是由你創造並相信存在的「實」,他們也是「無」,因為創造他們一切的是你無形的意識,即佛法裡承認外界是有的,但不是實有。

14樓:靈助

夢裡面的狀況確實有,可是你知道夢不是真的,但在夢裡的時候,你又會因為夢而喜憂無常!

你懂了嗎?希望你懂了

阿彌陀佛

15樓:匿名使用者

諸佛說法離二種障,煩惱障.智障,如大商主將諸人眾,次第置於至未曾見究竟安隱寂靜之處

於佛法起想執我。而作勤修。則與我執數相應故。

而不捨離。則分別所分別。由是分別所分別處。

則為所害。若為所害則便馳騁。若馳騁者則有流轉。

若流轉者則有貫穿。有貫穿者則有妄想。有妄想者則有分別。

有分別者則增妄想。若增妄想則有遍計。若有遍計則離寂靜。

若離寂靜則有隨逐。若有隨逐則有遊行。若有遊行則便失壞。

云何失壞。謂失安隱。云何安隱。

謂無分別。若失壞者則便常入。若常入者則便親近。

若親近者則有隨眠。若有隨眠則有相續。若有相續則增相續。

若增相續則遍相續。若遍相續語則狂亂。語若狂亂則便誑惑。

若有誑惑則便憂惱。有憂惱者則有悔恨。若有悔恨則依倚無明

16樓:一切常祥

自己查「三止三觀」。

佛教承不承認道教,承不承認有玉皇大帝?,*?

1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不會承認道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宗教,歷史上還經常互相較量。

但是佛教和道教有很多相融相通的地方:

道教受佛教的影響。比如:佛教的觀音菩薩成為了道教神(道教稱作慈航真人,但是其實「慈航」一詞也是來自於佛教詞語「倒駕慈航」,意思是指古佛化現菩薩身相,救護苦海眾生),再比如道教的金光神咒,《太上三洞神咒》原文中「雷神隱名」之後「洞慧交徹」之前有一段很明顯的梵文音譯密語;又比如道教中影響很大的全真道也奉頌佛教的《般若心經》;還比如道教形象中常見的拂塵其實是源於印度佛教的法器。

佛教也受道教影響,道教中的真武大帝到了佛教成為北辰妙見菩薩(北辰是中國傳統詞彙,指北極星、至高星);再比如佛家四十二章經的翻譯就深受《老》《莊》的影響;又如佛教天台高僧堪然在著作《止觀輔行觀弘訣》裡解釋道教的金丹(金丹者,園法也,初發心時成佛大仙,準龍樹法飛金為丹,故曰金丹);佛教密宗的教法也有(一般認為專屬於道教的)符籙等法術。

其實,道教和佛教在中國是絕配,道教缺乏邏輯和系統,佛教有;佛教缺乏本土文化環境,道教有。兩者是天生的伴侶,必然發生融合和互相借鑑。

所以啊,到了元朝以後,佛、道之間的關係很好,雖然佛道官方兩者互不承認(正統說法上,佛教認為道教是「天人法」、不出六道、難逃天人五衰,最多也是修煉成「千年守屍鬼」,而道教則認為佛教是外夷傳入的旁門左道,或是老子化胡的傳承。)但是,這一時期出現過高僧與道長互為師徒,社會思潮也趨向於「三教合一」,很多名流,甚至是高僧和道長,都引用佛典解釋道經,或引用道經解釋佛典。

扯得有點遠了,回答第二個問題,佛教承認在天界有至高神,名字叫做大梵天,大致和道教的玉皇大帝是對應的,但是道教裡的玉皇大帝是四御之一,尊貴無比,長壽無疆,真正的壽與天齊,玉皇大帝是道士依止的物件,但是佛教中的大梵天的壽命雖然也很長很長,但是是有終的,也會死,也會輪迴,佛教中一般來說,大梵天的地位不如僧寶,即天神要供養僧人。所以道教的符咒中經常有「玉皇大帝敕令」,但是在佛教的咒法里不會出現「皈依大梵天」(正常的用語是「禮敬大梵天」)

18樓:匿名使用者

承認,不過道教裡面宣揚的玉皇大帝,一般來說佛教認為是天界的帝釋天

小乘佛法是怎麼反駁大乘非佛說的?小乘人不承認釋迦摩尼佛外的其他佛,是否承認有他方世界

19樓:佛慧

小乘與大乘都是本師釋迦摩尼佛所創的,有分別嗎?乙個人可能創造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嗎?佛教化眾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只是有些人沒有認識世尊的教化。並不是世尊沒有教化。南無阿彌陀佛!

20樓:煩惱vs菩提

「大乘」、「小乘」這些字眼出自於大乘的經典,而大乘的經典,是後人篡改和偽造的,裡面的說法錯漏百出、自相矛盾非常多。真正的佛法在南傳地區的上座部,巴利三藏是真經的結集。

對於普通人來說,佛教都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如何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向各位善知識請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大乘大集部 第0057部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六 佛復告諸天人言 心性常淨,而凡愚眾生不能如實知見...

佛法中是如何求姻緣的,佛教中如何求姻緣???

各人的命運是不同的,有的人婚姻緣厚,有的婚姻緣薄,厚的人結婚較容易,薄的人結婚就難,沒有婚姻緣的人結不了婚。但也不是一定的。個人的行為是會影響婚姻和緣分的,兩個人之所以能結婚在於福分是對等的,當然這個對等,不一定是完全對等絲毫不差,是在乙個範圍之內,有上下活動的空間,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婚姻緣厚有的薄...

如何理解個性與創新,你是如何理解創新

既要有所創新 不斷創新,但又不能超前太多。不創新,就流於同質化,跌入競爭的殘酷紅海 超前太多,則又曲高和寡,培育市場難度太大。真正懂得創新的企業,一定是那些穩紮穩打 持續進步的企業。打造品牌的個性魅力好利來的羅紅,滿世界顛來顛去,背個像機到處旅遊拍照,攝影作品登上各類攝影雜誌和北京地鐵燈箱。正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