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那些表示,在,到,從的意思除了於還有其他字嗎

2021-03-03 21:15:17 字數 5508 閱讀 1052

1樓:sui風如影

自~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之~到,輟耕之壠上。

居~在,居廟堂之高。

文言文中除了「吾」是「我」的意思,還有哪些字是「

2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裡,我的表示法太多了.除了「我」以外,從古到今,用過的,正在用的有:臺(yi)、吾、餘、予、俺、咱、小人、小子、小可、不才、在下、本人、僕、愚、洒家、們、阿拉、老子、爺、爺爺、你爺爺、老爺、你老爺、偶……

身份不同,自稱不同:寡人、孤、不穀、朕、哀家、臣、老臣、下官、小官、小將、末將、本督、本帥、本*(王、爵、宮、府……)奴婢、為父、為母、為夫、為丈夫、為妻、咱家、不肖男、子、女、老朽、老身、老媳婦、奴家、妾、小女子、奴才、老奴、……

身份不同,自稱不同.一般多自稱賤,寡人、不穀、孤、哀家這些賤稱卻只有天子、皇后才能自稱.朕本是什麼人都可以自稱,如屈原,在《離騷》裡就有「朕皇考曰伯庸」(我死去的父親叫伯庸)這樣的句子.

秦始皇以為這個字尊貴,把它獨霸了,從此,只有皇帝才能用.

自稱貴的多含一股霸氣.如:爺爺、你爺爺、你老爺……老子、俺、洒家、們、阿拉……是方言.

如此多的自稱,學漢語的老外要想收集齊全,倒是一件趣事.

文言文中除了「之」還有那些字可以表示「的」的意思,請給例句,謝謝

3樓:匿名使用者

單純表示 的 的意思就這乙個。其他的都是你的他的,的人啊什麼的 肯定不是你想問的

系統列出虛詞大全

文言虛詞是指那些詞彙意義比較抽象,絕大部分不表示明確含義,卻能組織實詞完成句子的詞類。相對文言實詞來說,文言虛詞的意義一般都不很實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側重於語法功能。近幾年來,對文言虛詞的考查較為穩定,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同乙個虛詞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和意義。

例如「之」:①輟耕之壟上 之:作動詞,去,往。

②悵恨久之 之:音節助詞,無義。

③天下順之 之:作代詞,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⑤悍吏之來吾鄉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2、多個虛詞在不同語境中表示相同意義

例如:依照例句,寫三個表示「都、全」之意的詞語。

皆: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鹹: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具:問所從來,具答之。

並: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區別某個虛詞古今義的細微差別。

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無條件連詞。

可以一戰。可以:可以憑藉。今義:乙個詞。

其實味不同。其實:它的果實。今義:乙個詞。

4、辨析文言虛詞的用法功能。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如是代詞要明確它所指代內容,副詞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連詞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種關係,助詞要區別它屬於結構助詞還是語氣助詞等等。

二、複習方法

1、掌握常用虛詞「之、其、而、於、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虛詞運用的規律,重視一詞多義的現象是準備文言虛詞應試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規律才能心中有數。在複習時,對某些虛詞有哪幾種用法,學習過哪些例句都應爛熟於心,因此要積累常見虛詞的不同用法,同學們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虛詞的積累情況,在每種用法後再補充乙個例句,以便記得更紮實,理解得更透徹。

(1)乃

①連詞,「於是,就」,如「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 (《樂羊子妻》)「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②副詞,「才」,如「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狼》)

③副詞,「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桃花源記》)

④動詞,表判斷,「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⑤代詞,「你,你的」,如「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

(2)之

①代詞,如《論語》十則》中「學而時習之」代「學習的知識」;《桃花源記》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代「這」,「問所從來,具答之」代「他們(指源中人)」,「聞之,欣然規往」代「這件事」;《捕蛇者說》中「君將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結構助詞,用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句子或片語,充當了全句子的乙個成分,不譯,如「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學》)

③音節助詞,起補充音節作用,不譯。如「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

④動詞,「至,往」,如「吾欲之南海」。(《為學》)

⑤副詞,「這麼」,如「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勸學》)

⑥賓語前置的標誌,無實義,如「何陋之有?」(《陋室銘》)

(3)於

①介詞,表處所,「在」,如「其一犬坐於前」。(《狼》)

②表物件,「對」,如「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表比較,「比」,如「賢於材人遠矣」。(《傷仲永》)

④介詞,「從」,如「受地於先王」。 (《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詞,「由於」,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⑥介詞,「給」,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也

①「也」,表疑問語氣,「呢」,如「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論語》)

②「也」,語氣助詞,表陳述,不譯,如「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辯日》)

③「也」,語氣詞,表肯定,不譯,如「而日中時遠也」。 (《兩小兒辯日》)

④語氣助詞,表判斷,無義,如「菊,花之隱逸者也」。 (《愛蓮說》)

(5)以

①介詞,「把」,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

②介詞,因此,如「臣是以無請也」。 (《扁鵲見蔡桓公》)

③目的連詞,「來」,如「以光先帝遺德」。 (《出師表》)

④結果連詞,「以致」,如「以塞忠諫之路也」。 (《出師表》)

⑤假設連詞,「如果」,如「以齧人,無愈之者」。 (《捕蛇者說》)

⑥介詞,「根據,憑」,如「以我酌油知之」。 (《賣油翁》)

⑦動詞,「認為」,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遠」。 (《兩小兒辯日》)

⑧介詞,「按照」,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

(6)為

①表動作,相當於動詞「做,作為」,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

②表判斷,相當於「是」,如「此不為近者大而遠者小乎」。 (《兩小兒辯日》)

③有時與「何」等字連用表語氣,如「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④表示所向,相當於「對」,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⑤表原因,相當於「因為」,如「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⑥特殊用法,與「謂」相同,如「宋所為無稚兔鮒者也」。 (《公輸》)

⑦與「所」連用,表被動,如「其印為餘群從所得」。 (《活板》)

(7)乎

①語氣助詞,表反問,「嗎」,如「不亦樂乎! 」(《論語》)

②語氣助詞,表感嘆,可譯為「啊」,如「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孫權勸學》)

③語氣助詞,表疑問,可譯為「嗎」,如「達於漢陰,可乎?」(《愚公移山》)

④語氣助詞,表推測,如「茲若人之儔乎? 」(《五柳先生傳》)

(8)而

①連詞,表順接,如「環而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連詞,表修飾,「可計日而待也」。 (《出師表》)

③表順接連詞,如「而瀉出於兩峰間者」。 (《醉翁亭記》)

④連詞,表並列,如「黑質而白章」。 (《捕蛇者說》)

⑤表轉折,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則

①連詞「就」,如「學而不思則罔」。 (《論語》)

②連詞,「卻」,如「及日中則如盤盂」。 (《兩小兒辯日》)

③連詞,「那麼」,如「然則何為使子」。 (《晏子故事兩篇》)

(10)者

①代詞,「……的人」,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②語氣助詞,組成「……者……也」式,表判斷,如「陳涉者,陽城人也」。 (《陳涉世家》)

③用在主語後面,表判斷,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④用於詞尾,「……的樣子」,如「覺無異能者」。 (《黔之驢》)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其

①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當於「他」、「他們」、「他們的」、「那個」等意,有時還可以作「其中」講。代二僧,如「其一貧」。

(《為學》)代「兩狼」,如「恐前後受其敵」。 (《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於前」。 (《狼》)指示代詞,「那」,如「問其故」。

(《兩小兒辯日》)人稱代詞,「他們」,如「擇其善者而從之」。 (《論語》)代詞,「這裡」,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桃花源記》)代詞,「他們的」,如「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桃花源記》)代詞,「他的」,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記》)代詞,「他」,如「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桃花源記》)

②語氣助詞,「剛剛」,如「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說》)

③加強反詰語氣,如「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測,副詞,加強反問,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12)若

①代詞,「你,你們,你們的」。如「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

②動詞「如,像」,如「彷彿若有光」。 (《桃花源記》)

③假設連詞,「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 (《活板》)

(13)雖

①連詞,「即使」,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

②連詞,「雖然」,與現代漢語不同,表示「雖然如此」,如「神龜雖壽」。 (《龜雖壽》)

(14)焉

①語氣助詞,表反問等語氣,如「萬鍾於我何加焉」。 (《魚我所欲也》)

②代詞,「它」,如「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捕蛇者說》)

③疑問代詞,「**」,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詞,相當於「於之」,「在那裡」,如「懼有伏焉」。 (《曹劌論戰》)

(15)然

①用於形容詞詞尾,表修飾,「……的樣子」,如「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②代詞,「這樣」,如「父利其然也」。 (《傷仲永》)

③連詞,「可是」,如「然往來視之」。 (《黔之驢》)

④「對,正確」,如「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2、通過比較分析,從文言文句子的語法結構入手,體會文言虛詞的用法功能。

理解虛詞的語法功能,可以從分析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入手解決問題,我舉「以」的例子來說明,當「以」後跟有名詞或代詞(或邏輯上如此,句子中省略了),並共同組成了乙個短語,那麼此處的「以」都應看作介詞,再結合語言環境,從「把」「用」「拿」「因為」「憑藉」等義項中選擇乙個解釋就可以了,當「以」連線兩個動詞,則「以」應視為連詞了;若連線乙個分句,放在後一分句的句首,「以」就應看作是引出結果或目的連線,解釋為「以致」或「……為了……」「用來」等。又如「而」可以從句中所處位置(如用在主謂之間表假設)和前後分句的關係來確定它的用法。據此看來,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應是理解文言虛詞的好方法。

文言文中「圖」的意思,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設法對付。圖的意思古代和現代差不多吧!康熙字典 古文 唐韻 集韻 韻會 正韻 同都切,音徒。說文 計畫難也。從囗啚。啚,難意也。徐鍇曰 圖畫必先規畫之也,故從囗。啚者吝嗇難之意也。又 爾雅 釋詁 謀也。書 太甲 愼乃儉德,惟懷永圖。又 君牙 思其艱,以圖其易,民乃寧。又 周禮 秋官 大行人 春朝諸侯...

文言文表示似乎的字,文言文中表示打算的字

文言文多為單音節詞 通常乙個字就是乙個詞。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 似乎 在文言文中只用 似 如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倏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也可以用 宛 如 宛若 宛如 宛然 宛似。還可以用聯綿詞 彷彿 如陶淵明 桃花源記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文言文中表示似乎的詞語 似蓋可或然 文言文中...

七上文言文中 於 都表示什麼意思

您在問的時候可以將七上中的文言y文言文全部列出,這樣您也進行了一次複習。不然,別人所列出的於就是字典中所列。1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於空中。於 在。2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於 給。於 y 動詞義 1 往 去。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 周南 桃夭 毛傳 於,往也。予惟以爾庶邦於伐殷,逋播臣。書 大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