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主要經歷,孔子的生平和主要經歷

2021-03-27 20:15:50 字數 5792 閱讀 4297

1樓:

論語》中有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三十以前:

孔子(前551-479),魯國人,其祖先據說是宋國的貴族,後因宮廷內訌而避禍於魯,孔子子父叔梁紇,因立過戰功而成為陬邑的大夫,直到他六十三歲左右時,有九女而無子,後其妾生了個跛子。叔梁紇很不滿意,之後娶顏徵在而生孔子。孔子三歲時,叔梁紇便去世了,孔子幼年可以說是在貧賤中成長。

關於孔子幼年的事,有三件較可信。

其一是《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其二,孔子之母死。其時約在孔子立志於學的年齡,孔子當時不知叔梁紇之墓,開始未將之合葬,後來有一鄰居告知孔子,才合葬於防(在今曲阜東防山)。

其三,《史記孔子世家》記著一件事,孔子母去世不久,魯國貴族季孫氏請士一級的貴族宴會。孔子以為自己是叔梁紇之子,會有資格參加,卻遭到季氏家臣陽虎的侮慢,對他說:「季氏家請的都是士,誰宴請你呢?

」 (1)

在他二十多歲時,據說做過管理牛羊的小吏,叫乘田,還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叫委吏。《孟子》一書中說,孔子做委吏時,會計當。做乘田時,牛羊茁壯成長。

孔子勤學:向師襄學琴的故事。

從三十到五十歲應該是孔子各方面都提公升的時期,如他說的從而立到不惑再到知天命。孔子是個積極入世的人,在人的精力最為旺盛的年齡,並在當時的條件下,孔子沒有選擇無原則地和封建貴族當權者同流合汙,他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一生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原則。也沒有因自己有合理的政治理想而如文武王那樣,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而是想取得賢明的當權者的信任,用自己的才幹去實現仁政的理想。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實事上,孔子是這樣去做的。

五十一歲那年,孔子做了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家語》說,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是說孔子其任職不過一年的時間,四周的地方都來效法。由於孔子政績出色,且門人眾多,聲望又高,所以很快又做了魯國的小司空,但文獻記載不詳,沒有說明孔子任職期間做過什麼具體的事情。

又過了不久,孔子做了魯國的大司寇,這是管理刑罰的大官。做大司寇時,孔子做過一件大事,就是在齊魯夾谷之會上的表現,公元年500年夏天,齊景公與魯定公在夾谷相會,孔子任魯國相禮,相禮即是司儀,孔子熟悉古禮,一方面周禮盡在魯,一方面孔子於夏禮、殷禮都能言,想必會讓齊國人大開眼界。其時,齊國強大,而魯弱小,齊便想藉此機會向魯顯示力量以迫使魯國臣服。

當齊國以奏四方之樂為名,欲劫持魯君時,孔子一身正氣,登上臨時築成的盟壇土階,責問齊景公說,兩國國君友好會盟,何必要夷狄**?大家都知道,孔子有著名的夷夏之辨,即以文明程度來區別夷狄與諸夏的,齊景公心知失禮,相禮便和平進行,但同魯國制定盟約時,齊國在其中加了一條,說當齊出征時,魯要出三百乘兵車相從,否則便是壞盟。其實這無非是要魯臣附於齊。

齊強魯弱,既然結盟,這一條不好拒絕,孔子也提出了一條令齊國不好拒絕的條款,就是要把曾侵占魯國的汶陽之田(2)歸還魯國,在這件事上,孔子在人們心中的威望更高了。再加上孔子謙虛守禮,於是便取得了魯定公和執政者季桓子的信任。但這只是暫時的,後來「墮三都」之事使孔子與季桓子的關係破裂,時齊國對魯實行腐蝕之策略,送來美女,駿馬,於是季氏終日不朝。

子路對夫子說,看樣子,可以走了。孔子還抱有希望,說魯國要行郊祭,如果仍將祭祀用的烤肉按禮送我乙份,還可以留下來。結果郊祭後又沒見送來祭肉,於是孔子於五十五歲之年離開魯國。

周遊列國:

《莊子·天運》稱: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乾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

老聃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

」此說七十二君,可能不確,王充《論衡》考證,最多不過十國,現在真正有文獻可查者有六個國家,衛、陳、曹、宋、鄭、蔡。這幾個國家大多在現在河南境內,孔子共用了十四年的時間。

十四年可分為三個階段:

1.在衛國五年。孔子在衛國受到禮遇,但衛靈公對孔子仁政德治沒有興趣,只是把孔子養起來,而不重用他。衛靈公死後,君位繼承問題令政局不穩,孔子於是離衛適陳。

2.以陳國為中心四年。離衛後,經過曹國,沒受到接待,經過宋國,非但沒受到接待,宋國大夫司馬桓魋還想殺害他。

孔子只好微服過宋。但到鄭國後卻與**失散,鄭國未有派人接待,孔子自己便說自己像喪家之犬。孔子在陳住了三年,後來吳侵陳,孔子避兵而去,知楚一大夫叫葉公的駐守負函(今信陽縣),是個賢人,就想去看他,從陳去負函,途經蔡地,絕糧,從者皆病。

**從人皆不滿,孔子卻很鎮靜,弦歌不絕。引導大家渡過難關。後來葉公問子路孔子是何如人,子路無法回答此問題,孔子聽到後說,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其實這就是孔子的自畫像。當衛國政局穩定之後,因孔子**有許多在衛做官,要求孔子回衛的呼聲很高,所以孔子直接從負函回衛了。

3.又在衛國五年。仍不為所用,孔子於是致力於教學和治學。

返魯:返魯是季氏以幣迎孔子回來的,尊孔子為國老,其時孔子已六十八歲。到七十三歲卒,又生活了五年。

據《禮記檀弓上》說,在孔子快要死的前七天的早晨,扶杖站在門前,唱了首歌: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嘆曰:

予殆將死也。西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許多**服喪三年,哭泣盡哀別去,獨子貢在墓旁築舍續守三年喪方離去。

據說有些人把家搬到墓旁住下的有百多人家,人們稱此處為孔裡。現在山東曲阜有孔廟。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子姓,孔是其氏。據《春秋》公羊傳、穀梁傳記,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

《史記》則雲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八月庚子)。這可能是因為《公羊傳》及《穀梁傳》用古夏曆(十月曆法),十一月為歲餘,仍為二十一年。而《史記》則用魯歷(周正)故即為次年(二十二年)之元月矣。

在曆法的換算中發生訛誤。根據清代學者的推算,應以《史記》之說為是。

《史記》說孔子身材高大,頭有異骨("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相貌雄偉與眾不同。則世俗所傳鞠躬佝僂之孔子像蓋失真矣!

孔子確實有乙個顯赫的家世背景。②孔子直系先祖為殷商王族名人微子。孔子高祖弗父何則是宋愍公之嫡長子,有繼承宋國國君資格,是王室苗裔。

孔子高曾祖正考父是宋國公室名臣,據說《詩經》中的"商頌"曾由其檢校。③但孔子之六世祖孔父嘉因宋國王室發生內亂而被殺。其五世祖孔木金父④為避亂離開宋國遷居到魯國,此後世代在魯為卿士或大夫。

3樓:新聞大王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維護封建君主**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4樓:對不起擺渡

看《論語》與《史記.孔子世家》就成。

孔子的生平和主要經歷

5樓:戢玉花恭午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

「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

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公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西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

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

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幹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6樓:練玉花區璧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徵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

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裡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7樓:雪白翠平允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

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儲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一生的主要經歷用年代尺表示

8樓:尾砂**機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徵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

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裡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

「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

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公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西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

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幹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

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

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

「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乙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

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的典型事例,孔子主要事蹟

1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 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 可以了 孔子說 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 可以了,你已於其數 可是孔子仍說 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

孔子的作品有哪些,孔子的主要作品有?

論語不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包括詩,書,禮,易,樂,春秋 孔子的主要作品有?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 詩 書 禮 樂 序 周易 稱 易經 十翼,或稱易傳 撰 春秋 後人合稱之為 六經 相傳孔子作有 去魯歌 蟪蛄歌 龜山操 盤操 猗蘭操 將歸操 獲麟歌 等詩歌。這些詩歌多載於 樂府詩集 可信度不高。分享了 ...

孔子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孔子的主要貢獻

讓中國進入了乙個平等競爭的時代,且沒有乙個人能完全上崗傳承400年的。一 首創私學,廣收門徒。二 提出 有教無類 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三 主張尊師重道。創辦私學 因材施教 溫故而知新 教育學生要謙虛好學 創立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 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 家,儒家學派創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