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在安史之亂初常遭挫敗。但是廢除府兵制在當時有沒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021-03-21 23:20:58 字數 5938 閱讀 3604

1樓:500級精英怪

老實說。在天寶年間,因為大量的農民賣身為奴,農民大量遷移以及軍閥割據等原因。

府兵制已經名存實亡了。

唐朝之所以在叛亂之初常遭受挫敗,最主要的原因是關內民眾和軍隊百年未動刀兵。

而當時唐朝大量僱傭異族來鎮守邊關,所以邊兵戰鬥力極強。

唐軍是使用類似職業兵來在邊關的。

導致邊關兵員素質和質量極高。而關內則不外如是。

最後,安史之亂之所以撲滅,是因為鎮守西域的邊軍回來才贏的。

安史之亂的問題

2樓:雁北海戀

如果要看細節:

1.《資治通鑑·唐紀》

2.《舊唐書》

3.《新唐書》

4.《通鑑紀事本末》

3樓:々奀妹

有詳細講述安史之亂的史書:

《資治通鑑》

《中國通史》……

4樓:手機使用者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加腐敗。唐玄宗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採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畫的兵變」。

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在唐軍的收復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於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畫外洩,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並稱「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翌年,唐代宗繼位,並從叛軍中收復洛陽。

最後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起因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重點人物

* 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

* 安慶緒:安祿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義:史思明之子。

5樓:孤夜淚神

電擊來看資料

6樓:選擇

《資治通鑑》

《中國通史》

《新唐書》

《舊唐書》

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

7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1.大的方面,歷史再次證明了古代中國尤其是漢人政權,不適合外重內輕的黷武政策,而應傾向於內重外輕的防禦政策。

之前奉行類似國防政策的秦朝同樣出了問題,嶺南軍團於秦亡之際閉關自守,拒不回援。之後基本統一的漢人政權宋明都奉行類似方針,明朝大部分時間對外軍事行動也比較保守。

2.小的方面,雖然玄宗御宇經年,指揮過政變,駕馭過權臣,也策劃過軍事行動,但和楊廣一樣,沒打過硬仗。他的政治手腕還是比較高明的,但軍事才能在這次戰爭中讓人大跌眼鏡。

按理說,安祿山的軍隊並不是常勝「鐵軍」,安本人也不是戰神級人物,他造反前討伐過契丹,為之大敗並險被活捉。造反後,他的部隊只在毫無防備的中原可以橫衝直撞。在雍丘睢陽,在潼關,遇到唐軍依託地形工事的有效阻擊就停滯不前,同時郭子儀和李光弼還在河北連戰連捷去抄他老巢。

但誤導玄宗的恰恰是敵人與其氣勢不相稱的戰鬥力,這使玄宗在經歷了漁陽鼙鼓動地來、封常清連敗後的震驚後,轉而又低估了此次叛亂的嚴重性(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在後來唐肅宗平亂時還反覆出現)。在哥舒翰擊退叛軍進攻後,他可能認為叛軍銳氣已竭,希望盡快平定叛亂,並將其對唐朝經濟、軍事、國際地位影響降至最低,從而將盛唐延續下去。

在歷史本來發展軌跡中,安史之亂本應是唐朝**開始注意削弱邊鎮的開始,歷史還是眷顧大唐的。對比漢景帝平七國之亂的策略,梁國正面堅守,周亞夫出奇兵抄吳楚退路,這個戰術奇正配合到位,漢朝得以順利平亂。

此時潼關就相當於梁國,而郭子儀等就相當於漢軍,睢陽相當於濟北。潼關比梁國的睢陽(梁國抗擊吳楚也在睢陽)堅固,郭子儀李光弼的軍隊也更善戰,所以一時唐朝戰略態勢比漢朝還好些。可唐玄宗和楊國忠逼迫哥舒翰出潼關,正是這個昏招,把唐朝推入無底深淵。

8樓:匿名使用者

設立藩鎮、邊兵過重;唐前期,在邊防要地設定藩鎮,以節度使統領軍隊,每個節度使擁有2至9萬人的軍隊,而當時唐朝全部軍隊的總數不過57萬。節度使的邊兵要比京師及內地的兵多出6倍,且精兵強將都集中在邊疆地區,這就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節度使不僅擁有長期受自己控制的軍隊,還兼管著當地的民政、財賦,很快發展成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相鄰民族經濟發展差距過大,會使經濟條件較低者為物質享受所引誘,向經濟發達地區施行掠奪與侵略;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做了許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改革和調整。他開創了有唐一代的盛世,史稱「開元盛世」。手握重兵的安祿山有了造反的能力與想法,為了得到更多的財富、更多的物質享受以及更大的權力,便趁朝廷不備之際,發動了叛亂。

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唐朝經濟,雖然表面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但盛世背後,己潛伏著深刻的經濟危機。唐朝賴以富強的「均田制」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被大官僚、大地主、大豪商大量兼併。大批農民陷入了失田失業,破產流離的絕境。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宰相與寒族、胡人之間的矛盾激化 , 唐初原就有「出將入相」的制度,但到了李林甫任宰相之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宰相之位,向玄宗提議用胡人為將。胡人沒有文化,不識漢字,即使有再大的功勞,也不可能入朝為相。

****;唐朝雖屬開放型的封建王朝,但在大漢族主義的傳統影響下,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玄宗時期,就多次攻伐奚、契丹部落。但同時,玄宗又完全不設種姓之防,寵信雜胡安祿山,任由他大肆提拔胡將,排斥漢人。

玄宗腐朽統治;玄宗享有太平之世日久,以為天下太平,從此萬世無憂,「宴安驕侈」就代替了「勵精圖治」從早年的積極納諫轉變到拒諫甚至殺諫。對敢於直言進諫的正直君子憎恨排斥,反而「遠正士,暱小人」。

9樓:華文出版社

唐玄宗是一位有才能的君主,他曾任用姚崇、宋璟、韓休、張九齡等賢能之臣,造就了被稱為「開元之治」的盛唐治世。但他後期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漸漸疏於管理國家,讓「口蜜腹劍」的丞相李林甫小人得志,又信任安祿山這樣的野心家,加上縱情聲色,在納楊貴妃後,放縱楊國忠等外戚與宦官干政,最終造成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安史之亂是這個王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這場內亂持續時間長,對國家的破壞大,幾乎將唐朝帶到了滅亡的邊緣。在這場內亂中,有馬嵬驛兵變令人唏噓的轉折,也有像顏杲卿、顏真卿兄弟和張巡這樣以身護國的功臣。唐朝後期曾有元和中興等治世,但總體上還是在走下坡路。

唐朝末年起義不斷,黃巢起義給這個王朝以致命一擊。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正式滅亡。自此進入五代時期。

安史之亂對整個中國歷史的影響

誰平了安史之亂

10樓:林咏倫

最大的功臣當屬郭子儀,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

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僕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參考資料

其他功臣:

李光弼:(708~764) 唐中葉名將。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

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反,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次年,光弼被子儀薦為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節度使,又加河北採訪使,領朔方兵五千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收常山(今河北正定),會合郭子儀軍大破祿山將史思明,河北十親郡復歸唐。光弼欲攻安史巢穴范陽(今北京),值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失守,長安陷落,乃返軍據守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

肅宗至德二載(757),史思明、蔡希德以十餘萬眾圍攻太原。太原只有河東兵約萬人,光弼鼓勵士卒,多方備禦,思明不能得逞。後安慶緒(安祿山子)殺父自立,思明歸范陽,留蔡希德繼續攻城。

光弼乘其懈怠,出兵反擊,大敗叛軍。乾元元年(758),子儀、光弼等九節度使聯兵圍安慶緒於相州(今河南安陽)。二年,史思明自范陽來援慶緒,唐諸軍戰敗並潰,唯光弼軍不散。

代宗命光弼代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副元帥,入洛陽。時史思明已殺安慶緒,稱大燕皇帝,遣軍攻河南諸州。光弼以洛陽城大難守,遂撤出官吏百姓,棄空城,率全軍扼守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東南)。

思明入洛陽,於河南掘溝築月城,與光弼相持。次年,光弼大敗思明於河陽,乘勝收復懷州(今河南沁陽)。上元二年(761),宦官魚朝恩、大將僕固懷恩奏稱叛軍不難掃除,肅宗乃促光弼速攻洛陽,光弼被迫進軍,戰于北邙(今河南洛陽北),唐軍大敗,河陽、懷州均陷。

光弼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入朝,肅宗不加罪責,命其以太尉充河南副元帥,都統河南等五道行營節度使,鎮臨淮(今安徽盱眙北)。此時,史思明已被其子史朝義所殺,朝義遣軍南侵申(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等十三州,自領精騎圍宋州(今河南商邱南)。

光弼移鎮徐州(今屬江蘇),擊敗叛軍,寶應元年(762),進封臨淮郡王。

顏真卿,字清臣,京兆長安人。博學,工辭章。事親孝。

開元中舉進士,又擢制科。調醴泉尉,累遷殿中侍御史。忤宰相楊國忠,出為平原太守。

安祿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使司兵參軍李平馳奏。明皇大喜,即拜戶部侍郎。肅宗即位靈武,真卿數遣使以蠟丸裹書陳事。

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河北招討採訪處置使。至德二年,朝於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軍國之事,知無不言。

顏杲卿唐朝官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字昕。初任范陽戶曹參軍,旋公升為營田判官,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叛亂,應其從弟平原太守顏真卿之約,聯合起兵斷祿山後路,設計殺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河北響應的有十七郡。次年常山為史思明所破,他被執送至洛陽安祿山處,遭殺害。

許遠(709—757) 字令威。唐杭州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人,今伊橋人。唐開元末年進士,曾入劍南節度使府為從事,因忤節度使章仇兼瓊,貶為高要尉。

唐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叛亂,唐玄宗召其為睢陽太守。至德二年(757)正月,遭安慶緒部尹子琦合兵十餘萬圍攻,他與真源令張巡以數千兵卒協力固守睢陽。堅持至十月,糧盡,羅雀掘鼠充飢。

終因外援不至,城破被執,送至洛陽,在安慶緒兵敗渡河北走時,遭殺害。

僕固懷恩

(?~765) 中國唐朝將領。鐵勒族人。

世襲金微都督。安史之亂初,任朔方左武鋒使,驍勇果敢,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振武軍(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及其以東地區連敗叛將高秀巖、薛忠義等部。唐天寶十五年(756),配合李光弼戰于常山(今河北正定)南北諸縣,數次挫敗史思明部。

七月,隨郭子儀赴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北),保衛肅宗。次年,因率回紇兵參加收復兩京有功,封豐國公。隨後在奪取愁思岡(今河南安陽西南)等地的作戰中,常為先鋒,勇冠軍中。

乾元二年(759),任朔方行營節度,進封大寧郡王。寶應元年(762),任領諸軍節度行營,為天下兵馬元帥雍王之副,領前鋒發兵陝州 (今河南三門峽市),再次奪取洛陽,殲史朝義部8萬餘人,並乘勢追擊,僅半年悉平河北(見唐平安史之亂)。因功公升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

安史之亂是什麼?什麼叫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 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1 又由於其...

安史之亂是什么,安史之亂是什麼

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 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所以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

安史之亂對門閥影響?什麼叫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沒有對門閥形成根本性打擊。不過在原本寒門基礎上又增加形成了新的軍功集團開始搶奪門閥的資源。儘管安史之亂中北方破落的門閥人家確實有那麼幾個,但很快倖存的門閥集團重新兼併組合。也許有門閥跑去南方,但好像其實並不多 證據就是70年後著名的牛李黨爭,本質就是門閥貴族與庶族地主的矛盾爆發。所以要徹底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