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於修身做人的道理最有價值的是哪條為什麼

2021-03-04 08:57:24 字數 4432 閱讀 6247

1樓:體系列寧

子曰;見賢思來齊焉,見不賢源而內自省也

看到比自己傑bai

出的人就du

要向他看齊學習zhi,看到不不好的要自己反省不要跟dao他肆鄭一樣。在這裡賢字包含賢德,賢能,既是德養,還有能力。而反省也飢態是儒家自我爛雹源修養很重要的自我要求。

既是學習好的,壞的不要學我,也包含做人,還有德養。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論語中關於修身做人的道理最有價值的是哪

2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看到比自己傑出的人就要向他看齊學習,看到不不好的要自己反省不要跟他一樣。在這裡賢字包含賢德,賢能,既是德養,還有能力。而反省也是儒家自我修養很重要的自我要求。

既是學習好的,壞的不要學我,也包含做人,還有德養。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格物最重要,原因很簡單,格物是做人處事的第一要點,它的重點在於實事求是,對事情的理解不可以不真實,不可以人云亦云,不可以不懂裝懂.而這點在現在應試教育的制度下很難做到,凡事只是死記硬背,沒有了實事求是,就不可能有信仰,不可能堅持,不懂得事物真相,自然不可能舉一反三,時間短,最多知識因死記硬背而浪費時間,時間長,乙個人就迷失於紛繁複雜的表象中,找不到方向與去路,看看周圍的人,你就知道不懂得全心全意求學的可怕了!

論語十則中孔子對徒弟談怎樣的修身做人的道理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暈啊!這又是語文書上的破問題??

其中有的話是自己抒發著說的~~有的是因材施教說的!每個**問的回答都是不一樣的~這裡面我感覺第十句還能說明點東西 ~恕是真正可以奉行一生的 推已及人 ~將心比心~ 恕須要去實踐 須要去反省~說來說去 這十則還是可以互相照應的~

我又看了下這十句 不錯不錯 其中有我喜歡的好幾句!!孔子對徒弟談怎樣的修身做人的道理?我x了~我還是看這個問的鬱悶~ 孔子談的道理是符合 仁 的!

但單說乙個仁誰又能知道是什麼意思呢?不花上二年三年 沒有一定閱歷怎麼會知道什麼是仁呢?

5樓:守護臥龍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來,乙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

孔子說:「**,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

」(《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論語中做人的道理 論語主要講了什麼道理

6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學生問老師的學說能不能用乙個字來概括,老師回答說,大概可能用「恕」字來概括.什麼是恕呢?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的思想那麼豐富,怎麼可能幾句話說的完呢?有心學習,網上有許多專門的論述.

7樓: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看到比自己傑出的人就要向他看齊學習,看到不不好的要自己反省不要跟他一樣。在這裡賢字包含賢德,賢能,既是德養,還有能力。而反省也是儒家自我修養很重要的自我要求。

既是學習好的,壞的不要學我,也包含做人,還有德養。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8樓:葉無韻

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

論語中論述做人的名句

9樓:大叔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後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範疇,不止用於君臣關係。至於漢代以後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

「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是乙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4、子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5、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10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11樓:匿名使用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兩》)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33.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論語中關於修身做人的道理最有價值的是哪

子曰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看到比自己傑出的人就要向他看齊學習,看到不不好的要自己反省不要跟他一樣。在這裡賢字包含賢德,賢能,既是德養,還有能力。而反省也是儒家自我修養很重要的自我要求。既是學習好的,壞的不要學我,也包含做人,還有德養。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格物最重要,原因很簡單,格...

《論語》中有關修身養性的句子,《論語》中關於修身養性學會做人的句子

學而篇第一 裡孔子曾說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意思是說 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道有賢德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幾千年前他就用如此精煉的語言闡述了我一直隱而不能發的人生感悟。論語 中關於修身養性 學會做人的句子 ...

關於做人的道理古詩,關於做人的道理詩句

古詩哲理賞析 我國古代有著浩如煙海的詩詞,其中有不少詩詞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在學習中,剖析其中哲理,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 陸 遊 此詩揭示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係原理。學習書本知識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書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