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官學的什麼時期

2021-03-04 00:36:59 字數 5958 閱讀 6315

1樓:漫閱科技

魏晉南北朝實為中國古代官學的飛躍發展時期。但是,學科文化的擴大,雖使得一些民間自發性的文化,獲得了官方的認可,卻也逐步納入到封建正統文化的範圍之中,使原先相對自然活潑的文化局面較快地呈現出僵化的趨勢。

魏晉南北朝古代官學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2樓:北京創典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逐步形成並確立了**官學的雙軌體制,郡國學校制度逐趨完備,學校種類和學科門類擴大,辦學形式靈活多樣、不拘常格,重視國學的視學、養老及釋奠禮儀。這些發展變化,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在古代官學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中國古代**官學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遷

3樓:初級提問者

看這篇**

中國古代官學是傳授管理國家經驗、培養治國人才的場所,備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夏、商代的教育是奴隸主享有的特權,為培養勇敢善戰的武士,教育以軍事訓練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方面為最主要的。 西周「學在官府」。

官學分為國學和鄉學兩種,其中國學又有大學和小學之分。周天子的大學稱作「辟雍」,諸侯的大學稱作「泮宮」。鄉學又稱作「庠」、「序」,由鄉官掌管。

鄉學實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薦,把賢能者選送司徒,經司徒在擇優選送至國學。能夠入學者全是貴族。學習的主要內容是書、數、禮、樂、射、御等六藝。

六藝中,書、數是小藝,為小學的學習課程;禮、樂、射、御是大藝,是大學的學習課程。大學的管理人員稱「大樂正」,學生稱「造士」。造士中的優秀者,將被天子、諸侯選拔為官,授以官職。

春秋戰國時期,官學廢弛,私學興起。商鞅在秦國變法時提出了「置主法之吏,以天下為師」的主張,逐漸形成了「以吏為師」的制度。在秦王朝時期,秦朝的各級**機構中,專門設立了訓練官吏的「學室」。

西漢時期,全面恢復了官學。漢武帝時始,成立了太學。郡國每年向太常推薦十八歲以上「儀狀端正」、「好文學、敬長上」的青年,經過太常嚴格挑選後入學學習。

學習內容主要是《詩》、《書》、《禮》、《易》、《春秋》等經書,同時還要學習一些律令。在學期間,免除一切徭役。學業完成後,成績好的授予官職,成績不好者除名。

同時,還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東漢時,另外,還為宗室外戚等貴族子弟設立了專門的學校宮邸學,以及研究文學藝術的專門學校鴻都門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的影響,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官學雖然依然存在,但卻不受重視。

如三國時,曹魏「學者雖有其名而無其人,雖設其教而無其功」。東晉南朝之「國學時或開置,而勸課未博,建之不能十年,蓋取具文而已」。北朝在北魏時一度「天下承平,學業大盛」,但到末年卻「海內淆亂,四方校學,所存無幾」。

直到唐代,官學才重新興盛起來。唐代官學有**官學和地方官學兩種。從理論上講,學校的任務是興教化、育人才。

實際上,學校的全部工作可以歸結為向尚書省輸送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成為官僚的培養機構。**官學主要有國子監六學和弘文、崇文二館。除學習《詩》、《書》、《易》、《禮》、《春秋》三傳等經典以外,還要學作時務策,練習書法。

唐代地方官學設京都學和州府縣學,令長史主持,設文學、助教負責教學。唐代官學在貞觀到開元、天寶年間達到極盛。自天寶後,學校益廢,生徒流散。

李氏王朝一再努力試圖振興官學,終因國勢衰落而力不從心。官學衰敗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五代,直至宋朝建立後才有所恢復 宋朝在**設國子監諸學,在地方上設州縣學。宋代官學中,以太學最為重要。

為了保證太學的質量,宋仁宗時任命曾執教蘇州、湖州官學二十餘年的胡瑗出任國子監直講,推廣「明體達用」、經邦治國的「實學」教學方法,效果甚好,「士或不遠數千里來就師之,皆中心悅服。各府、州、軍、監和縣都設有官學。縣學學生成績優秀者公升如州學。

州學也實行三舍法,成績優秀者公升太學,或者直接參加科舉考試。遼金官學基本上仿宋制. 元朝官學與宋遼金有較大不同。

元朝**官學歸大司農寺掌管,大司農寺下設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統稱為國學。地方上設路、府、州、縣學。地方各級官學收地方官和平民子弟,國學收**子弟。

國子學的主要課程是四書五經。

明代很重視官學。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學校的作用認識得非常深刻:「朕謂治國之要,教化為先,教化之道,學校為本」。

明朝在京師設國子監,此外還有宗學、武學等,宗學是貴胄學校。在地方上設府學、州學、縣學,此外還有為學、社學等。這些形成了從地方到**相銜接的學制系統。

明朝**規定,凡社學中「俊秀向學者,許補儒學生員」;府、州、縣學員則可通過歲貢、選貢、恩貢、納貢等途徑進入國子監肄業,形成了社學——府、州、縣學——國子監**相銜接的學校教育體系。 清朝官學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舊制,亦分為**和地方兩大類。**設立的主要有國子監,此外還有宗學、覺羅學、為重視對旗人子弟的教育設立的八旗官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算學、俄羅斯學等。

地方設立的主要有府、州、縣學和衛學,此外還有社學、義學和井學等。在嘉慶,道光之後,學校積漸廢弛,已有名無實。

魏晉南北朝官學是怎樣擴大發展的?

4樓:漫閱科技

五胡十六國中,後趙於太學之下,又設宣文、宣教、崇儒、崇訓等小學19所,後秦除太學、國子學之外,又設逍遙院,專門從事佛經的研究與教學;同時,還在長安建立律學,召郡縣散吏,教授有關刑獄方面的專門知識,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刑律學校。宋文帝元嘉年間,設定玄學、史學、文學、儒學四館;宋明帝時期又設總明觀以統儒、道、文、史、陰陽五部學。劉宋官學型別的分化與擴大,正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與政治的現狀;玄學館的設定,反映了玄學、老莊學說與佛教文化的興盛;文學館的設定,則反映了魏晉以降文學藝術的高度發展和對文學藝術研究的高度重視;史學館的設定,則反映了門閥士族集團對於「簿伐」、「譜牒」的高度重視,同時也促進了史學研究的深化與發達。

總明觀則相容儒、道、文、史、陰陽諸單科學校,而成為綜合性的研究學院,從而開創了中國古代綜合大學與研究院合為一體的先例。南朝齊國國祚最短,但也廣開武校,並置學士館,其辦學形式,也有獨到之處。梁武帝在位期間,除於天監四年(505)置五館教授五經之外,又於次年置集雅館,以招遠學;大同七年(541)又建士林館,廣納學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的學校種類變化有哪些體現?

5樓:北京創典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的學校種類有所擴大,學科內容也更加豐富。這一點,與魏晉南北朝時期豐富活躍的社會文化現狀有直接的關聯。就學校種類而言,由於突破了秦漢時期以來單一的太學模式,魏晉南北諸朝時期官學型別不斷分化擴大。

其數量也因勢消長,絕非兩漢之常規所能囿限。

簡述唐時期的**官學

6樓:盧坤

官學是指中國封建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以及歷代官府按照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系統。包括**官學和地方官學,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官學教育制度。目錄

中國封建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的以及歷代官府按照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系統。包括**官學和地方官學。地方官學與**官學,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社會最主要的官學教育制度。

**官學 國家的**官學,在漢朝正式創辦。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紛亂,官學時興時廢,及至唐朝,**官學繁盛,制度完備,南宋以後逐漸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官學逐步衰敗,成為科舉制度的附庸,名存實亡。

清朝末年,完全被學堂和學校所代替。根據**官學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物件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可將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學分為最高學府、專科學校和貴族學校三大類。

最高學府 太學和國子監是中國封建國家的最高學府 ,是封建王朝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太學和國子監在辦學育才、繁榮學術、發展中國古代文化科學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在中國和世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歷代太學、國子監都注重考試。

但考試形式方法不盡相同。漢初定歲試,後實行二歲一試。考試分口試、策試和設科射策。

東漢桓帝永壽二年(156),更定課試之法,每兩 年考一次 ,不限錄取名額,以通經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職。這種注重課試、以試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祿、任人唯親的制度,對於選拔封建賢德之才,具有積極的意義,在當時世界教育史上也屬罕見。唐代**官學的旬試、歲試、畢業試;宋代太學的三舍試法;明清國子監一年積滿八分為合格的積分試法,都可看成是漢朝太學課試方法的繼承和發展。

太學、國子監強調自修、自由**學術。漢代尤是。以後歷代均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揚漢代太學這一優良傳統,並培養出許多大學問家。

專科學校 如東漢末創立的鴻都門學;南朝的史學、文學、儒學和玄學;唐宋明三代分別創辦的書學、算學、律學、醫學、畫學、武學等,都是屬於培養某種專業人才的專科學校。它們的教師、教材、教法、生徒及管理制度等都有比較完備的規定。

貴族學校 如東漢的四姓小侯學,唐朝的弘文館、崇文館,宋代的宗學、諸王宮學及內小學,明朝的宗學,清代的旗學、宗學,都是屬於這一型別。東漢明帝永平九年(66)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初期可入學的,只有四姓子弟。

後來,門戶開放,一般貴族子弟,不分姓氏,皆可入學。此學影響漸大,聲名益彰,匈奴亦慕名遣子入學。

唐代的弘文館、崇文館,是特別教育一等親貴子弟的貴胄學校,專門招收皇室近親、皇太后皇后近親及宰相大臣散官一品功臣的子孫入館讀書。宋代的宗學是專為皇族子孫開設的貴族學校。宋初由諸王附設在王宮裡面,屬私立性質 。

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分別在南京、西京設立兩敦宗院 ,置大小學教授兩人,專教皇族子弟,稱為「宗學」,並改私立為公立。同宗學情形相似的諸王宮學、內小學,也是貴胄子弟學校。明朝的宗學在兩京所屬地方,凡屬宗室年未弱冠的世子長子眾子及將軍中尉等官的子弟,皆可入學讀書。

教師由王府長史紀善伴讀教授等官中之學行優長者充任。清朝的貴胄學校可分宗學和旗學兩種。遠在入關前,就設立宗學。

太宗天聰五年(1631) ,即令8~15歲的皇族子孫入宗學讀書。旗學是清朝****設定的、專門教育滿蒙八旗及漢軍八旗子弟的貴胄學校。順治元年(1644),詔設四所八旗官學。

世宗雍正元年(1723),又在八旗教場設八旗教場官學,每旗一所。此外,又陸續辦起景山官學、八旗義學、鹹安宮官學 、八旗算學館、八旗蒙古唐古忒官學、盛京官學等八旗子弟學校。

**官學的特點、作用 不僅具有階級性,而且具有明顯的等級性。辦學宗旨是培養各種封建統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設定了專門教育行政機關和教育長官來管轄**官學。

教育內容以儒家經籍為主,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材。**官學在培育各種優秀人才、繼承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繁榮科學、學術事業等方面,曾經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促進中國與亞歐諸國的文化交流和增進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友誼方面 ,也曾起了積極的作用。

地方官學 古代地方官學自漢代開始設立。

兩漢時期 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建立了地方學校制度,並規定: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鄉曰庠 ,聚曰序。東漢時期,由於地方官吏多系儒者,對於修繕學宮,提倡興學比較重視,因而郡國學校得以普遍建立,官學和私學交織發展,形成了「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景象。

魏晉南北朝時期自漢末建安以來,經魏、晉南北朝 ,長達約400年間,國家經常處於戰亂 、**與種 種矛盾之中,造成官學或興或廢的狀態。兩晉時期,地方官學有所倡設 。東晉時期的北方各國,也崇儒立學,有的亦設有地方學校 。

南北朝時期,重要的地區如交州、荊州、晉平等地都有興學的記載。北朝地方教育較南朝發達。特別是鮮卑族北魏立國後,採取崇儒政策,重視開辦各級學校,培養統治人才。

隋唐時期 隋代國家重歸統一,但由於立國較短,雖隋文帝、隋煬帝皆設庠序郡縣之學,但實際上「空有建學之名,而無弘道之實」。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時期,教育事業也空前發展,特別是唐代前期,貞觀、開元年間官學繁盛,中葉自天寶後即告衰廢。地方官學除在府州和縣設有由長史管轄的「儒 學」外 ,還設有直 轄於太醫署 的府州「醫學」,直轄於**禮部下的祠部的府州「崇玄學」。

宋遼金時期 宋代地方官學於仁宗慶曆四年(1044)開始設立,詔諸州府軍監 立學,學者200人以上允 許設定縣學 。徽宗崇寧元年(1102)撤銷限制,所有州縣一律置學。遼、金立國,亦設有地方學校。

遼在黃龍、興中二府設有府學。聖宗統和二十九年(1011)新置歸、寧二州,翌年即為之設州學。此外,各縣設縣學,皆設博士、助教學官。

元代 元代地方官學制度比較完備,在路、府、州、縣四級,均有相應學校,只是並未普遍設立。元代地方官學除設以上學校外,還設具有民族特點的蒙古字學、醫學、陰陽學。

明代 明代前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地方官學興盛的時代 。早在明太祖立國之初,既在全國諸府、州、縣設立府、州 、縣學,又在防區衛所設有衛學,鄉村設社學,還在各地方行政機構所在地設定都司儒學、宣慰司儒學等有司儒學。最盛時全國合計有學校1700餘所。

清代 清代地方官學基本沿襲明制。依其地方區劃設有府學、州學、縣學,並於鄉間置社學。各地均設專職學官 。

魏晉南北朝舞蹈是怎樣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舞蹈發展有怎樣的特點

魏晉時期,在聲色迷離的宮廷樂舞之外,各地域的民間樂舞活動也十分活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上就有淺浮雕的樂舞影象,一北方服飾裝扮的舞人正弓步回頭,逗引乙隻獅子,這顯然是 獅子舞 由於戰亂不斷,人們習武風氣很盛,也直接影響了樂舞藝術。在三國時期的文物上我們就能夠見到兒童對舞花棍的形象。特別是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的學校種類變化有哪些體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的學校種類有所擴大,學科內容也更加豐富。這一點,與魏晉南北朝時期豐富活躍的社會文化現狀有直接的關聯。就學校種類而言,由於突破了秦漢時期以來單一的太學模式,魏晉南北諸朝時期官學型別不斷分化擴大。其數量也因勢消長,絕非兩漢之常規所能囿限。概括並舉例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制度方面出現的新...

魏晉時期最突出的譯經僧是誰,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譯經家有哪些?

魏晉時期最突出的譯經僧當推鳩摩羅什。鳩摩羅什 343 413 西域龜茲 今新疆庫車一帶 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後秦弘始三年 401 到長安,組織僧團,設立國家譯場,從事譯經。羅什所譯主要是印度龍樹 約3世紀 一系的大乘空宗學說,其譯風以達意為原則,在尊重原意的基礎上,盡量使梵語與漢語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