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佛教中三發心是什麼意思,佛學裡分別心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8:54:30 字數 6083 閱讀 4940

1樓:8萬4千法門

第一、出離心。此心雖比後兩者淺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說:

高明容易解脫難。要能透脫人世間種種纏縛(妻兒子女、功名富貴、生活享受),談談容易,做到很難。甚至有的出家人,雖然擺脫了世間的家庭眷屬,名譽地位,可是內心仍夾雜著自己想當佛教領袖、眾生導師。

於是大佔山頭,大收徒眾,重用親信,宗派相爭,生活享受如同富翁,這與釋尊舍皇位離王宮,林間度夜,托缽乞食,真是鮮明對比。所以世間這些難捨之物,都像癌細胞,是萬萬不能發展的。所以首先要對這些難捨的東西能捨,不再留戀。

出離心不是消極厭世,恰恰相反,這是真正的大雄心。為了積極救世,就須輕裝上陣。自己還在昏睡,焉能喚醒別人的酣夢?

更切己的是留戀世間,正是最嚴重的執著,那麼你的鏡子就擦不乾淨了。首先要有乙個出離心,這是個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佛為什麼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這樣來維持生命。

眾生非常苦哇!因之髮心求道救度,這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間我們也看到多少災難,多少苦痛。

非洲的災情,兩伊的戰爭,多少血淚呀。怎麼能無動於衷?這種同情與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菩薩看一切眾生與自身如同一體,這就是同體大悲呀。佛看一切眾生如同佛的獨子,這是大慈悲心,是我們學佛的根本。《華嚴經》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須從慈悲心出發。

修羅都有本領,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沒有慈悲心去修練,總之是盲修瞎練,成為阿修羅而後已。密宗《毗盧遮那經》也說:

「大悲為根」,第一句話就是要從大悲心出發,可見顯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見密宗金剛像很厲害,令人生畏,而不知這是極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樣,他要生氣,要教導,甚至責打孩子,都是為了要教好他們,並不是要傷害孩子,就是這樣,都是大悲為根。

如果沒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氣,不管修什麼練什麼,最後都要成為魔的眷屬。

第三、菩提心。覺悟的心。《毗盧遮那經》在「大悲為根」之下,緊接著便是「菩提為因」。

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也就是佛。一切事從因得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就得菩提,種佛就得佛。「菩提為因」就等於是說,咱們現在播種,你種了乙個佛的種子,將來它就要結出佛的果。

所以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這同《華嚴》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完全是一味的。

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大悲大願大智慧型相結合的心。《華嚴》說,這三個像是一盞油燈的三個方面,燈油、燈炷與燈光,缺一不可。而關鍵是燈光,不發光的燈有什麼用?

燈的光譬喻大智慧型。我們看到本來是佛的眾生,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覺悟,冤冤枉枉的在輪迴之中受種種苦,所以要救度,這是悲心廣大。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這就是大願。

大智慧型呢?那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如《金剛經》:

終日度生而終日無所度。這樣的大悲大願大智慧型相結合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要發起菩提心來,我們能發起這個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如果學佛還沒有發菩提心,或者曾經發過,但又忘掉了。《華嚴》教導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這句**應該引起學佛的人的深切注意!離開了菩提心,縱使修種種善法,也是為魔服務。這都是真語實語,佛不會嚇唬我們。

佛學裡分別心是什麼意思

2樓:如道居士

從唯識來看有分別我執與分別法執,凡夫主要執我相產生的煩惱

《成唯識論》:「又諸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

如緣余心。我見所緣定非實我。是所緣故。

如所餘法。是故我見不緣實我。但緣內識變現諸蘊。

隨自妄情種種計度。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

二者分別。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

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

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二有間斷在第六識。

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此二我執細故難斷。

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

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

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此二我執麁故易斷。

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滅。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自心外蘊或有或無。自心內蘊一切皆有。

是故我執皆緣無常五取蘊相。妄執為我。然諸蘊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

妄所執我橫計度故決定非有故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見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實我若無雲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所執實我既常無變。後應如前是事非有。

前應如後是事非無。以後與前體無別故。若謂我用前後變易非我體者。

理亦不然。用不離體應常有故。體不離用應非常故。

然諸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為因燻習力故。

得有如是憶識等事。故所設難於汝有失非於我宗。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

所執實我既無變易。猶如虛空。如何可能造業受果。

若有變易應是無常。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斷。

造業受果。於理無違。」

3樓:匿名使用者

分別心,就是凡事都要本別清楚,都要得到符合自己想法(妄想)的結果。比如,你看到一輛汽車,知道是汽車就行了,別讓它碰到你。但是再往下分別,就是這車是什麼顏色、什麼牌號、好看不好看.....

實無意義,因為那輛車與你無關。如看到男人(女人),知道是男人(女人)就行了,再往下分別就是美不美、帥不帥、好處不好處.......其實與你無關。

人就是好這麼分辨下去的,結果是執著、煩惱徒生。這就是學佛的大障礙,佛講眾生平等,既然平等,你分別有何意義?另外在佛法上也不能有分別心,佛說萬法平等,無有高下,你非要找出哪個法門最好,豈不是違背佛的教導?

總之,分別心就是二元對立,就是不平等。是必須放棄的!

4樓:網友

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心所幻化的,在大海浬有一塊木頭,你卻認為那塊木頭是你自己,隨著大海流動而動,實際大海卻是你本身,只是因為你的執著和分別,這種「我執」才讓你被大海所動。有分別心有我執就是惡,不起念頭就是沒有執著心,一心一念融入大海中就是成佛回歸本我,永享寂靜之樂。。

5樓:匿名使用者

諦深大師開示:如何修分別心

坐下**及聲聞善知識,所謂分別心,乃識心自性,十方如來皆能微細分別,如何得微細分別,修行得之。

善知識,汝等若能微細分別,諸邪魔外道所不能侵,是故當修。若能分別正邪,諸邪道法,所不能侵;若能分別善惡,諸惡鬼神罪人所不能害;若能分別佛魔,自入佛之國土於一念傾。等等。

善知識,譬如六根,何者為眼?眼根乃明暗分別成像,緣像造障成有道體之相為眼也。

何者佛眼?能造十方明暗相法,能於十方世界微細分別無有一因一緣一法所能漏卻之,圓滿之眼耳。

何者天眼?能於天道造明暗相法,於其天道所造世中,能分別無有過處之眼也。

何者人眼?能於人道造明暗諸相,分別人道諸事諸物明暗相用之眼耳。

何者鬼眼?能於應惡之處行明暗障礙,能分別鬼道諸為有相之眼耳。

如是等等,眼根差別成體之眼有無數梯次類別,神有神眼,鳥有鳥目,重疊之處相互為視。

分別心諸根如是,汝等應當認真修為,以獲當得,成佛報身種子。

是故善知識,分別諸法,當精進勇猛修證,以是修證,破諸相法,獲得非相得如來體。諦深,2014,12,28日。

6樓:匿名使用者

簡而言之 就是比較心 凡事喜歡判定優劣高下~

佛教裡的發心是什麼意思

7樓:賽爾皮卡

發心指的是直心,深心,大

悲心。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輕則懈怠廢弛,重則道心全退,大乘學人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

發心,佛教詞彙。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輕則懈怠廢弛,重則道心全退,大乘學人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心。

由於我們每個人在動機裡所儲存的意念不一樣,發心也可以分很多種,包括虛榮心的發心、顛倒發心、自私的發心和為利益大眾之發心。

學佛必須發大心,萬萬不可有倚賴心,要有獨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傑都是由無依無靠的環境中起來的。佛所說的皈依三寶,依靠三寶,是教眾生依照佛的教訓,自行起修,不是依賴佛菩薩賜予什麼。

發心,主要是發以下的心

一、發慈悲心,人我無間: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滅人我對待,必能不分親疏地照顧到周遭的人,自然能與別人沒有隔閡,達到人我無間。

二、發信願心,常隨佛學:常隨佛學是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之一。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菩薩的發心立願,我們要常跟隨善知識、老師、大德們學習,有乙份發心必有一番成就。

三、發菩提心,上弘下化: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一種願心。這是學佛的人都應該發的大心,能發菩提心,必能進趣菩薩道。

參考資料

8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說有人需要幫忙,這時你公升起幫助他的這麼個念頭,這就是發心。

佛教的發心有多種 ,有發起修行的心,求解脫的心,渡眾生的心,慈悲心,喜捨心,但是最為廣大的,是菩提心,所以,同樣說發心,一般是指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願自己要成佛的心,自己願意成佛度化一切眾生,這是乙個極其廣大的願望和理想,有了這個理想和目標,就能生生世世引導我們好好修行,不至於墮落,並且因為有這個心,終有一天能夠實現,成佛渡眾生,是世間最大的利益,一切世間的善業都不能比。

在佛菩薩像前,宣說自己要於未來成佛渡眾生,這就是發菩提心了,雖然如此簡單,卻有無量無邊功德利益,只是我們暫時還不了解罷了。

9樓:8萬4千法門

第一、出離心。此心雖比後兩者淺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說:

高明容易解脫難。要能透脫人世間種種纏縛(妻兒子女、功名富貴、生活享受),談談容易,做到很難。甚至有的出家人,雖然擺脫了世間的家庭眷屬,名譽地位,可是內心仍夾雜著自己想當佛教領袖、眾生導師。

於是大佔山頭,大收徒眾,重用親信,宗派相爭,生活享受如同富翁,這與釋尊舍皇位離王宮,林間度夜,托缽乞食,真是鮮明對比。所以世間這些難捨之物,都像癌細胞,是萬萬不能發展的。所以首先要對這些難捨的東西能捨,不再留戀。

出離心不是消極厭世,恰恰相反,這是真正的大雄心。為了積極救世,就須輕裝上陣。自己還在昏睡,焉能喚醒別人的酣夢?

更切己的是留戀世間,正是最嚴重的執著,那麼你的鏡子就擦不乾淨了。首先要有乙個出離心,這是個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佛為什麼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這樣來維持生命。

眾生非常苦哇!因之髮心求道救度,這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間我們也看到多少災難,多少苦痛。

非洲的災情,兩伊的戰爭,多少血淚呀。怎麼能無動於衷?這種同情與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菩薩看一切眾生與自身如同一體,這就是同體大悲呀。佛看一切眾生如同佛的獨子,這是大慈悲心,是我們學佛的根本。《華嚴經》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須從慈悲心出發。

修羅都有本領,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沒有慈悲心去修練,總之是盲修瞎練,成為阿修羅而後已。密宗《毗盧遮那經》也說:

「大悲為根」,第一句話就是要從大悲心出發,可見顯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見密宗金剛像很厲害,令人生畏,而不知這是極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樣,他要生氣,要教導,甚至責打孩子,都是為了要教好他們,並不是要傷害孩子,就是這樣,都是大悲為根。

如果沒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氣,不管修什麼練什麼,最後都要成為魔的眷屬。

第三、菩提心。覺悟的心。《毗盧遮那經》在「大悲為根」之下,緊接著便是「菩提為因」。

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也就是佛。一切事從因得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就得菩提,種佛就得佛。「菩提為因」就等於是說,咱們現在播種,你種了乙個佛的種子,將來它就要結出佛的果。

所以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這同《華嚴》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完全是一味的。

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大悲大願大智慧型相結合的心。《華嚴》說,這三個像是一盞油燈的三個方面,燈油、燈炷與燈光,缺一不可。而關鍵是燈光,不發光的燈有什麼用?

燈的光譬喻大智慧型。我們看到本來是佛的眾生,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覺悟,冤冤枉枉的在輪迴之中受種種苦,所以要救度,這是悲心廣大。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這就是大願。

大智慧型呢?那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如《金剛經》:

終日度生而終日無所度。這樣的大悲大願大智慧型相結合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要發起菩提心來,我們能發起這個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如果學佛還沒有發菩提心,或者曾經發過,但又忘掉了。《華嚴》教導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這句**應該引起學佛的人的深切注意!離開了菩提心,縱使修種種善法,也是為魔服務。這都是真語實語,佛不會嚇唬我們。

佛學裡分別心是什麼意思,“分別心”是什麼意思?

我的心量大是有限的親疏我有分別心我的善良就是不能太善良有底線的不能觸碰,紅線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分別心是分別識,即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常隨著六塵的種種境界而起分別。分別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心不平,不能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有善惡之別 好壞之別,親疏之別,等等眾多分別。諸佛菩薩慈眼視眾生,菩薩對...

佛學(教)中五諦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賴耶三相是什麼意思

五諦指因果等五種真實不虛之理。瑜伽師地論 卷四十六謂五諦是因諦 果諦 智諦 境諦及勝諦 顯揚聖教論 卷八謂是因諦 果諦 能知諦 所知諦及至諦。佛學 教 中賴耶三相是什麼意思 佛學術語。唯識宗以阿賴耶識之自體本具諸法之因與果,為顯其體 義之差別,而立三相。一 自相,為第八識自體之相。此阿賴耶識具有能藏...

佛學教中四無量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四無量是什麼意思解釋

菩薩普度無量眾生的四種心態,即慈 悲 喜 舍。謂慈無量心,即友愛之心,能與眾生安樂之心。悲無量心,即同情他人的痛苦,救拔眾生脫離苦境。喜無量心,即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歡喜之心。舍無量心,即如上三心亦不執著,又捨棄一切冤親之差別相,而平等對待之,故又名等心,或者均心 平心。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