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教中非擇滅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非擇滅是什麼意思解釋

2021-03-04 08:53:58 字數 6398 閱讀 5000

1樓:霹雷電

相對於選擇性抄

的滅除無明煩惱而言的另一種方法。

是一種由於煩惱產生的因緣不足而被動離開煩惱的方式。

好比男人不知道「經痛」這種東西。但是「經痛」的煩惱確實是有的,只是因為男人沒有相關的生理功能(因緣不足)所以不知道。

佛學(教)中見所斷與修所斷差別是什麼意思/解釋

2樓:莫文靈雲南

佛學(教)中見所斷

與修所斷差別是什麼意思/解釋?:

【見所斷與修所斷差別】

p0645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四卷十六頁雲: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觀四聖諦,斷諸煩惱;云何分別此是見所斷,此是修所斷?

答:由見而斷,由見而除,由見變吐;名見所斷。有說:

見所斷亦應言修所斷。以見道中如實修可得故。如是說者;由見而斷,由見而除,由見變吐;名見所斷。

如所得道,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分齊斷,限量斷,漸令薄究竟斷;名修所斷。有說:修所斷,亦應言見所斷。

以修道中,如實見可得故。如是說者;如所得道,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分齊斷,限量斷,漸令薄究竟斷;名修所斷。問:

此言有何義?答:此說見道是猛利道;暫現在前,九品煩惱,一時而斷。

修道是不猛利道;數習現前,九品煩惱,九時而斷。如利鈍刀,俱截一物;利者一割便斷,鈍者數割乃斷。有說:

若法,以見增道斷,名見所斷。若法,以修增道斷,名修所斷。有說:

若法,以二相道斷,名見所斷。二相者:謂見相慧相。

若法,以三相道斷,名修所斷。三相者:謂見智慧型相。

有說:若法,以四相道斷,名見所斷。四相者:

謂眼明覺慧相。若法,以五相道斷,名修所斷。五相者:

謂眼智明覺慧相。有說:若法,由忍斷,名見所斷。

若法,由智斷,名修所斷。

二解 大毗婆沙論五十一卷十五頁雲:問:何故名見所斷?

何故名修所斷耶?見不離修,修不離見;如何建立二所斷名?答:

雖見道中,亦有如實修可得,修道中,亦有如實見可得;而見者,是慧,修者,是不放逸。如實者,是增廣義,或猛利義。見道中,慧多,不放逸少;修道中,不放逸多,慧少;故彼所斷,名有差別。

復次如實者,是平等義,或相似義。雖見道中,有爾所慧,亦有爾所不放逸;修道中,有爾所不放逸,亦有爾所慧;而見道中,慧用增勝,不放逸用劣弱。修道中,不放逸用增勝,慧用劣弱。

故彼所斷,名有差別。尊者世友,作如是說:雖觀四諦,斷諸煩惱,不可分別此見所斷,此修所斷;而由見力斷棄吐者;名見所斷。

如已得道,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分齊品類,漸令微薄,乃至究竟,皆斷盡者;名修所斷。有作是說:見所斷者,亦名修所斷。

見道中亦有如實修故。修所斷者亦名見所斷。修道中亦有如實見故。

於此義中,若由見力斷棄吐者;名見所斷。如已得道,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分齊品類,漸令微薄,乃至究竟,皆斷盡者;名修所斷。問:

此說何義?答:此說見道,是猛利道;暫現在前,一時能斷九品煩惱。

修道,是不猛利道;數數修習,久時方斷九品煩惱。如利鈍二刀,同截一物。利者,頓斷;鈍者,漸斷。

暫見斷者,名見所斷。數修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見增上道斷者,名見所斷。

若以修增上道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見慧二相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見智慧型三相道斷者,名修所斷。

復次若以眼明覺慧四相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眼明覺智慧型五相道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諸忍斷者,名見所斷。

若以諸智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九品以一品斷者。名見所斷。

若九品以九品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未知當知根斷者,名見所斷。若以已知根斷者,名修所斷。

復次若如析石而斷者,名見所斷。若如絕藕絲而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違勇決者,名見所斷。

若違加行者,名修所斷。復次未見諦而觀諦斷者,名見所斷。若已見諦,重觀諦斷者,名修所斷。

復次若以一因道而斷者,名見所斷。若以二因道而斷者,名修所斷。復次如大力士,擐甲?

而斷者,名見所斷。如?疾人,御驢車而斷者,名修所斷。

復次若斷彼時,唯修自所觀諦諸行相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亦修他所觀諦諸行相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向道未成熟果而斷者,名見所斷。

若以向道已成就果而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無分齊品類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有分齊品類道斷者,名修所斷。

復次若以隨信隨法行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信勝解見至身證道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初頓起道而斷者,名見所斷。

若以後數起道而斷,名修所斷。復次若彼離系四沙門果攝者,名見所斷。若彼離系或三或二或一沙門果攝者,名修所斷。

復次若所斷法,緣無事者,名見所斷。若所斷法,緣有事者,名修所斷。復次若彼斷已,永不退者;名見所斷。

若彼斷已,或退或不退者;名修所斷。復次若解脫已,不復縛者;名見所斷。若解脫已,或復縛,或不復縛者;名修所斷。

復次若離系已,不復系者;名見所斷。若離系已,或復系或不復系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彼時,忍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者:

名見所斷。若斷彼時,智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彼時,智為加行道,忍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者;名見所斷。

若斷彼時,智為加行無間解脫道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法,先得非擇滅,後得擇滅者;名見所斷。若法,或先得非擇滅,後得擇滅,或先得擇滅,後得非擇滅,或一時得二滅者;名修所斷。

復次若斷彼時,修緣一諦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修緣四諦道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彼時,修四行相道者;名見所斷。

若斷彼時,修十六行相道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彼時,唯修相似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修相似不相似道者;名修所斷。

復次若斷彼時,修二或一三摩地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修三三摩地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彼時,不起斷者;名見所斷。

若斷彼時,或起斷,或不起斷者;名修所斷。

[法相辭典 - 朱芾煌]

佛學(教)中滅盡定是什麼意思

3樓:aaa**王

在證入滅盡定時:已證得四色禪及四無色禪的阿那含與阿羅漢能夠證入滅盡定,於其中,心與心所之流暫時中斷。雖然其時一切名法活動已停止,但依然擁有保命之溫的身體還活著。

命根有兩種,其一是維持相應名法之命的名命根,另一者是維持色法之命的命根色。只有名命根才是心所。其特相是維持相應名法;作用是令它們發生(於生、住、滅);現起是維持它們存在;近因是應受維持的名法。

那麼,入滅盡定與死亡又有什麼不同?這在《雜阿含經》與《中阿含經》〈法樂比丘尼經〉、 〈大拘稀羅經〉裡都有談到,今舉〈法樂比丘尼經〉中所言如下:

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答:

"舍於壽暖,諸根敗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入滅盡定者亦然,於定中六根對外境的反應雖已停止,但它們本身具有的功能還是不滅的,一旦行者出定時,它們即隨時恢復作用。[4]在《中阿含經》〈法樂比丘尼經〉也是這樣說:"我從滅盡定起,然因此身及六處緣命根,是故從定起。

和有漏的無想定不同:有些凡夫認為心與想是厄難的根源,因此其心對想懷著極強厭離感地培育第五禪。由於其第五禪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願感染,但並不就是所謂的解脫境界,非此能斷諸煩惱,他們死後即投生到無想有情天。

在其地的一生裡,他們純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命根九法聚組成

4樓:匿名使用者

入滅盡定時:已證得四色禪

及四無色禪的阿那含與阿羅漢能夠證入滅盡定,於其中,心與心所之流暫時中斷。雖然其時一切名法活動已停止,但依然擁有保命之溫的身體還活著——這是修小乘佛理的高階階段(必修禪定依戒定慧為三學)。中國目前修學的皆是大乘佛法,大乘三學就是聞思修,直破二執,速證菩提;再乙個大乘的法門就是淨土唸佛法門,是大乘的乙個獨特法門。

佛學(教)中相應是什麼意思/解釋

5樓:莫文靈雲南

佛學(教)中相應是什麼意思/解釋?

瑜伽十三卷二十頁雲:云何相應?當知此相略有五種。

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

二、於他性中,與不相違相應;非相違。

三、於不相違中,軟中上品,與軟中上品自相應;非余品。

四、於軟中上品中,同時相應;非異時。

五、於同時中,同地相應;非異地。

二解 瑜伽十五卷十五頁雲:相應者:謂前後法義,相符不散。

三解 此是不相應行中之相應。瑜伽五十二卷十三頁雲:復次云何相應?謂彼彼諸法,為等言說,為等建立,為等開解,諸勝方便,是謂相應。

四解 此釋諸心心所名為相應。瑜伽五十五卷四頁雲:問:何故名相應?答:由事等故,處等故,時等故,所作等故。

五解 瑜伽五十六卷三頁雲:問:依何分位,建立相應?此復幾種?答:依因果相稱分位,建立相應。此復三種。謂和合相應,方便相應,稱可道理所作相應。

六解 瑜伽五十六卷七頁雲:問:諸法誰相應?為何義故,建立相應?答:他性相應,非自性,為遍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

七解 瑜伽八十一卷三頁雲: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

八解 辯中邊論下捲七頁雲:若於諸文,能無間斷次第宣唱;說名相應。

九解 顯揚一捲十五頁雲:相應者:謂諸行因果相稱性。

十解 世親釋八卷十五頁雲:若一切法皆不可言;復以何等為所分別?為釋此故,說如是言:

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余。謂?相應為自性義,是所分別。

非離於此;故言非余。此云何成?為重成立,復說是言:

字展轉相應,是謂相應義。謂別別字,相續宣說。以成其義,是相應義。

如言斫芻,二字不斷,說成眼義;是相應義。為所分別。

十一解 此釋五識身相應地之相應。瑜伽釋十一頁雲:依五識身建立此地,故名相應。

如律中說王相應論,賊相應論。謂依王賊而興言論。此亦如是。

雖此地中,分別多法;五識為主,是故遍說。又五識身相應心品,總名相應。於此地中,雖明多法;以心心所勝故,別說。

又相應者:是攝屬義。謂此地中,說五識身所攝屬法。?

是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故名相應。

十二解 成唯識論三卷二頁雲: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

十三解 集論一捲十一頁雲:何等相應?謂於因果相稱,假立相應。

十四解 雜集論十一卷六頁雲:何等相應?謂互為助伴。於所緣行,平等解了。由心心法,互為助伴,於契經等所緣境界,以蘊等相應義行,平等解了故。

十五解 如六種相應中說。

十六解 俱舍論四卷十三頁雲:謂心心所,皆名相應,等和合故。依何義故名等和合?

有五義故。謂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

事平等者:一相應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各各亦爾。

十七解 集異門論十卷十一頁雲:相應者:謂所說語,義應於文,文應於義。是名相應。

十八解 大毗婆沙論五十二卷八頁雲:謂或有執:諸法生時,漸次非頓。

如譬?者。大德說曰:

諸法生時,次第而生;無?起義。如經狹路,有多商侶,一一而過;尚無二人一時過義;況得有多。

諸有為法,亦復如是。一一從自生相而生,別和合生,理不俱起。阿毗達磨諸論師言:

有因緣故,說有為法,別和合生。一一從自生相生故。有因緣故,說有為法,一和合生。

不相離者,一時生故。謂依生相,說有為法,別和合生。若依?

那,說有為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必俱起故。或復有執力無力義,是名相應不相應義,謂若此法,由彼力生;?

說此法,與彼相應。若法,不由彼力生者;雖俱時起;無相應義。如由彼心力,此心生故;得說此心與彼心相應。

又由心力,心所生故;得說心所與心相應。又由心所力,心所生故;得說心所與心所相應。不由心所力,心得生故。

不可說心與心所相應。為遮彼意,顯示心,與心所相應;心所,亦與心所相應;心所,又得與心相應。唯心與心,無相應義。

一身二心,不俱起故。或復有執:諸法各與自性相應;不與他性。

彼作是說:相愛重義,是相應義。無法與法極相愛重,如自性者;是故唯與自性相應。

為遮彼意,顯示唯與他性相應。相應名義,異體相望而建立故。如心心所,展轉相望,同一所依,一所緣等,互不相舍,名相應故。

或復有執;諸法與自性無相應義,亦非不相應。無相應義者,諸法不待自性而生故。非不相應者,極相愛重,是相應義故。

為遮彼意,顯示諸法不亂相應。故作斯論。

十九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五卷十頁雲:何故名相應?相應是何義?

答:等義,是相應義。問:

諸心品中心所法,有多有少;云何名等?謂欲界多,色界少。色界多,無色界少。

善多,不善少。不善多,無記少。有覆無記多,無覆無記少。

雲何等義,是相應義?答:以事等故,說名為等。

謂一心品中,若有二受一想等者;可說非等。然一心品中,如受有一,想等亦爾。故名為等。

有說:五種等義,是相應義。謂所依等,所緣等,行相等,時等,事等,餘廣說如結蘊初納息。

二十解 五事毗婆沙論下二十頁雲:問:言相應者:

是何義耶?答:阿毗達磨諸大論師,鹹作是說:

言相應者,是平等義。問:有心起位,心所法多;有心生時,心所法少。

云何平等,是相應義?答:依體平等,作如是說。

若一心中二受一想;可非平等是相應義。然一心中一受一想,思等亦爾。故說平等是相應義。

復次等不乖違,是相應義。等不離散,是相應義。平等運轉,是相應義。

如車眾分,故名相應。復次同一時分,同一所依,同一行相,同一所緣,同一果,同一等流,同一異熟,是相應義。

[法相辭典 - 朱芾煌]

佛學教中四無量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四無量是什麼意思解釋

菩薩普度無量眾生的四種心態,即慈 悲 喜 舍。謂慈無量心,即友愛之心,能與眾生安樂之心。悲無量心,即同情他人的痛苦,救拔眾生脫離苦境。喜無量心,即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歡喜之心。舍無量心,即如上三心亦不執著,又捨棄一切冤親之差別相,而平等對待之,故又名等心,或者均心 平心。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

佛學教中法成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六種記別所解是什麼意思解釋

學什麼都有過程。經書有記,佛祖所教,當知 解,施論,戒論,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上,得法眼淨,方可得入法之大門,修習四聖諦,八正道 佛學 教 中六種記別所解是什麼意思 解釋 瑜伽九十四卷四頁雲 復次當知具解諸阿羅漢,略有六種記別所解。一 有異門記別。二 無異門記別。三 智記別。四 斷記別。五 總記別...

佛學教中大圓滿法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四法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大圓滿,是 喇嘛教的東西,不是佛法。佛學 教 中四法是什麼意思 哪四法你說具體點啊,大乘記法經,菩薩修行四法 不捨善知識 不捨菩提心 不捨堪忍愛樂 不捨樂阿練若 四法 1 指法寶中的四法,即教法 理法 行法 果法。教是佛所說的言教 理是教中所詮的義理 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 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