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展變化的趨勢是什麼

2021-03-04 08:49:29 字數 4649 閱讀 3705

1樓:匿名使用者

**集權逐步加強.(2分)

從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郡縣制,最後到了行省制度,很明顯就是這樣的。 謝謝請採納啊

2樓:匿名使用者

地方權利減弱,**權利加強

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趨勢

3樓:繼潤

夏商時期實行的是封國建藩的地方行政體制,諸侯雖然具有地方長官的屬性,但仍保留著相對的獨立性。

進入封建社會以後,**主義**集權制度的建立,不僅表現為**政權集中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且還表現在地方權力集中到**。由**對地方的統屬關係所構成的行政組織形式,稱為郡縣制。西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有封國制。

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集權受到嚴重威脅。東漢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轉變成州、郡、縣**制。

在漫長的歷史沿革過程中,地方行政機構的組成層次曾出現過:郡縣或州縣兩級制;州、郡、縣,或路、府、縣,或道、府(州)、縣**制;省、路、府、縣,或省、道、府、縣四級制。

由於縣一級的行政權力機構有千餘個,**難於一一控制,因此,在縣以上再設一級政權,以監督縣的工作,對**負責。這樣,就形成了猶如一張大網,逐層佈下,遍布全國每乙個角落的**或四級政權形式,而提控網綱的是皇帝。

在地方權力的分配上,歷代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都是:分割地方權力,使之各有其主,並且使地方官吏之間互相制約。比如,秦代在郡中設有守、尉、監,把行政、軍事、監察諸權分立;省設正、副兩名長官相互制約。

在正、副長官之下還按****組織部門的分工,分別設定相應的官署機構,在長官指揮下分工辦理各項事務。地方各級**的主要長官要由**任命,有規定的任期和籍貫迴避。

在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府、州縣以下的建制無多大變動,但在省一級則有幾次較大的變動,這反映出,朝廷既要緊密控制各省的一應行政權力,將財權、軍權、司法審判權盡可能集中於**,但在實際統治中,又深感地區分散遼闊,不給予地方一定的權力,實難充分並較好地履行統治職能。為此,在500多年中,隨形勢的變異,一再對省級行政制度作了實際上的重大調整。

明朝立國後為強化**主義**集權,對元的行省制加以改革:①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除與中樞相同的機構與官名,降低其品秩等級。②地方分權,相互牽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財政,另設都指揮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獄,三機構互不統屬,各直隸中樞,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討。

③整頓地方機構統屬關係,實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隸州、縣和一般州**統屬。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廢中書省與丞相制,原由中書省直轄地區更名直隸,歸六部管轄。從此,「省」的機構不復存在,只因各布政使司轄境與原行省相同,習慣上仍以行省稱之。

但自永樂以後,鑑於地方分權無法應付農民起義與邊患,不得不派部院大臣擔任巡撫奔赴出事地點,總攬軍政大權,相機處理。明中葉後還加派更**秩大臣出任總督,跨省區統一指揮。但明朝廷嚴格規定督撫為**派遣大臣,限制其插手地方政務,督撫轄境、治所盡量避免與布政使司重合。

布政使司雖聽從督撫指揮,仍為一省的行政首腦。

清承明制,在內地設18行省。省置巡撫,總攬軍政;撤銷都指揮使司,降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為省屬機構,

使巡撫成為一省之長。同時置8總督,統轄除魯、豫、晉3省以外的行省。其中,直隸、四川為一省一總督,兩江總督轄3省,餘皆各轄2省。

督撫治所除江蘇外,皆在省城。同治後經逐步調整,凡督撫同在一城的省,存總督而廢巡撫;非總督駐節的省,巡撫可全權處理軍國大事,只江蘇一省因督撫治所不同仍維持原狀。

4樓:同志我是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諸侯的制度,是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築;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諸侯要服從命令,按期納貢,隨從作戰。

2.秦漢:

秦朝—郡縣制(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縣以下設鄉、裡等基層行政組織,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

兩漢:刺史制度的演變(監察—地方行政:漢武帝時實行刺史制度,刺史級別不高,但可監察諸侯王和地方**;東漢末年,刺史改為州牧,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變為州、郡、縣**制);郡國並行與王國問題的解決(漢初郡國並行;其中,王國與割據無異,侯國受所在郡監督;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決了王國問題)。

3.宋元:

北宋—知州與通判(副知州)互相牽制;

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中書省直轄河北、山西、山東;蒙古地區為嶺北行省;東北地區為遼陽行省)。

4.明清:

明—廢行省設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財政;按察司管監察司法,都司管軍政);土司制度(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宣慰司、土知府長官)與「改土歸流」(取消土司衙門、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襲、可調動的流動**直接統治的變革,稱為「改土歸流」。但明朝時西南大部分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 。

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為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創造了條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清初設立十八行省五將軍轄區(黑龍江、吉林、盛京、烏里雅蘇台、伊犁)兩個辦事大臣轄區(青海、**)乙個盟旗(蒙古)。

5樓:匿名使用者

1、**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主因

2、沿襲變革是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主線

3、下穩上動是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化的特徵

4、財政改革是影響地方行政層級嬗變的重要因素欲知詳情請追問。

考試回答:人治到法治,分權到集權。

6樓:馨鑫文印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層級嬗變規律  縱觀歷代地方行政層級的變遷,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層級嬗變體現出以下幾條規律.  (一)**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主因  中國古代,以皇帝為主組成了**集權的行政制度.在皇帝制度中,皇權是至高無上的,擁有行政、司法、財政、軍事等無所不包的最高權力,皇權的這種特點決定了**集權變化的規律:

從單個朝代來說,開國皇帝一般比較英明,對**集權的控制能力也比較強,但皇位世襲制決定了繼承人的素質會逐漸降低,再加上外戚與宦官**,集權統治會逐漸削弱,最終走向滅亡;從歷代發展趨勢來講,經歷了秦漢「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兩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六部」制和明清「內閣六部」制等不同的形式和發展階段,**集權的行政制度日漸成熟和完備.  地方行政制度是**行政制度的補充,地方行政層級調整必然受**集權變化規律的影響.在各個朝代開始階段,為了提高政權運轉效率通常會減少地方行政層級.

但為了解決管理幅度過大和軍事問題會設立監察區和軍管區,這些非行政區最終會演變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層政區,使地方行政層級變多,**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表現為此消彼長的關係.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發展史,正是**集權加強到削弱、再加強再削弱的交替更迭,地方行政層級變化也表現為波浪式,最終隨著封建集權制度的不斷完善而趨於穩定.  (二)沿襲變革是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主線  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一條主要線路是對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襲和改進,沿襲為主,變革為輔.

  沿襲主要源於歷代王朝都面臨著大體相同的環境和條件.一是面臨的經濟基礎變化不大.封建政權崇尚重農抑商政策,確保稅賦徵派和地租徵收,在維護政治穩定和鞏固封建統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阻礙了工商業發展.

二是共同傾向於「內重外輕」政策.歷朝王朝成立之初,為了避免地方分權偏重,**集權被削弱從而引發割據**局面,多採用「內重外輕」政策,在發展經濟和保持穩定兩者之間多選擇後者,即使地方喪失抵禦能力也在所不惜,這在宋、明兩朝最為明顯.  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革新,是**集權能力不斷加強的客觀需要,也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斷完善的內在要求.

秦朝在郡政區實行行政、軍事、監察三權分立,漢朝設定13部刺史,唐朝設道對地方派遣監察**,宋朝設定互不統屬的路,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無不是**加強集權的創新;隋朝罷除郡的建置,宋朝消除方鎮割據,明朝廢路為府,也是**加強集權的變革.對於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層級少,則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層級多,則管理鏈條長,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層級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存在乙個可容忍的變動區間.

地方行政制度的這種內在要求,接納**集權演變而來的新的高層政區,必須使原有的高層政區級別逐層下降,或取消,以保持地方行政層級的相對平衡.  (三)下穩上動是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化的特徵  縱觀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縣作為地方行政層級的基層政區,是相對穩定的.縣級的相對穩定性表現在自秦國推行郡縣制以來,任何朝代的基層政區都是縣,也從來沒有被取消過.

究其原因,一是百里之縣的設計比較合理,適合農民朝出晚歸的出行要求,對於**下鄉勸課農桑也比較合適;二是維護**政權的需要,縣是各朝****落實一切政令的基本單位,賦稅徵集、軍隊招募、百姓安居樂業皆屬縣的職責範疇.  縣以上地方行政層級,受**集權與地方分權的博弈往往處於**變動之中.為了避免地方割據,必須將高層次的政區劃得較小,導致高層次政區數目增多.

**的有效管理幅度達不到,就需要設立巡視或派出機構.這些機構有轄區,就會轉化為地方行政層級.當行政權和軍事權合一後,就可能對**集權構成新的威脅.

這使**政權處於兩難境地,內外輕重處於轉換之中,高層政區頻繁變動在所難免.  (四)財政改革是影響地方行政層級嬗變的重要因素  財政改革對地方行政層級嬗變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財政是地方行政制度變革的重要內容.自古以來,財政就在行政體制中佔據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還是張居正「一條鞭法」,財政改革一直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也在古代地方行政體制變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財政改革對地方行政層級嬗變的影響,還表現在財政是地方行政制度變革的推動力量.商鞅變法中製土分民、履畝而稅、重農抑商等財政改革措施,保證了封建國家上層建築的形成和完善,為**集權的確立和實行郡縣制創造了條件.商鞅為了配合國家對人口的管理,還制定了完善的戶籍制度,從而催生了縣製.

古代各朝從****出發,同時也為了涵養財源,徙民邊塞,實行軍、民屯墾,建立起都尉、都督、都護府或都司衛所等軍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並逐漸融入到地方行政層級中來.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變化產生的作用是什麼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變化產生的作用主要就是加強君主 集權。其實最明顯的可以從漢朝唐朝分析 設立地方主權 及節度使 中國地大物博很多地方可以自給自足,有句老話叫天高皇帝遠,本來你就是這個地方的老大再叫你去向別人稱臣,有幾個人願意,所以就有了很多不應該的想法 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點與作用是什麼 從中...

中國古代農耕技術的發展變化其意義

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形態大致經過了早期農業 傳統農業 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古代農業按照原始農業 原始社會 商周 傳統農業 春秋戰國 明清 分兩大塊.貳部分特點 原始農業 原始社會 石刀 石斧 刀耕火種 水稻 粟 商周耒耜和石鋤 石犁 少量青銅農具 開溝排水 除草培土 漚制肥料 治虫滅害 粟 稻...

中國古代的疆域發展經歷不斷發展變化過程,閱讀下列三幅地圖,回

1 分封制。特點 bai周武du王和周成王兩次分封 地點主要zhi在黃河dao中下游。影響 鞏固西周統治 專,擴大統治區屬域。2 實行郡縣制度。特點 建立 垂直管理地方的體系,血緣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3 行省制度,中書省轄地,宣政院。特點 因地制宜。4 對地方的管理越來越加強,地方的自主權越來越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