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文藝思想的異同

2021-03-04 08:48:30 字數 5023 閱讀 4132

1樓:匿名使用者

一、相同點:

1、二人都非常注重尋本探源,追求終極。這便是二人政治思想中理想的部分,如柏拉圖的「理念論」他把理念當成宇宙萬物的本質,唯一的真實存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並且據此而設計了他的《理想國》;而亞里斯多德則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兩人都把教育看成乙個重要的問題。

①柏拉圖認為實現城邦團結統一的一項措施是對公民(哲學家和軍人)的教育。他相信只有通過正確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合格的軍人和哲學家,也只有依賴哲學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養優秀的公民,從而建立乙個理想的國家。他把教育稱為「唯一重大的問題」,認為城邦首先是乙個教育機構。

②亞里斯多德將人性分為三種善德即天賦,習慣和理性,而理性是人們的追求的目的。他指出教育培養人的理性,進而理性培養習慣,習慣改變天賦。認為後天教育可以改變人。

相反,柏拉圖基於「潛能不易挖掘」的憂患意識而提出全面教育,以便於充分發掘人的天賦品格和美德,最後走向已經分配好的「工作崗位」。由此可見師生二人對教育實施的方針目的和具體的措施方面有一樣的地方,但背後的原因本初目的是不一樣的。不僅如此,亞里斯多德還提出「優生優育」和「因時而教」的具體教育方法。

3、整體主義

柏拉圖所著的《理想國》中闡述的政治哲學的突出特徵就是整體主義或集體主義。他把社會整體(城邦)視為唯一的目的,個人是為了整體服務的工具。個人沒有任何獨立的價值和意義,他的價值只能是作為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個人完全被消融於整體之中。

柏拉圖把城邦的統一強盛作為壓倒一切的目標,把獻給國家作為公民的最高道德。具體地說,個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財產、妻子、利益、願望、要求、情感、判斷,每個人與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見一致,這樣,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乙個國家」,不用複數表示的國家。也就是完全消滅了個人主義,形成了乙個整體。

亞里士多的在個人與社會的整體關係上也持整體主義立場。他把城邦理解為有機整體,而個人只是其有機組成部分。公民只有在城邦生活中,在為城邦服務於獻身中才能完善自己的本性。

城邦是公民生活的總體,其目的是公民的優良生活,所以公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包括在城邦生活之中,談不上私人的領域和範圍。他將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教育、**、文學等,都賦予政治意義,那人城邦事務範圍。主張由城邦進行統一規劃與控制,不承認個人獨立與自由的權利。

他明確否定「公民可以私有其本身」,認為「任何公民都應為城邦所公有」。但是,亞里斯多德的整體主義框架裡,為個人留下了一些餘地。他主張,在承認個人利益,「劃清了個人所有利益範圍」的基礎上實現一定程度和一定範圍的統一。

他強調必須尊重個人權利。

不難看出,在整體主義的基本觀點上,亞里斯多德繼承了柏拉圖的思想。但亞氏的整體主義顯然是比較溫和的,沒有走極端,對個人以及個人利益、權力和價值給予了一定限度的承認。

二、不同點:

1、 對於國家起源,柏拉圖認為國家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

(國家)完全是自然進化的產物。

①柏拉圖認為,起初人們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物質需要,就需要農民、牧人、各類工匠等,而後隨著經濟生活的複雜化,又出現了商人等,他們構成了生產者等級。後來有了戰爭,需要乙個專門從事戰爭的集團,即「護國者「或軍人等級。最後就是統治者等級,主要是精心培養的哲學家來執掌國家的權利,管理國家。

至此國家正式形成。所以社會分工是國家的基礎。 ②亞里斯多德認為「人類自然是趨向城邦生活的動物」。

起初,由男女和主奴這兩種關係的結合而組成了家庭,這是人類為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社會基本形式。然後,組成了村社,最自然的形式就是部落。最後若干村社又進而聯合起來組成城邦。

至此,社會組織就進化到了高階而完備的境界。所以,城邦完全是自然進化的產物。 2、 對於國家階級的構成。

柏拉圖認為國家分為統治者(哲學家)、輔助者(軍

人)和生產者等級;亞里斯多德認為要組成城邦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權利的公民才能組成這樣的政治團體,也就是說他認為一旦城邦建立,人是同等的。但是除了奴隸、外邦人和婦女的政治權利,從這可以看出亞里斯多德的民主觀念是比較狹隘的。

3、 對於國家城邦政制的分類:柏拉圖分為榮譽政體、寡頭政體、平民政體、

僭主政體。而這幾個政體乙個比乙個壞,所以在他看來「哲學家」執政,也就是「賢人政治」是最理想的狀態;亞里斯多德根據柏拉圖的分類分成了6種政體: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共和政體、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平民政體,他主張混合政體。

①柏拉圖認為劃分的四種政體是乙個比乙個更差,也就是僭主政體最壞。而哲學家執政,就被柏拉圖理解為高超的智慧型、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與絕對的最高權力的結合。他把這種哲學家是為城邦的「拯救者」。

②亞里斯多德認為:「凡能包含較多要素的總是較完善的政體,所以那些混合多種政體的思想應該是比較切合事理。」具體的做法就是將寡頭制和平民政體混合起來,集中兩者的優點而避免其弊端。

4、 柏拉圖奉行公有制,認為私有財產是人們自私與貪慾心的根源;亞里士多

德提倡一種有限制的私有制,他稱之為「私有公用」。

①柏拉圖堅持認為財產共有制,他認為,國家產生紛爭的和災難的根源就在於私有制,私有制使人們有了私心,因為私利而鬥。他甚至提出家庭也要廢除。

②相反,亞里斯多德主張財產公有而私用,他覺得人間的一切罪惡的源於人的罪惡的本性,共有制不能改變人的本性,應該在財產公有的基礎上私用來滿足人的私利和私心。

5、 柏拉圖認為法律是蹩腳的工具,他把法律放在了次要的位臵;在亞里士多

德的城邦建設中,他非常強調法律的作用。

①在柏拉圖看來,讓哲學家的智慧型受縛於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條,就是讓大智慧型屈從於習俗與偏見。法律是因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設立的,而哲學家卻沒有這些缺陷。所以哲學家的統治完全是人治是最好的統治手段而不是法治。

②亞里斯多德則認為法律是多數人制定的,體現多數人的智慧型,一般來說,

多數人的智慧型比少數人或乙個人的更高明。所以亞里斯多德宣稱:誰讓法律來統治,誰就是讓神和理智來統治,但誰要是讓乙個個人來統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文藝思想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那裡誕生的思想家的思想對整個西方文明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這其中的二位佼佼者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更是以他們睿智的思想和嚴密的理論體系,在西方文明發展的整個歷史長河中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由於是師生關係,亞里斯多德的很多觀點同柏拉圖很相似。但就像亞里斯多德自己說過的那樣:「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他們在一些重要問題上的觀點有很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首先二者都特別重視正義論,正義是柏拉圖國家和法律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同樣亞里斯多德法律觀也是正義的法律觀,他們都把正義論作為國家和法律的最高原則,認為法律應該是同正義相一致的東西,維**律就是維護正義,遵守法律就是服從了正義。

在給正義定義的問題上二者也有相識的觀點,柏拉圖傾向於把正義看作是個人和國家的「善德」。亞里斯多德也認為政治上的「善」就是正義。

在政體的研究上,柏拉圖在《政治家論》中把政體分為正常政體和**政體,並且主張採取吸收三種正常政體所長而構成的混合政體。亞里斯多德繼承了柏拉圖的正常和**政體的劃分,認為乙個介乎三種正常政體之間並吸收了三種正常政體優點的中間性的政體是最好的,最有利於實行法治。

二人都有自然法思想的,在柏拉圖那裡初步有了理性自然法思想的萌芽,亞里斯多德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思想,並且把自然法與人定法作為區分法律的一種方法。

在法律調整範圍問題上,二人都一致的人為城邦的一切都應該納入法律的範疇之內。都特別強調守法的重要性,並且把民眾的普遍服從和遵守作為法律充分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二人都重視憲法,柏拉圖認為立法首先應該制定憲法,憲法是基礎性的,亞里斯多德在劃分法律是也把憲法同其它法律分開稱之為基本法,其他的稱為非基本法。

在治學上,柏拉圖把愛知識,永遠追求真理的精神作為衡量乙個哲學家的重要標準,而亞里斯多德的那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則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亞里斯多德不僅繼承了柏拉圖的思想同時有發展了柏拉圖的思想,這使得他們在很多問題上的觀點大相迥異。大體上來講,由於出身和所受教育以及人生經歷的不同,柏拉圖更多的站在貴族的立場上,思想中包含很多理想化的色彩諸如天性,神諭之類的。而亞里斯多德則更傾向於民主、平等,更加務實,多是從人類生存的自然需要方面去考慮問題。

二人分歧首先在政體研究上,相對於柏拉圖的理想化色彩,亞里斯多德更具現實一些。他完全拋棄了「哲學王」,而推崇中產階級的立憲共和國。在法律在政體的作用上相對於亞里斯多德非常崇尚法治的重要性,把他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柏拉圖的法治是處於次要位置,在論及法治的必要性時,柏拉圖認為法律就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規則,當人們的行為無法靠自己的「道德正義」進行調整時,就需要靠外在的法律正義即:「訴訟正義」進行調整。

雖然二人都認可法律是正義的化身,但是柏拉圖的法律定義是一種神化色彩的自然理性,「理性的名令就是法律。」而亞里斯多德的法律更像是一種契約。「法律是人們互不侵害對方權利的保證」。

二者的區別最大的地方是在社會成員的劃分上,柏拉圖站在貴族的立場上認為乙個完善的理想國應該由三部分人所構成,即治國者階級、為國者階級、和生產者階級。他們上帝用不同質料分別製造的,個個階級之間是不可以改變的。與此相反的是亞里斯多德認為任何城邦都有極富、極貧和中產階級三個階級。

這種以財產為劃分依據的三個階級之間不是固定不變的,這種劃分比柏拉圖森嚴的天然的不平等要進步和合理的多!啟示::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出現的時代背景是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後,希臘城邦進入危機和衰敗的那個時候誕生的。

城邦民主的鼎盛時期開始消逝,社會出現了一系列的危機。這同我們春秋戰國時期很相像。在他們的思想裡同樣存在著人治和法治之爭,以及如何實行法治的問題。

柏拉圖的「哲學王」思想同儒家的「賢明君主」理論雖然有本質的差別但是他們最終都是導向人治的。

在法律的實施上,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認為城邦的一切事情都納入法律的範圍之內,這與法家的「一切皆以法而行」又是很相像的,都是讓法律無處不在。在今天看開都是不可取的一種極端論。

本文作者認為很大的乙個原因就在於西方濃厚的自然法思想傳統有關,人們相信世間的法律是必須依據自然法來制定的,自然高與任何人包括國王,「國王是上帝的奴僕」。由於法律是上帝的法律,每個人都要自覺的遵守。這使得立法的時候人們會考慮很多自然法的正義,而且由於立法者也必須遵守法律所以在制定法律的時候都盡量制定出符合大家生活習慣且能夠被人所接受的良法。

有了良法,人們還認可接受並自覺遵守這種法律,法治的優越性便體現出來了。而反觀古代中國「上帝是國王的奴僕」。立法者是不受任何約束的,所以在制定法律的時候考慮的唯一標準就是能夠穩定統治,保住社稷。

為此,不惜規定極其嚴酷的刑罰,使得人民談法色變,恨法入骨。西漢吸取了秦朝的教訓,重新依靠人治來管理國家。

亞里斯多德有怎樣的哲學思想,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 科學家和教育家,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被視為柏拉圖之後世界古代史上的另一位大思想家。亞里斯多德 前384 前322年 偉大的哲學家 科學家和教育家,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卓的老師。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 西...

亞里斯多德與孔子的不同,孔子和亞里斯多德的異同是什麼?

哲學 亞里斯多德 思想 於實踐 物質和精神不可分割 孔子 對鬼神敬而遠之 政治 亞里斯多德 將政體劃分為6類 革命的原因來自於不平等 法治優於人治 孔子 主張人治 以德治國 以禮治國 反對苟政和刑殺 倫理 亞里斯多德 中道 孔子 中庸 教學 亞里斯多德 逍遙學派 別具一格 孔子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

分別列出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 動代表。他們的哲學思想是真理的 實在的,並存在絕對標準。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主張有什麼區別 我以自己的知識簡要總結一下。蘇格拉底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哲學體系,他是第乙個把哲學從天上拉到人間的人 在他之前的自然哲學家們只關注外部世界,而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