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看法,談談自己對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看法?

2021-03-04 00:01:24 字數 4686 閱讀 7788

1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主要是現在都是生活節奏太快,年輕人為了方便,所以才經常去kfc之類的快餐廳,真正的中國飲食文化沒有,也不回沒落的。

其實你要是真正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你就會覺得老外活這一輩子真冤,從頭到尾都沒吃著什麼正經東西 餓了想在街上買點什麼,發現除了熱狗三明治和各種巧克力葡萄麵包就沒別的東西了 像咱家裡啊,白吉饃、麻辣燙、鐵板燒…… 為什麼外國人很快能接受中國飲食,而中國人則相對難以接受西方飲食?是因為中國人已經把烹調發展到及至了 中國人在外面生活,從吃上來說,簡直就是煎熬啊

談談自己對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看法?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要注重飲食的內涵

3樓:匿名使用者

從人工火的發明到農耕文化出現,從茹毛飲血到煎炒烹炸,從羹飲膾炙到七大菜系,從勺子到筷子……中國飲食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我們從昨日的盛宴中,看到了它的繽紛色彩與博大精深。

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乙個「吃」字。

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中國飲食發展歷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

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

"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百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鬹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

稷,(最重要)是小公尺,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公尺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

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公尺,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公尺,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7.漢代:

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蔔、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2023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也便宜。   8.唐宋:

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

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公尺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

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4樓:南屏晚離

我國自古以來,對飲食的關注與要求都是無可避免的。不單是生存的需求,更是精神上的需求,從某一方面來看,給予了思想、審美、藝術等很多。看乙個人。

吃的菜式、姿態舉止,從而影射品質內涵等。「禮」「樂」是起源。各種宴席也是相互交流的機會,家宴、親友宴等,歷史上的鴻門宴。

所謂的請你來吃飯,不單是僅僅吃那麼簡單。從飲食文化中也能看出朝代的不同。

為發揚中國傳統美食文化我們應該怎麼做?

5樓:張敦揚小男神

(1)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整理 ,盡最大可能保留其原著、原貌、原態。

(2)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式繼承並加大宣傳力度。

(3)提倡將最優秀的傳統文化編入教育教材 ,讓孩子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4)組織專門人員對傳統文化進行發掘式研究,讓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

說明(5)飲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法國一位著名的學者曾經說過:「乙個民族的 命運要看她吃的是什麼和怎麼吃」 。

(6)飲食文化是指特定社會群體食物原料開發利用、 食品製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 科學、 藝術, 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 傳統、思想和哲學,即又人們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結構組合而 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

(7)國家必須積極宣傳,中國的飲食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經是和世界頂尖的地位,那味道可以打敗所有在飲食方面的敵人。各種國際性飲食大賽必不可少,國類也可以舉辦飲食聯賽,各大菜系爭相過招,共同進步,讓人們更多的了解。

(8)弘揚民族飲食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循著中國飲食文化活動的軌跡,透視現代食品工業程序中的種種文化現象,這對今後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發展道路,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中國傳統美食文化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菜餚素有四大風味和八大菜系之說。四大風味是:魯、川、粵、淮揚。

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東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蘇菜、浙江菜、安徽菜、廣東菜和福建菜。 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

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游,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

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都蜚聲海內外。

粵菜系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 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龐雜,選料精細,技藝精良, 善於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 鮮而不俗,嫩而不生, 油而不膩。

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濃郁,擅長小炒,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潮汕菜故屬閩地,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 川菜系也是乙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

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並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滷水、岩鹽、川椒、「陽樸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一斑。

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一到三國鼎立之間。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

其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

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閩菜系歷來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調湯、佐料,和以味取勝而著稱。其烹飪技藝,有四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採用細緻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質地的原料,達到入味透徹的效果。

故閩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如涼拌菜餚「蘿蔔蜇」,將薄薄的海蜇皮,每張分別切成2~3片,復切成極細的絲,再與同樣粗細的蘿蔔絲合併烹製,涼後拌上調料上桌。 南菜系以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菜為代表,成名較早。

浙菜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並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後,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

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後,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

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一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裡。製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係貢品。

「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

後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在這裡得到進一步發展。宋高宗曾問歙味於學士汪藻,汪藻舉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額。

徽菜系在烹調技藝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左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600字左右

請適當篩選 當代中國社會仍然適用的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至 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觀念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論述頗多,諸如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有男女,然後有夫婦 周易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董仲舒 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是怎麼來的,中國的飲食文化是怎樣

我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在遙遠的遠古時代,隨著燧人氏發明了 鑽木取火 人類正式進入了石烹熟食的時代。黃帝發明蒸鍋以後,食物又正式進入了速熟時期。經過夏商周近兩千年的發展,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基本形成。之後,進入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民族的互相...

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 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以表示對茶客的尊重!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這是乙個與 現代文化 相對的名詞。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乙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乙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佔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