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漁父揭示了幾種人生道理,楚辭漁父兩種人生態度是什麼

2021-03-03 22:22:05 字數 4861 閱讀 2499

1樓:匿名使用者

兩種人生道理

漁父是乙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

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楚辭漁父 兩種人生態度是什麼

2樓:陌小喵

漁父是乙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如何看待《楚辭 漁父》中屈原 漁父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

3樓:

屈原是乙個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對於社會、對於人生,都有自己的一種很美好的看法,但是同時,他的理想超越了同時代的社會現實,所以他的理想和實現存在著很尖銳的衝突。這種衝突讓他一直在不停的奮鬥,但是奮鬥卻屢屢受挫。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屈原寫下了《離騷》、《漁父》等作品,這些作品表現了屈原自己內心的一種矛盾,以及在矛盾中他的一種最終的抉擇。

在很多的關於屈原、關於《漁父》的書中,漁父這一形象都被認為是乙個隱者。但是在我看來 ,漁父這一文學形象決不可能是乙個隱者的形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漁父的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代表的是一種隨遇而安的想法,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方向,這跟屈原心中那種執著的願望相抵。隱士在古代,不僅是某類高人的代名詞,也代表了乙個與社會的主流格格不入的集團,所以作為乙個隱士,它不可能也不會跟屈原說這些話。其次,人是一種群居的動物,當個人的行為和整個社會的大部分人根本不相容的時候,產生一種比較消極的,想返回自己群體的心理是有的。

但是在屈原心中是很抗拒這樣一種心理的,儘管他是矛盾的,但是他的願望的天平是一早就倒向了執著的追求這一邊,所以他不會把隱者這樣乙個在自己心中高高在上的形象置於這樣乙個反面的位置。最後,漁父走了,屈原在那裡思索,我想那種思索不是因為漁父的離開,而是因為對自己堅持之後的那種更深層次的思索。漁父是屈原所鄙夷的那類人。

如果是乙個隱者的話,怎麼也不可能將他置於這樣的乙個位置。

楚辭漁父,屈原寫的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4樓:匿名使用者

《漁父》出自《楚辭》,東漢文學家王逸認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是屈原在被流放後,政治上被**,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作出來的作品。

《漁父》中有關清濁、夢覺的辯論,是中國文學中最經典的表述之一 。這就是以「夢」與「覺」對應,以夢為夢化、為迷醉、為濁、為醉;以覺為醒悟、為生覺、為蘇世、為獨醒,喻指精神的醉和醒悟。這成為了中國文學中清官思想的源頭。

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把自已政治上的不得勢,歸於自已「清」與「醒」。因為獨」清」,獨「醒」而被流放。

屈原在這裡顯然表達出已超出了萬物的思想觀念達到道的境界,採取的是十分明顯的黃老道家入世觀念,矛頭指向的是當下的,現世的,此岸的政治;而漁父所言:聖人不凝滯於物,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雖然也並沒有超出這種入世情懷,但卻具有明顯的老莊道家情懷為屈原指出了一條現實超脫的道路。《漁父》之後,清官與清流思潮,基本上成了歷代文學作品的重要主題之一,歷代文學大多鮮有出其窠臼者。

5樓:琅琊榜魔劇啊

文章交待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況.時間是在「既放」之後,即屈原因堅持愛國的政治主張遭到楚頃襄王的放逐之後;地點是在「江潭」、「澤畔」,從下文「寧赴湘流」四字看來,當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間的某一江邊、澤畔;其時屈原的情況是正心事重重,一邊走一邊口中念念有詞.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在這部分中,漁父上場,並開始了與屈原的問答.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

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

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

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彼此間的思想交鋒.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苟合,不妥協.由此引出漁父的進一步的議論.

針對屈原的自是、自信,漁父提出,應該學習「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榜樣,並以三個反問句啟發屈原「淈泥揚波」、「哺糟歠釃」,走一條與世浮沉、遠害全身的自我保護的道路.他認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舉」,從思想到行為無不高標獨立,以致為自己招來流放之禍.漁父是一位隱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實信徒.

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老子》)莊子說:

「虛而委蛇.」(《莊子·應帝王》,後世成語作「虛與委蛇」)漁父所取的人生哲學、處世態度,正是從老莊那裡繼承過來的.他所標舉的「聖人」,指的正是老、莊一類人物.

儒家的大聖人則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堅持「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九歌·橘頌》)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對於漁父的「忠告」當然是格格不入的.

他義正辭嚴地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張.他以「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兩個淺近、形象的比喻,說明自己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汙的態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汙的兩個反問句,表明了自己「寧赴湘流」,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

屈原在《離騷》中就曾旗幟鮮明地表示過:「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

」《漁父》中的屈原,正是這樣乙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捨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司馬遷將《漁父》的文字作為史料載入屈原的傳記中,當也是有見於所寫內容的真實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貫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後一部分,筆墨集中在漁父一人身上.聽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漁父「莞爾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滄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這部分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

屈原不聽他的忠告,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他唱的歌,後人稱之為《漁父歌》(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第八十三卷將此歌作為《漁父歌》的「古辭」收入),也《滄浪歌》或《孺子歌》.歌詞以「水清」與「水濁」比喻世道的清明與黑暗.

所謂水清可以洗帽纓、水濁可以洗腳,大意仍然是上文「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意思,這是漁父和光同塵的處世哲學的一種較為形象化的說法.

最後這一部分,不見於《史記》屈原本傳中.從全篇結構來說,這一部分卻是不可或缺的:它進一步渲染了漁父的形象;漁父無言而別、唱歌遠去的結尾,也使全文獲得了悠遠的情韻.

不少研究者認為《漁父》這篇作品是歌頌屈原的.但從全文的描寫、尤其是從這一結尾中,似乎很難看出作者有專門褒美屈原、貶抑漁父的意思.《漁父》的價值在於相當準確地寫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與此同時,還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

後世眾多詩賦詞曲作品中吟嘯煙霞的漁釣隱者形象,從文學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楚辭中的這篇《漁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對屈原與漁父的感情傾向孰輕孰重,倒不妨認為他比較傾向於作為隱者典型的漁父

請根據你所了解的儒道思想,就下面楚辭《漁父》論析漁父和屈原兩個人物的人生態度,並寫出你的看法。

6樓:匿名使用者

我並不懂儒家,看了這短文,有一點自己的看法,供參考。

屈原是乙個清高的人,不為世俗所動。而漁夫則是中庸之道,認為事物都可以利用,要看你怎樣去用。

怎樣看待屈原和漁父的兩種人生觀,你更欣賞哪乙個

7樓:匿名使用者

在這面文章中,通過河邊偶遇,屈原與漁父的一段對話,把兩個人在面對自然、社會、政治上的醜惡時,採取的兩種不同的處事風格展露出來,意味深長,發人深思。屈原的態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最終對醜惡汙濁的世界採取了一種決然自絕的態度。

屈原代表的是當時儒家的主要思想,寧折勿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潔身自好,以天下為己任。 其實屈原的內心是恨痛苦的,他一方面因不屑與朝堂上的那些昏庸者為伍而遭放逐,另一方面又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國家走向衰亡,其心何苦啊。

唉,忠君君不納其言而逐之,愛國卻眼見國將不國,惟有以死來擺脫這些痛苦,惟有以死來表明自己的心志。 漁父的態度是:「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漁父採取的態度,不是消極的迴避,也不是激烈的對抗,而是順應歷史自然發展的潮流,以自然變化為法則,與世界同步。 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這就是所謂的識時務者為俊傑,道法自然,順天應人的道理。

漁父代表的是道家的主要思想和處事生活方式。「無為而自。然也。

」 我們應該明白乙個人的能力,很有限,當我們無力去改變世界上的種種醜惡現象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絕望?並在絕望中選擇極端的方式與醜惡的世界隔絕?

如果我們把自己當作拯救世界的聖人,那就注定了我們的失敗。 如果我們明白自己並沒有責任去拯救整個世界,那麼面對我們無力改變的醜惡局面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泰然處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能夠從中得到自己的快樂和滿足。

識時務者為俊傑,道法自然,順天應人,才足以安身立命。 更何況:我們並不一定非得要求滄浪之水是清的。

我們應該能夠象漁父那樣,在別人看來醜惡的東西,我們也能發掘出事物美好的一面。 清的滄浪之水,在我們眼裡是美好的,可以用洗帽子,濁的滄浪之水,也是美好的,那就用來洗腳吧。 http:

//hongdou2.gxnews.***.

莊子秋水揭示了什麼道理,《秋水》揭示的道理以及現實意義

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學問是無止境的,因為宇宙是無窮大的,人在宇宙中顯得很渺小,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出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它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秋水 揭示的道理以及現實意義 寓言的形式大大增加了 莊子 的文學性,可讀性。寫人敘事不是目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作為形象化的論據...

問說揭示了什麼道理,,鯤鵬之變揭示什麼道理

參考 譯文 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 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可能不能應 用於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 原則 綱領 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於這些問題 除了問,將怎麼解決呢?對 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

對聯,揭示了人生的真諦,乙個對聯,揭示了人生的真諦

上聯 2十0十1十3十1十4 11 光棍 下聯 2一0一1一3一1一4 一7 夫妻 橫批 201314 上聯說明 做人不能用加法,只索取,結果就是孤家寡人。下聯說明 與人相處要用減法,講奉獻,人生就不會孤單。所以,對自己好點,對身邊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會再遇見了 一年一年又一年,稀里糊塗又一年,謝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