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漁夫中屈原和漁夫分別屬於百家中的哪種

2021-03-03 22:22:05 字數 3233 閱讀 3013

1樓:言0炎

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

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後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屈原的楚辭漁夫中漁夫是什麼樣的人特點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屈原》的《楚辭.漁夫》中有乙個與屈原本人相對應的"漁夫"的形象,請你分析一下,漁夫是怎樣的乙個物,有什麼特點?

漁父是一位隱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實信徒.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

」(《老子》)莊子說:「虛而委蛇.」(《莊子·應帝王》,後世成語作「虛與委蛇」)漁父所取的人生哲學、處世態度,正是從老莊那裡繼承過來的.

他所標舉的「聖人」,指的正是老、莊一類人物.儒家的大聖人則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堅持「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九歌·橘頌》)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對於漁父的「忠告」當然是格格不入的.他義正辭嚴地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張.他以「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兩個淺近、形象的比喻,說明自己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汙的態度.

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汙的兩個反問句,表明了自己「寧赴湘流」,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離騷》中就曾旗幟鮮明地表示過:「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漁父》中的屈原,正是這樣乙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捨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司馬遷將《漁父》的文字作為史料載入屈原的傳記中,當也是有見於所寫內容的真實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貫之的思想性格的.

《楚辭·漁父》中屈原與漁父,你更喜歡哪乙個,理由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楚辭·漁父》

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乙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是黃老道家的象徵者,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兩個人,各有其妙,隱者保持著人性的真純;仕者,自不必說。這兩種人,從古至今知識分子的理想境界,徘徊其中而不知所取。

喜歡漁父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入世,畢竟人是社會中的人,豈能獨善。不過內心,肯定還真是要有逍遙之姿,否則難以寧心啊!

4樓:abc驀然回首

欣賞屈原。理由:屈原沒有說服漁父,漁父也沒有說服屈原,最後漁父自己揚長而去。

但是我們知道屈原,他在這篇作品裡,表現的是一種矛盾的心態,但是他最後用自己的行動作了乙個結論——這就是自沉於汨羅。當然自沉於汨羅這件事情,用我們今天的人來看,對於這種具體的行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自沉於汨羅所表現出來的,對於自己理想的這種珍愛,對於自己這種操守的堅持,對於自己整個人生價值取向的執著──這樣一種精神,我想我們今天仍然應該抱著一種十二分的崇敬。

5樓:匿名使用者

詩文賞鑑——《楚辭·漁父》並譯 [原文]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

屈原,《楚辭·漁父》,理由

詩文賞鑑——《楚辭·漁父》並譯 [原文]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

如何看待《楚辭 漁父》中屈原 漁父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

6樓:

屈原是乙個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對於社會、對於人生,都有自己的一種很美好的看法,但是同時,他的理想超越了同時代的社會現實,所以他的理想和實現存在著很尖銳的衝突。這種衝突讓他一直在不停的奮鬥,但是奮鬥卻屢屢受挫。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屈原寫下了《離騷》、《漁父》等作品,這些作品表現了屈原自己內心的一種矛盾,以及在矛盾中他的一種最終的抉擇。

在很多的關於屈原、關於《漁父》的書中,漁父這一形象都被認為是乙個隱者。但是在我看來 ,漁父這一文學形象決不可能是乙個隱者的形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漁父的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代表的是一種隨遇而安的想法,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方向,這跟屈原心中那種執著的願望相抵。隱士在古代,不僅是某類高人的代名詞,也代表了乙個與社會的主流格格不入的集團,所以作為乙個隱士,它不可能也不會跟屈原說這些話。其次,人是一種群居的動物,當個人的行為和整個社會的大部分人根本不相容的時候,產生一種比較消極的,想返回自己群體的心理是有的。

但是在屈原心中是很抗拒這樣一種心理的,儘管他是矛盾的,但是他的願望的天平是一早就倒向了執著的追求這一邊,所以他不會把隱者這樣乙個在自己心中高高在上的形象置於這樣乙個反面的位置。最後,漁父走了,屈原在那裡思索,我想那種思索不是因為漁父的離開,而是因為對自己堅持之後的那種更深層次的思索。漁父是屈原所鄙夷的那類人。

如果是乙個隱者的話,怎麼也不可能將他置於這樣的乙個位置。

楚辭·漁父裡面到底是屈原看法對還是漁夫的看法正確?

7樓:對素月而凝眸

不能絕對定義,只是兩種不同的處事方法罷了。

分析屈原和漁夫的形象?

8樓:大大的

《楚辭·漁父》中

bai塑造了兩個形象du,乙個是「舉zhi世皆濁我獨dao清,舉世皆醉我版獨醒」的屈原權,另乙個是「不凝滯於物,與世推移」的漁父。

從漁父勸屈原的話「舉世皆濁何不汨其泥揚其波」,可以看出漁父推崇一種圓滑處世的態度,但是從他離去時所唱的《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可知,這種圓滑體現的是一種君子處世的人生態度,遇治則仕,遇亂則隱.但是這種態度未免過於圓滑,有隨波逐流之嫌。

至於屈原,其志氣高潔,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甘願以死明志的態度,雖然可貴可敬值得稱頌,可是未免過於剛強,過剛則易折。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處世應如銅錢,保持外圓內方處世態度,表面圓滑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與人交往也更要懂得變通,但是內在一定不可以隨波逐流,而要有著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才是處世的智慧型。

《漁夫》和《卜居》的異同,《楚辭 漁父》與《卜居》的表現手法區別是什麼?

漁父是個高人,屈原在 漁父 最後寫到,漁父勸導不成,大笑而去,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我覺得這充分體現了道家順其自然的思想,而屈原把他記載下來,也是充分了解了這種思想,所以,屈原和漁父,平時一定有更多的交流,是道友的關係。屈原的詩歌,都說大氣磅礴,沒有特殊的際遇,是寫...

漁夫和魔鬼的故事,漁夫和魔鬼的故事簡短版

故事內容 一位漁夫在捕魚時,無意中從膽瓶裡救出了乙個魔鬼,魔鬼被救後要殺死漁夫,並告知自己的歷史。原來魔鬼是個是個無惡不作的凶神,曾經跟所羅門作對,被捉去裝在這個膽瓶裡,用錫封嚴了,又蓋上印,投到海浬。魔鬼在海浬呆了三個世紀都無人解救,於是心生怨氣。漁夫聽了魔鬼的自述,認清了他的本質,決心要憑人的智...

楚辭漁夫一文的修辭有何特徵這種修辭具有

楚辭漁夫一文的修辭採用的是對比的修辭手法,楚辭 漁父 中的人物有兩個 屈原和漁父。全文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 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對比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 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