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孟子在齊國擔任卿,奉命到滕國去弔喪,齊王派蓋地的大夫王驩作為副使與孟子同行。王驩(同孟子)朝夕相見,但在從齊國到滕國的來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談起出使的事情。公孫丑說:
齊國卿的職位不算小了;齊國與滕國之間,路不算近了,往返途中不曾同他談起出使的事情,為什麼呢?」孟子說:「那個人既然獨自包辦了,我還說什麼呢?
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去(安葬母親),返回齊國時,在嬴地停留。充虞請問道:「前些日子您不知道我缺乏能力,派我監理打造棺槨的事,當時事情匆迫,我不敢請教。
現在想冒昧地問一下:那棺槨似乎太華美了吧?」孟子說:
上古時候,棺槨沒有規定的厚度,中古時候,棺厚七寸,槨的厚度同棺相稱。從天子到平民百姓,(棺槨講究)不只是為了好看,而是這樣才稱盡了孝心。(由於等級的限制)不能用(好的棺槨),就不會稱心;沒有錢財用好的棺槨,也不會稱心。
既有資格又有錢財,古人就都用好棺槨,為什麼偏我不能這樣?而且為了避免泥土挨近死者的肌膚(而用厚棺槨),對於孝子之心豈不是一件感到慰藉的事嗎?我聽說過這樣的話:
君子是不會因為愛惜天下財物而從儉辦父母的喪事的。」
孟子 公孫丑翻譯(馬上要....急啊)
2樓:網友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聞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 者③。
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 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 其誰也?
吾何為不豫哉?」
註釋】豫:快樂,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這是引孔子的話,見《論 語-憲問》。尤,責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輔佐君王的人。
譯文】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不快樂的樣子。 可是以前我曾聽老師您講過:『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責怪別人。」』
孟子說:「那是乙個時候,現在又是乙個時候。從歷史上來看, 每五百年就會有一位聖賢君主興起,其中必定還有名望很高的輔 佐者。
從周武王以來,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從年數來看,已 經超過了五百年;從時勢來考察,也正應該是時候了。大概老天 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 了我還有誰呢?
我為什麼不快樂呢?」
<<孟子.公孫丑下>>文言翻譯
3樓:匿名使用者
得 到仁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了,連家裡人都。
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天下的人都歸順他。讓天下人都歸順他的人去攻打連家裡人都背。
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戰就算了,打了就一定勝利。」
請翻譯: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後。故孟子仕於齊,喪母而歸葬於魯也。
4樓:
有人說,孟子是孟國公家族中孟孫的後人,因此(儘管)孟子在齊國為官,但他的母親死後還是被安葬回了魯國。
5樓:丫頭就是根草
有的人說,孟子是魯公孟孫的後人。因此孟子雖然在齊國做官,但是母親死後,將母親葬在了魯國。
孟子為何稱公孫丑為子,孟子 公孫丑上的原文
揠苗助長 發 音 y mi o zh zh ng 釋 義 揠 拔起。把苗拔起,幫助其生長,後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寓意 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 欲速則不達。內容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
高手幫忙翻譯下!要自己翻譯的哦
哪位翻譯高手能幫我翻譯下這些啊?給您乙份非翻譯器的翻譯 1.無可抗力。任何一方均不得違反在此所列的義務,除非被阻止或延誤執行義務的原因是天災 戰爭與內亂 意外事故 罷工 工廠封閉 爭端行為或 限制進出口,或其他無法控制的原因。如果任何一方的違約是涉及節裡所闡述的事件,該方應即時通知受影響方 以下簡稱...
幫忙翻譯下孟子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篇文章
孟子三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翻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的意思是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指時時警惕,才能杜絕禍患。也指仁人志士為國家 百姓的憂患而奔波勞碌,為國家 百姓的安樂而奉獻生命。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