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歸納一下文言文中的所有句式,例如狀語前置哪些的??

2025-07-06 14:25:05 字數 1687 閱讀 8790

1樓:網友

一。判斷句。

二。被動句。

三。賓州磨語前置句。

四。定語後置句。

五。寬並狀語後置。

六慎跡跡。省略句。

荊軻刺秦王中「為之奈何」是什麼句式?是狀語後置句嗎?

2樓:阿沾

是主謂倒裝句式。不是狀語後置句。

為之奈何(應為「奈何為之」)。

出處:《戰國策·燕策三》中的《荊軻刺秦王》。作者並非一人,創作時代戰國時期。

原文節選: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

譯文:太子聽說了這件事,趕著馬車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屍體上大哭,非常悲傷。事已至此,沒有辦法挽回了,於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級,用匣子裝好它。

於是太子預先尋求世上鋒利的匕首,得到趙國徐夫人(人名)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買到,叫工匠在淬火時把毒藥浸到匕首上。用人來做實驗,血沾溼衣褸,沒有不立即死亡的。於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文章通過一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行動、表情、神態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荊軻的形象。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戰國末年,秦國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以六國國君為首的舊貴族,即奴隸主階級,雖然已經臨於末日,但他們還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軍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殺活動,來做最後的掙扎,而荊軻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西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

好友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拍節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了他。

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荊軻就這樣死了。

3樓:半脂痕

1.是狀語後置句。

2.出處:語出《史記—項羽世家—鴻門宴》: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3.解釋:為」是「把」的意思。「之」是代詞,代這件事。「奈何」是「怎麼」的意思。整句話翻譯是:把它怎麼樣呢?

「奈何」是副詞,在句子中修飾謂語「為」,表示某種方式,做狀語。正確語序為:奈何為之?意譯過來就是:這件事怎麼辦呢?

4.知識補充。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副詞、形容詞、動詞片語、介賓片語等用在謂語後面(如果謂語後面有賓語,則用在賓語後面)。意義上對謂語起修飾限制作用,就是狀語後置

例如:《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4樓:網友

如果意譯就是「這可怎麼辦呢?」直譯的話「為」就是「做」的意思,「之」代詞,指這件事,結合起來就是「怎麼做這件事呢?」可以稱之為狀語後置句。

可以講一講文言文句式嗎?

5樓:free潘子

我教你乙個口決:一見「乎「與「於「,非被(被動句)即為狀。「者「尾為定後,動(動詞)前「何「是賓。

否定(如不,未)想賓前,「者也「表判斷。「見「,「為「構被動,感嘆逗號是謂前。(如:

甚矣(感嘆句),汝之不慧)

誰能幫我解釋一下文言文拔苗助長的意思

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後,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裡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裡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儘快長高呢?天氣很好,豔陽高照,他到地裡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後,他很得意地對家裡人說 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到地裡一看,禾苗全枯死了。拔苗助長 ...

請幫我翻譯一下文言文

吳公子光 即吳王闔閭 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西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專諸,堂邑人。傳說今無錫鴻聲鄉鴻山西走馬港人,屠戶出身。長得目...

翻譯幾個文言文句子,求幫忙翻譯一下文言文的幾個句子

1君子與君子,是以理想目標相同結成朋黨 2然而臣又認為小人沒有朋黨,只有君子才有 3唐朝晚年,又逐漸興起朋黨的說法 4前代治亂興亡的過程,為君主的可以做為借鑑了 5他們會這麼說的原因,是由於乙個人如果不廉潔,到了違背禮節損害道義的地步,那原因都是出自於沒有羞恥心啊。6從此以後朔方防禦侵掠的戰事就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