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等風來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三位偉大的改革家,商鞅變法使秦國自強,王安石被譽為「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張居正開闢了「萬曆中興」,是大明最偉大的改革家。
不過,除了商鞅變法順利延續下來外,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最後都被廢除,但相比較而言,王安石在推行變法時,困難重重,而張居正卻能基本上暢行無阻,這是為何呢?要知道二人在推行變法之時,都是「宰相」的身份,都是有皇權的支援的。
變法重在吏治。
歷代改革,基本上都是從吏治改革,因為官吏是制度的執行者,沒有好的官吏去執行,再好的制度也會是枉然。
張居正像歷代的變革者一樣,也看清了這一點,因而他推出了「考成法」,考成法的推行,使得一大批優秀的官吏得到重用,比如名將戚繼光、李成梁,同時也淘汰了一大批尸位素餐,混資歷的庸吏,這也為張居正日後能順利推行、執行改革而鋪平了道路。
而反觀王安石卻是刻意避開了這一弊政,而是將變法的重心放在了經濟上,這並不是因為北宋的吏治良好,不需要變革,恰恰相反,北宋中期的吏治非常之腐敗,冗官的現象非常之嚴重,連守舊派的司馬光都看清了這一點,但王安石卻視而不見,這也使得在其推行變法之路,變得異常艱難。
改革需要強有力的後盾。
一場變革,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皇權做後盾,它的失敗是遲早的,清末的戊戌變法就是最好的證明,毋庸置疑,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得到了來自於最高統治者的支援,只不過二者的堅定程度不同,雖同為神宗,但此時的宋神宗年富力壯,手握大權,對於王安石變法的支援也並不是那麼的堅定。
而此時的明神宗只是一少年,大明王朝的統治權實際掌握在首輔張居正和皇太后李氏手上,當時外朝張居正主導,內廷李太后、馮寶主導,三人組成共同體,主導大明的統治。
因而說,張居正的後盾實際是比王安石更強有力的,在推行變法之時,執行力也更為有效,阻力也更小。
2樓:一枝茄
有兩個原因。張居正改革重在吏治,為日後打下了基礎,得到了明神宗的有力支援;王安石變法重在經濟,北宋中期的吏治非常腐敗,給其變法增加了阻力,宋神宗對其變法的態度不堅定。
3樓:小九七
王安石變法阻礙了大量統治階級利益,皇帝也保不了他,而張居正可以說是當時大明王朝的真正統治者,萬曆皇帝都不敢違逆他的意思。
4樓:柏晗愛分享
因為張居正作為萬曆的老師,得到了來自皇帝和太后的支援,而且他手中掌握著很大的權力。
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對現在有什麼影響
5樓:得書文化
商鞅的變法確立了國家以農業和軍事為社稷基本,在政治上將權利收歸與君,比較徹底廢除了貴族的封建統治權。經濟上以農為本,以耕戰為本。國家的動員能力非常強大。
秦時一畝地一年收成不過一石左右,人口不過一兩千萬卻能組織起一百萬的大規模戰爭。這是不可想象的。漢時基本繼承了秦的制度。
卻廢除了很多苛政。這也是漢武帝在對蠻族發動大規模戰爭時國家有源源不斷的兵員與補給的根本原因。(有一套高效的制度).
王安石的改革希望以國家巨集觀調控的方式變革國家。以青苗法,在農民歉收時給以國家貸款,以避免田地兼併。在軍事上有點像義務兵制,在農民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在國家需要的時候隨時投入戰鬥。
市易法有國家對市場**進行指導價調節保證物價穩定。在國家稅收方面主要目標時減少徭役改(廣泛意義上的)為以現金的方式上交國庫。馬克思評價其為中國11世紀的偉大改革家。
從此國家不在專以農為本趨於農商並舉。不加賦稅而天下自足。(在其他方面多有細節上的改革或是前人已有的政策在這就不多舉例)
張居正的改革以提高**效率為最高目標。不多設一機構,而令朝至而夕行。以考成法對各級官僚的施政與**的指令執行進行監督。
在年初備三冊(記錄要求**完成的政事和**的施政目標).執行**處一冊,內閣一冊,監督機構出一冊。對**考核時,對三冊上的事情做一件消一件。
完不成任務的降級絕不姑息。(想想現在的**辦事效率汗顏啊)重用潘季訓治理黃河。經濟上改實物收賦為現金收賦。
是以一分便是一分,不多收也不少收。以一條鞭法規範稅收稅減輕民族負擔杜絕**貪墨。徹底革新了中國賦稅制度。
中國的歷史上又很多天才級的政治家以絕無僅有的智慧與手段為實現太平盛世的目標努力著。對我們有著很多的啟示。
張居正和王安石
6樓:網友
一、王安石比張居正要來得早。雖然這個理由有些牽強,不過談到中國著名的變法改革,肯定先想到商鞅,沒辦法,先入為主。
二、王安石遇到的阻力比張居正要大得多。王安石的變法過程中就遇到相當大的阻力,除了宋神宗,沒有什麼特別有勢力的人去支援他。由於用人不當和方法不適,一些正確的措施反而沒有起到它應用的作用,加上後來的失敗,使得人們更加同情他些。
反觀張居正,儘管有阻力,但是還是很好的執行下去了。由於有太后的支援(當時皇帝還年幼)加上內閣首輔的身份,變法過程比王安石來得輕鬆。
三、王安石是著名的文學家,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成就是不容忽視的,他的散文、詩詞都有著膾炙人口的作品。而張居正好像沒給大家留下什麼有名的作品。
四、張居正晚年貌似比較驕奢、專權。
所以張居正名氣不如王安石大,但是名氣不代表什麼,兩人都是有功績的。
7樓:
因為張居正變法實際上是朝廷內部群裡鬥爭的結果,張居正是在權力鬥爭途中順便治理了一下國家,且個人生活也較為奢華,改革對國家作用不大,然而王安石是兩袖清風一心為公且業績可循,所以會出現區別對待。
8樓:網友
我贊成樓下的 請樓主採納他吧 嘿嘿。
張居正變法的內容和歷史意義?
9樓:雨後落葉
1、清丈土地,擴大徵收面,使稅負相對均平。針對當時存在的佔地多者田增而稅減的情況,只有從清丈土地入手,才能做到賦役均平。肆逗僅據部分清丈的結果,就增加了土地億畝,使不少地主隱瞞的土毀雹喊地繳了稅。
1、簡化了賦稅徵收手續,客觀上起到了均平賦役,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作用。它不但限制官吏巧立名目,纖野加徵賦役,而且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其生產積極性。
2、它實行賦役折銀徵收的辦法,適應和促進了明朝中期後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交納銀兩,農民,手工業者必然把大量產品投入市場,促進商業繁榮。徭役折銀,農民可自由離開土地成為自由勞動力,為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創造條件。
3、它推動了中國封建賦役制度的進步,使兩稅法以來由人頭稅向土地稅轉化程序前進了一大步,為清初「攤丁入畝」的變革奠定了基礎。
王安石為何要選擇變法,如果不變會有什麼後果?
因為當時宋朝的統治制度接近腐朽,只有變法才會讓這個國家煥發出新的生機,這也是王安石堅持變法的原因,如果不變法,國家會慢慢發展倒退,最終滅亡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法實現當時統治者的抱負。我個人覺得王安石選擇變法是受當時的情勢所逼,如果不實施變法的話,國家就不會變強大,就容易被侵略,想要變得更強,就需要改革...
趙匡胤不許南方人當宰相,為何他要搞地域對立呢?
趙匡胤在 黃袍加身 建立大宋之前和之後,多次與南方的割據政權交戰。戰爭的過程並不順利,趙匡胤的很多得力屬下戰死沙場,他本人也好幾次險些死於非命。由此可見,趙匡胤懷恨在心很有可能是南人不得為相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客觀因素,其中一點就是那個時候南方遠不如北方發達,學術氛圍也是北方強於南方。這主要...
同為尋親,為何苻建濤能有圓滿的結局,劉學州卻得不到親生父母的愛?
年月號,前幾天剛找到親生父母的劉學州在社交 平臺上面釋出了一篇類似遺書的長文,選擇結束了自己年僅歲的年輕生命。同樣都是尋親,符建濤在憑藉著自己幼年的記憶跟公安機關的調查之下,找到了自己的生父母攔含滲,年月日跟自己的父母見面,得到了圓滿的結局,但是劉學州的尋親之路非常坎坷。前不久才找到親生父母的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