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智慧
1樓:科創
真正的慈悲與智慧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自然流露。
今早同姑娘一起去麥香園吃早餐,一碗酸辣粉,一棚激碗牛肉麵。
快吃完時,聽到鄰桌的一位中年男子喊住了,起身離開的中年婦女,說道:把餐具收了!
只聽中年婦女不滿地說:不是有服務員嗎?他們會收的!說完拉著中年男子揚長而去。
我抬頭一眼望去滿桌狼藉,湯汁、紙巾、一次性碗筷,堆滿了一桌,不堪入目。實在是影響食慾。
我們快速吃完,用紙巾擦掉湯汁,收好碗筷,一起放入餐盤,收拾妥當,我讓姑娘將餐盤放入**處。
姑娘說:最後一步,留給服務員。
我問道:為什麼?
姑娘說:如果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收拾好,那服務員沒活幹了,一定會失業。疫情已經有不少失業的人了,餐廳的服務員沒有技術含量,失業了很難找到工作。
我一般是收拾好,梁和賀留下最後一步給服務員,這樣讓服務員輕鬆一點,又不會失業,還保持了餐桌整潔。一舉三得!
雖然是件小事,但我感悟了慈悲與智慧。
真正的慈悲與智慧是無法看出來的,需要我們用心去感悟。
我聽過這樣一段話:「只有當我們受到很多愚蠢的折磨和深刻的教訓時,我們才會感悟生命中的慈悲和智慧。當我們在面臨生命的困境、橡派挫折、打擊時,才知道智慧和慈悲的重要。」
我最近才真正明瞭這段話的意義,因為沒有真正讀懂慈悲與智慧,才徒增了許多煩惱!
談談你是如何理解佛法講的「慈悲」?
2樓:潛川如斯
慈悲,是專用的佛教術語,是「慈」與「悲」二者的合稱,是佛教基本教義之一,是大乘佛教。
中,佛、菩薩追求的最高目標(智慧與慈悲)之一。
慈悲,和我們平時理解的「慈悲」不一樣,我們理解的「慈悲」,譬如說「某某某很慈悲慈」,其實說的是「具有同情心,或因為愛而憐憫」,佛教意義上的「慈悲」,是「拔苦與樂」,其中,「慈」是指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悲」是指掃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與悲傷。所以,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樣的慈悲,才是佛教的大慈悲!
如何理解佛教的慈悲觀
3樓:薄博逢飛星
慈悲觀也叫四無量觀,分別為慈悲喜捨。原本是小乘佛教中證果的羅漢修福報用的,後來成為大乘佛教用來貶低小乘佛教的理論依據。
小乘佛教中,認為四無量心可以對治煩惱,但不能斷除煩惱,對治的煩惱分別是貪,嗔,不害和嫉妒,但是並不能斬斷它們,因為斬斷煩惱的方法是靠智慧,本質上就是思維見地,而不能靠慈悲心,而慈悲心只能抑制煩惱。不過四無量心的功德非常大,大到什麼程度?比如乙個修行人在禪定中修行四無量心,如果他出定時,你對他有任何的舉動,果報會立刻現前,這些內容在小乘的俱舍論中有詳細記載。
大乘佛教的慈悲心主要是用來貶低小乘羅漢是自了漢的,認為菩薩從一開始就要發心度眾生,最後成佛也成就了比阿羅漢的無餘涅槃更究竟的無住涅槃。什麼是無住涅槃?就是般若和慈悲並具,而阿羅漢的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不具備慈悲,因此沒有佛的無住涅槃究竟。
菩薩從八地開始就沒有煩惱了,和阿羅漢一樣,但是菩薩需要開始斷塵沙惑,斷塵沙惑就是指修慈悲度眾生,一直修到佛位,塵沙惑也都斷盡,成就了般若和大悲,而阿羅漢只成就般若,沒成就慈悲,沒斷塵沙惑。
總體來講,我個人認為小乘的慈悲觀或者四無量心比較純正一些,而大乘的無量心明顯體現出一種宗派鬥爭,而且說阿羅漢沒有四無量心完全是一種顛倒是非。
大家對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看法,佛教大乘與小乘在佛法教義上有何區別
所謂大乘佛教,文學優美,直接在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行為 所謂小乘佛教,簡單直接,直指真相,先尋求自己解脫再去幫助別人 二者來說,大乘佛教是基於小乘佛教的,脫離不了阿含部的基礎,無我 空 是小乘行者的果證,也是大乘佛教行者必須體驗到的,如果沒有體驗到,那就受用不了,只存在嘴巴上的大。個人建議別執著執著於大...
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的差別?佛教小乘與大乘有什麼不同
小乘佛法主要秉持的就是一些戒律和自我的修持嗎?目標是自我解脫。既然如此,大乘佛法真的高尚些,而小乘佛法真的低劣些嗎?相對大乘而言,是的。如果佛法的種種解脫道真的有優劣之別,是否可以認為,大乘佛子高於小乘佛子,比小乘佛子更加高貴呢?如果以標準的大乘佛子的法相來講,是的。賢題主,你問 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大乖佛教該怎麼理解,大乘佛教的「乘」怎麼拼
大乘佛教講的是慈悲心 菩提心,要利眾,就是要自度還要度別人,利他就是利已,而且大乘佛教的最高果位是成佛解脫,漢傳 藏傳也稱金剛乘為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是度自己,小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 大乘就是度大家,小乘就是度自己 大乘能成佛,發慈悲心,發菩薩心,普度眾生!小乘只能修到羅漢 可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