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如何理解人生與痛苦,佛教講的人生八種痛苦是什麼?

2021-03-20 02:20:05 字數 5747 閱讀 8391

1樓:百度使用者

解為因果,人生為因之業力所報之身,痛苦為惡業力之所果報。無論是令之痛苦還是快樂,都無非是過往之業報,受盡歸空。

2樓:稻子

朋友好 是這樣的: 覺悟的人生是喜劇 迷糊的人生是悲劇 痛苦**於錯誤的觀念和行為 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講的人生八種痛苦是什麼?

3樓:oo慧禪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

4樓:匿名使用者

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愛別離苦、6怨憎會苦、7求不得苦、8五陰熾盛苦。

5樓:釋然

生老病死 愛別離 憎恨會 求不得 五陰盛

6樓:賈小貝

生老病死 愛別離 怨憎會 求不得 五陰熾盛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7樓:百度使用者

價值觀離不開人生觀,而正確人生觀的建立,需要佛法智慧型的指引。價值觀是**人活著的意義。人應該怎麼活著才有意義?

佛教認為:人身的價值,一是令自己覺悟,完成生命的覺醒和解脫;一是令他人覺悟,幫助眾生圓成無上菩提。 怎樣才能做到這兩點呢?

關鍵是修學佛法。佛法認為,每個生命都蘊涵著無限寶藏。但我們卻為無明所惑,每天在煩惱、妄想中虛度年華。

一旦開發這個寶藏,就能成就無量智慧型,無量慈悲。不僅自己開心自在,還有能力幫助普天下所有的人。所以說,正確的價值觀,是建立在修學佛法的基礎上。

8樓:百度使用者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珍貴霞滿的人身,要以感恩心對待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乙個緣份!

9樓:

人生就是乙個修煉的過程,,利用人身去磨鍊自己,使之成熟,早回極樂

10樓:木兮

人生為自己也罷為別人也罷,每天多做些好事,,讓自己和他人快樂。。。

有乙個本質問題是佛教認為人生是痛苦的,這就是一種對人生消極的態度,佛教徒怎麼認為?

11樓:普願講堂慧蓮

佛法認為人生是苦的,這並非一種消極的態度,而只是從更深入的直接看到本質。

佛法認為人生是苦的,人生的苦大致可以分為八種: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等八苦。生老病死大家很容易理解。

求不得不但包括對金錢物質方面,也包括名聲情感等等方面,我們一切希望得到但卻得不到所導致的痛苦。怨憎會則是指一切我們不想要,但卻難以遠離的方面,比如衰老,比如怨家等等。愛別離,則是一切我們已經擁有,但卻要失去的方面,包括錢財情感等等一切。

五蘊熾盛,是我們色受想行識所交集而產生的一種痛苦,比方有時會莫名其妙地煩躁苦惱等等。

這一切痛苦無人避免,正視這些,並非消極。只有正視這些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

我們所嚮往的一切,幸福、快樂、愛、富裕、名利、地位等等,如果得不到,我們是苦的,大家都能理解。如果得到了,也是苦,大家就很難理解。因為我們人的本性是貪戀這一切,一旦得到,我們就希望永遠擁有。

而世間的本質就是無常,無論什麼,有開始就有結束。有的一段時間就結束了,有的時間長一些才結束,有的到臨終才要捨棄這一切。不論是哪種情況,因為我們不了解無常的真相,貪著這一些,當無常到來時,我們的痛苦更比不曾擁有之時更盛,更深。

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失戀的人輕生,有破產的人自殺等等。即便不至於自殺輕生,當失去時,也難以心平所靜,必然是痛苦的。

所以佛法,並非是消極的,而是正視真相。因為能正視真相,當無常來臨時,我們能坦然面對。擁有不喜,失去不悲,身心自在輕鬆。

12樓:匿名使用者

不同意識見解的人,不同言語境地的人,不同思維境界的人,對於「苦」的定義和理解是不同的。常人說苦,不外是種種苦痛災難傷害不足不滿不得等等,但這些實際上是表現在外的苦,也就是大多數我們以為的「苦」並不是真正的內容,沒有深入到本質,所以談到苦的種種、苦的解脫,才誤會為一種逃避和放棄,因為我們自以為的苦的解脫恰恰如此方式。但從佛法的中道而言,苦只是一種受,苦難等表現的實質是種種經歷,其中讓我們難以承受的難以忘懷的難以解脫的,其實是我們在經歷世間種種行時我們自心的感受,是我們對待外境後內心的感覺思維念想,所以,苦的實質是「苦惱」,是心不得解脫無從開釋,並不是外境的表現。

因此,如以這個概念去理解佛法四諦,就明白了佛法是讓我們認識內心如何變化的,如何理解這些變化,而後如何控制自己內心的種種思維感受,最終得到「心」的清淨解脫,達到作任何事都不生煩惱平常如一。這樣的去作事去做人,能叫做消極嗎?當然,這是自己見解,未必得眾人同意吧!

13樓:鴻漸於野

認為人生是苦的,是小乘的四諦,也是大乘佛教初始為了特定人群所說的法,它是佛教的其中乙個教範,而不是全部,佛教終教、圓頓教也開解了人生樂的一面,此其一;

其二,認為人生是苦的,不能推導出佛較對人生的態度就是消極的,同樣,即使認為人生是樂的,也不能推導出人生態度一定是積極的,兩者不存在必然關係,世界上有貪圖享樂玩樂喪志的人,難道是積極的嗎?也有以苦為師,面對苦難不折不撓的人,難道是消極的嗎?

消極的人生態度在於人而不在於教。相反,佛教以人生為苦,便著力教導人們如何解脫痛苦,尋求安樂之道,這不僅不是消極,不是自棄,反而是直面人生之苦而積極改變它,而改變的理念和道路就是四諦。

和尚們拜佛,拜的是心裡之佛,即時已經面見諸佛,相當於普通人想念親人時看**看信物,睹物思人,其情其理是一樣的,或有人非要以肉身為信,庸俗之見而已,不知道佛法就是佛身,按佛法立身處事,就是佛在親手管教,好比孝子秉承父母的教誨,如同父母在前管教一般無二。

14樓:匿名使用者

看到樓主的提問及樓主對樓上諸位網友的追問,我簡單答覆如下,希望樓主包涵......

1. 正如樓主所言「佛教認為人生是痛苦的」,沒錯,佛教認為人生是苦,但是,佛陀也一併

提出了滅苦之道,何來消極?希望樓主慎思。

2. 跪拜石像也好,頂禮畫像也罷,即使是對符號、圖騰的膜拜,都是信徒崇敬之心的表示,

是信徒對其所信仰宗教的感情體現,這又何錯之有?佛教、道教、**教、天主教、伊斯

蘭教,都是一樣的,只是物件不同罷了,樓主又何必掛慮太多?

3. 覺悟即佛,迷即凡夫,佛與凡夫,是一,不是二,這點相信樓主了解,我不在此贅述,以

免貽笑大方。

4. 至於已經開悟的大德們,他們本著同體大悲的菩提心,並沒有「不管」或者不出來「接見」

我們這些後輩,相反的,很多大德、善知識,正孜孜矻矻的以各種方便在協助我們了解佛教

及佛陀之道,樓上的諸位師兄既是,希望樓主理解。

5. 還是善意的提醒樓主,「佛教認為人生是痛苦的,這就是一種對人生消極的態度」這句話,

本身就是一句考慮欠周的結論,並不是乙個提問。

15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貪著享樂得人,佛說人生是痛苦的,不應貪著!

但對於不貪著的人,佛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16樓:匿名使用者

下面是我的理解,希望可以給樓主一些參考,佛教認為每個人皆有佛性,悟即成佛,迷即眾生,眾生因為執著生活中的假有,因此眾生的人生是痛苦的,佛教有四聖諦分別為:苦、集、滅、道。

1、苦:人生是苦的,有生老病死、煩惱。。。

2、集:人生為什麼會苦呢?

3、滅:沒有苦人生回事什麼樣的。

4、道:怎樣達到。

因此,這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而是一種自我反省,自我修行,從而達到一種永恆的狀態。

17樓:一定要孝順父母

佛教是很積極的 推薦你看看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

佛學之博大精深,至於言語道斷,心行處絕,雖有聖哲無所措手。 其所包容,尤為深遠。

——康有為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梁啟超

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學而超哲學,是科學而超科學

——黃念祖(現代自然科學家任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北京郵電學院教授)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

—— 魯迅

佛經是世界上最美的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方東美(現代哲學家)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

——尼 採(德國哲學家)

愛因斯坦曾說:

「如果世界上有乙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

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他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於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

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 ——愛因斯坦 「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他在自傳中還談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是的話,他願成為一名佛教徒。

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了一些開悟,但不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

——沈家禎(現代著名科學家)

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

——湯恩比(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

王季同,2023年曾發現四元函式求微分法,2023年發明一電氣變流方法,他說:「哲學家對這個(佛家的真如,即宇宙萬有的本體,終極真理)不過是推測,佛教卻是親證。」

中國現代科學家尤智表說:「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精神痛苦時的麻醉劑,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處世接物的實用之學,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觀的,徹底的,具體的,積極的,入世的,實用的宗教。」

佛教對心研究得很精細,遠非現在的心理學所能企及。

18樓:無悔天帝

正是因為苦,才想方設法求解脫

如果你能回憶起前世,想必你會驚恐萬分:還記得生、老、病、死的苦,若不幸,是從三惡道出來的話則更悽慘

不止人生,只要你在六道輪迴,就一定有苦夠受

懷疑它不代表它不存在,有因必有果,你做了什麼事情哪怕微小的像毫毛也要受報

這不叫消極厭世,這是有智慧型,福報夠了的人才能思考空性、因果,求出輪迴,難道這世間還不夠苦嗎

在這世間,任意做個善事都勝過在淨土修行千萬年,當然做惡事哪怕再小後果也很嚴重的

深信因果(出離心)——了知空性(菩提心)——導歸極樂(清淨心)——即身成佛(覺行圓滿)

所以,再簡單不過的學佛次第:讀地藏經、金剛經,唸佛、入菩薩行(即六度萬行: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

最後還是要唸佛,所以淨土法門最最重要!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直見本性,名之為禪。

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

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

輪迴路險,世道堪憂;黃粱夢短,何必貪求。

佛法無邊,信入得救;往生淨土,光明自由。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唸佛,求生淨土。

彌陀授記,圓滿佛果,普度眾生,悉皆成佛!

花開見佛,親炙彌陀,授菩提記,圓滿佛果。

化身無量,重入娑婆,普度眾生,悉皆成佛!

如何理解人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係?並結合實際談

社會是由眾多人形成的,我們在自己的人生中,努力奮鬥,追逐自己的夢想 理想,就是在實現作為人的自我價值,看似與社會毫無關係,都是在成就自我。舉個列子,比如說你的職業是醫生,你的工作就是保證病人的健康,完成自己的工作,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你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價值,你保證的是病人的健康,讓他...

怎樣理解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係

首先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是辯證的關係 很簡單,就比如說有錢和沒錢。沒錢的人,他會喜歡一種尊重。有錢的人他不一定會喜歡一種尊重。如何理解人生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關係?5 人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是辨證統一的關係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實現人生自我價值...

怎樣理解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係

社會價值顧名來思義,指你對當自 下或將來的社會帶來了什麼有利的推進,這是廣義上的理解。自我價值,指自身在社會中存在的意義,它可以是正面的積極地也可能是負面的消極地。乙個人在創造了社會價值的同時一定會創造自我價值,但乙個人創造了自我價值卻不一定會帶來社會價值。他們之間是包含的關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