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周莊名勝的資料 50,周莊有哪些名人的故居

2023-05-18 21:00:06 字數 4140 閱讀 3096

1樓:網友

周莊位於蘇州昆山市,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於202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周莊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有獨特的人文景觀,是中國水鄉文化和吳地漢文化的瑰寶。

周莊有哪些特點?

2樓:網友

一,古色古香。

提起周莊有乙個很風趣的說法,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乙個周莊」,周莊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並獲得「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周莊沒有名山大川,沒有奇花異草,周莊出名是由於它完整地儲存了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明清古鎮的舊貌,所以著名考古學家羅哲文先生說「周莊是國寶」,當你走在周莊的石板路上,就猶如穿過時空隧道,回到幾百年前的那個時代。

二,水多。所謂水鄉,不外乎就是河多,水多,周莊鎮內有兩縱兩橫四條河流。周莊的美主要是那些依水而建的古樸典雅的不同格局的建築,「轎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真是把水鄉、河流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三,歷史悠久。

周莊名稱起於2023年,有人居歷史六千年。周莊歷史悠久,文人薈萃。周莊富足,可是地處偏遠。許多文人失意時或落魄時,往往隱居於此。

四,獨具特色的石拱橋。

除了那些構建古樸典雅的廳、堂和民居外,周莊最引人入勝的還有那些不同形狀的石拱橋了。走進周莊,一灣灣綠水,一座座古橋,一幢幢宅院,構成了古樸典雅的水鄉情韻。在"井"字型的水道上,完好無損地儲存著元、明、清不同年代建造的石梁橋和石拱橋共14座。

橋是構成周莊"小橋、流水、人家"的組成部分,一座座石拱橋, 飛架小河之上,連線起了小河彼岸的人家,橋在這裡與水共舞、與人共舞,和周莊結下了不解之緣。橋成了周莊人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橋成路,因橋成市,橋橋相望,橋橋相連,橋給水鄉周莊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五,生活恬靜。

與"小橋,流水,"朝夕相處的周莊人家,生活在古鎮為他們造就的恬靜、和諧、溫馨、淡泊的環境之中,過著江南水鄉的悠哉悠哉,安怡閒適,超然物外的日子。在這裡水圍著人轉,人因水而活,水和人休戚相關,共生共榮。

3樓:抗厚辜思天

周莊——古色古香的景點。

周莊鎮舊名貞豐裡。據史書記載,北宋元佑年間(公元2023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莊」。但那時的貞豐裡只是集鎮的雛形,與村落相差無幾。

2023年,金二十相公跟隨宋高宗南渡。遷居於此,人煙才逐漸稠密。元朝中葉。

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潯遷徙至周莊東面的東宅村(元末又遷至銀子浜附近),因經商而逐步發跡,使貞豐裡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

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後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並遷肆於後港街。

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後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為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裡。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莊鎮。

另有資料,周莊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說,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於此,周莊的歷史就顯得更加悠久。在鎮郊太師澱中發掘到的良渚文化遺物,也證明了這一點。

周莊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清雍正三年(公元2023年),周莊鎮因元和縣一分為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

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2023年),江蘇巡撫陳文恭將原駐吳縣甪直鎮的巡檢司署移駐周莊,管轄澄湖、黃天蕩、獨墅湖、尹山湖和白蜆湖地區,幾乎有半個縣的範圍。

周莊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為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跡很有關係。沈萬三利用白蜆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將周莊變成了乙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莊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產品有絲綢、刺繡、竹器、腳爐、白酒等。

周莊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歷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儲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有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莊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

同時,周莊還儲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

周莊,悠遠的歷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盛讚周莊「不但是江蘇省的乙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乙個寶」。

直飲水。

4樓:閩秋英殳茶

周莊鎮為澤國,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雖歷經900多年的滄桑,仍完整地儲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宛如一顆鑲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周莊最為著名的景點有富安橋、雙橋、石橋、沈廳。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璧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石橋牢固而又質樸,建於明代,由一座石拱橋和一座石梁橋組成,橫跨於南北市河和銀子浜兩條小河上。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圓一方,錯落有致,宛如一把大鎖將兩條小河緊緊地鎖住。

沈廳為清式院宅,整體結構嚴整,區域性風格各異;此外還有澄虛道觀、全福講寺等宗教場所。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返樸歸真的遊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遊。

古鎮區內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築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建於元、明、清代的古橋梁,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稱周莊為「中國第一水鄉」。

5樓:快趣旅行

為什麼很多人都選擇這個時候去蘇州周莊玩?原來魅力表現在這。

周莊的資料

6樓:青檸姑娘

分類: 交通/旅遊。

解析: 中國第一水鄉--周莊,九百餘年的悠遠歷史,九百餘年的文化底蘊,構成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旖旎的水鄉風光,特有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築格局,淳樸的民間風情,令人神往,令人留連,無愧於"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無愧於江南水鄉古鎮的典範。

圍繞全鎮有澄湖,白峴湖,淀山湖,南湖和三十多條大小河流,鎮上有四條主河道,因此周莊自古有"水鄉澤國"之稱,總面積36平方公里,圓圓小鎮,宛如飄在水面上的一片荷葉。周莊古稱搖城,原系春秋時吳國太子搖的封地。周莊又名貞半裡,北宋當地人周迪功郎篤信佛教,舍其故宅和200畝良田給寺廟當廟產,百姓們感其恩德,遂更名為周莊。

周莊的橋,古意樸拙,形態各異,耐人尋味。貞豐橋畔詩韻悅耳;富安橋橋樓合壁;雙橋聯袂而築,各有特色。

周莊的水,源遠流長,波光粼粼的"井"字型河道,構成了水鄉神韻。條條水巷遊人如織,條條河道輕舟蕩漾。

周莊人家,因水而築,粉牆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畫棟的臨河水閣,比比皆是。尤以沈廳、張廳氣勢非凡,歷經百年,風姿依舊。

周莊有哪些名人的故居 5

7樓:鵬鵬的熊貓

1、張廳。

張廳原名怡順堂,建於明代,清初轉讓張姓,改為玉燕堂,俗稱張廳。張廳前後七進,房屋70餘間,占地1800多平方公尺,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廳旁箬涇河穿屋而過,正所謂「橋自前門進,船從家中過」。

作為殷富人家的宅第,張廳歷經五百多年滄桑,但氣派依舊。走過沿街的門廳,面前是乙個天井,綠意盎然。兩側是低矮的廂房樓,上下落不都設蠡殼窗戶。

在漫長的歲月中遭到損害的磚雕門樓,堅實的石柱,細膩精良的雕飾,仍不難看出張廳昔日的風采。大廳軒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見的木鼓墩(柱礎),這是明代建築的明顯標誌。廳堂內布置著明式紅木傢俱,張燈結綵,迎送賓客。

牆上懸掛著字畫,—副對聯尤其引入注目,上聯是「轎從門前進」,下聯是「船自家中過」。仔細琢磨,對聯十分貼切地寫出了張廳的建築特色。

2、沈廳。沈廳是周莊最大的民居建築,典型的「前廳後堂」的建築格局,七進五門樓,第五進中,安放著江南豪富沈萬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閃閃的聚寶盆。從四面八方來的人們,審視著這位600年前的吳中巨富,或是為了得到某些啟迪和借鑑,或是為了滿足祈福的願望。不管是什麼身份,走進沈廳的每乙個人,都會對沈萬三這個傳奇人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8樓:

葉楚傖故居。

沈萬三故居。

周莊景點有哪些

9樓:匿名使用者

最有名的有:張廳、沈廳、雙橋、富春橋、全福寺、古戲台。

其他的小景點有:澄虛道觀、陳逸飛故居、三毛故居、南湖秋月等等。

古鎮外面的景點有:畫家村、富貴園、歡樂世界(收費)、南湖、觀音博物館(收費)、愛渡風情小鎮、台北民俗街。

除此以外還有著名的大型水上民俗歌舞表演:四季周莊(收費)。

10樓:叉叉的圓圓

怪樓、沈氏故居、張氏故居、澄虛道觀。

與名勝古蹟有關的詩詞對聯,與名勝古蹟有關的對聯

按你要求,全是河北的 001傍山冬日渡 側水夏天凝 河北張家口雲泉寺 002 禮樂宗先跡 文章萃上都 宣化畿輔先哲祠 003 青松蟠戶外 白鶴舞庭前 承德 乾隆避暑山莊松鶴齋 004 他地特無地 遠天別有天 河北平山天桂山真武殿 005 雨過琴山潤 風來花木香 承德 乾隆題避暑山莊西暖閣 006 雲...

有關大學母校50周年校慶的美句子

您好 我是二本,今年大四,感慨太多了.給你一點點經驗。1 大學是培養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時候,這個時候環境的薰陶太重要了。形不成好的價值觀,對你一生的影響很大。2 差別。二本的氛圍有好有壞,和高中差不多,有每天在宿舍玩遊戲的,也有每天學習的,是乙個很中和的氛圍,自己如何選擇如何發展,都看個人的...

中國的名勝古蹟的,中國的名勝古蹟的資料

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 北京故宮 瀋陽故宮 1987.12 文化遺產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