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虎離山的典故是怎樣的,調虎離山的成語故事

2022-09-09 19:25:07 字數 3510 閱讀 6395

1樓:匿名使用者

【調虎離山】

拼音: diào hǔ lí shān

典故: 設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乘機行事。

出處: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調虎離山計,一戰成功。」

2樓:無極罪人

東漢末年,軍閥並起,各霸一方。孫堅之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承父志,勢力逐漸強大。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盧江郡。

盧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

佔據盧江的軍閥劉勛勢力強大,野心勃勃。孫策知道,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很小。他和眾將商議,定出了一條調虎離山的妙計。

針對軍閥劉勛,極其貪財的弱點,孫策派人給劉勛送去乙份厚禮,並在信中把劉勛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說劉勛功名遠播,今人仰慕,並表示要與劉勵交好。孫策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勛求救。

他說,上繚經常派兵侵擾我們,我們力弱,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兵降服上繚,我們感激不盡。劉勛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得意。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勛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後顧之憂,決定發兵上繚。

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勛**聽得進去?他已經被孫策的厚禮、甜言迷惑住了。

孫策時刻監視劉勛的行動,見劉勛親自率領幾萬兵馬去攻上繚,城內空虛,心中大喜,說:「老虎己被我調出山了,我們趕快去佔據它的老窩吧!」乾是立即率領人馬,水陸並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遇到頑強的抵杭,就十順利地控制了盧江。

劉勛猛攻上繚,一直不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調虎離山的成語故事

3樓:九月

東漢末年,軍閥並起,各霸一方。孫堅之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承父志,勢力逐漸強大。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盧江郡。

盧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

佔據盧江的軍閥劉勛勢力強大,野心勃勃。孫策知道,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很小。他和眾將商議,定出了一條調虎離山的妙計。

針對軍閥劉勛,極其貪財的弱點,孫策派人給劉勛送去乙份厚禮,並在信中把劉勛大肆吹捧一番。

信中說劉勛功名遠播,今人仰慕,並表示要與劉勵交好。孫策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勛求救。他說,上繚經常派兵侵擾我們,我們力弱,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兵降服上繚,我們感激不盡。

劉勛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得意。

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勛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後顧之憂,決定發兵上繚。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勛**聽得進去?他已經被孫策的厚禮、甜言迷惑住了。

孫策時刻監視劉勛的行動,見劉勛親自率領幾萬兵馬去攻上繚,城內空虛,心中大喜,說:「老虎己被我調出山了,我們趕快去佔據它的老窩吧!」乾是立即率領人馬,水陸並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遇到頑強的抵杭,就十順利地控制了盧江。

劉勛猛攻上繚,一直不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調虎離山的歷史典故

關於調虎離山之類的典故

4樓:哈尼要奮鬥

1、調虎離山:設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謀調動對方離開原來的有利地位;「三十六計」中的一計。目的在於削弱對方的抵抗力,減少自己的危險。

在軍事上指,如果敵方佔據來有利的地勢,並且兵力眾多,這時我方應把敵人引出堅固的據點,或者把敵人引入對我方有利的地區,才可以取勝。在政治鬥爭中,這一計用得最多,且亦漸神化。從其應用中可見,此計是乙個陰險的謀略。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53回:「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例子:這自然是~之計,鄧和武漢派都是不同意的。(郭沫若《海濤集·南昌之一夜》)

2、圍魏救趙,三十六計當中對齊,魏一場戰爭的解釋(參見桂陵之戰)。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3、圍城打援wéi chéng dǎ yuán

[釋義]  指一種戰術。進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圍據守城鎮之敵,誘使敵人從其他地方派兵援救,然後以事先部署好的主力部隊殲滅敵人的援軍。

[語出]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圍城打援』的辦法,不是常使用嗎?」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用於軍事方面

4、聲東擊西:指戰國時期的趙、魏兩個諸侯國;原指戰國時期齊國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5樓:匿名使用者

孫策智取廬江,上方谷司馬氏中計,紅四軍奇襲永新之戰,虞詡智敗羌人

調虎離山是出自哪個典故

6樓:可愛大周

可能源於《管子·形勢解》 。後在民間、文學作品中便逐漸出現了「調虎離山」的說法。如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第五十三回,孫大聖對如意真仙說:

「才然來,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

調虎離山的故事

調虎離山的歷史故事

7樓:

東漢末期,北邊羌人叛亂。朝廷派虞詡平定叛亂,虞詡的部隊在陳倉崤谷一帶受到羌人阻截。這時,羌人士氣正旺,又佔據有利地勢,虞詡不能強攻,又不能繞道,真是進退兩難。

虞詡決定騙羌人離開堅固的據點,他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就地紮營。對外散布行軍受阻,向朝延請派增援部隊。羌人見虞詡已停止前進,等待增援部隊,就放鬆了戒備,紛紛離開據點,到附近劫掠財物去了。

虞詡見敵人離開了據點,下令部隊急行軍,日夜兼程,每日超過百里,通過山谷。他命令在急行軍時,沿途增加灶的數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敵人誤以為朝廷援軍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經分散,不敢輕易出擊。虞詡順利地通過陳倉崤谷,轉入外線作戰,羌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轉入被動局面,不久羌人叛亂被平定。

東漢末年,軍閥並起,各霸一方。孫堅之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承父志,勢力逐漸強大。公 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盧江郡。

盧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

佔據盧江的軍閥劉勛勢力強大,野心勃勃。孫策知道,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很小。他和眾將商議,定出了一條調虎離山的妙計。

針對軍閥劉勛,極其貪財的弱點,孫策派人給劉勛送去乙份厚禮,並在信中把劉勛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說劉勛功名遠播,今人仰慕,並表示要與劉勛交好。孫策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勛求救。

他說,上繚經常派兵侵擾我們,我們力弱,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兵降服上繚,我們感激不盡。劉勛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得意。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勛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後顧之憂,決定發兵上繚。

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勛**聽得進去?他已經被孫策的厚禮、甜言迷惑住了。

關於諸葛亮調虎離山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8樓:保鳴晨

赤壁大戰後,孫、劉相爭荊州。周瑜領兵與曹軍大戰,取勝後以為自己已經攻下荊州,不料曹軍中諸葛亮調虎離山之計,荊州落入劉備手中,吳軍苦戰一無所獲。

調虎離山的故事,調虎離山的成語故事

有個將軍鎮守著乙個城池,固若金湯。他的敵人在攻城之前派出少股部隊,去攻擊離城池十幾裡遠的將軍的家鄉,將軍得信急了,帶齊人馬前去救援,敵人趁城內空虛,一舉攻下了城池。乙個人釣著肉把洞裡的老虎引出來 東漢末年,軍閥並起,各霸一方。孫堅之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承父志,勢力逐漸強大。公元199年,...

陳世美的典故?他是怎樣的人,陳世美的典故?他是怎樣的乙個人?

傳統戲曲 秦香蓮 鍘美案 人物。其忘恩負義 拋妻棄子的反面人物,最後被包拯所斬。據考證,陳世美的歷史原型為清代順治年間 陳世美,又名陳年谷,其為官清廉 剛正不阿,為當時清官。戲劇 鍘美案 人物 陳世美家境貧寒與妻子秦香蓮恩愛和諧,十年苦讀陳世美進京趕考,中狀元後被仁宗招為駙馬。秦香蓮久無陳世美音訊,...

「茶墨俱香」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北宋文學家 詩人 書畫家蘇東坡 蘇軾 在一次鬥茶比賽中得 白茶第一 史學家司馬光問他 茶欲白,墨欲黑 茶欲重,墨欲輕,君何以愛此二物?東坡笑而答曰 奇茶妙墨俱香 茶墨俱香 遂被後人傳為美談。中國士大夫 文人畫家,以茶會友,以茶 以茶抒懷遣興,茶與墨 書畫 從而結下不解之緣。茶道是一種意境,一種精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