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幅春聯對仗,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是什麼其中什麼對什麼什麼對什麼體現了春聯的什麼特點

2022-05-08 17:40:02 字數 3549 閱讀 4761

1樓:呼嘯山谷的飛

那你首先就要知道什麼是對仗:

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

對仗多用於駢體文.

對仗:中古時詩歌格律的表現之一。對仗又稱對偶、隊仗、排偶。

它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對仗有如公府儀仗,兩兩相對。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對仗本身應該也是一種駢偶。

格律詩對仗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等。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再次,要求詞語所屬的詞類(詞性)相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詞語的"詞彙意義"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詞,它們所屬的詞義範圍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宮室、服飾、器物、動物、植物、人體、行為、動作等同一意義範圍內的詞方可為對。對仗的運用有寬有嚴,因而出現各種不同型別,有工對、鄰對、寬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等。在內容上則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名目。

詞語對仗的要求是:詞義必須同屬一類,如以山川對山川,以草木對草木等;詞性必須基本相同,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平仄必須相對,即以平對仄或以仄對平;結構必須對稱,即以單純詞對單純詞,以合成詞對合成詞;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對。

句式的對仗,主要是句子的結構相同,如以主謂短語對主謂短語,以動賓短語對動賓短語等。

對仗可使詩詞在形式上和意義上顯得整齊勻稱,給人以美感,是漢語所特有的藝術手段。

對偶又是甚麼呢?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仍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抗」、「援」、「保」、「衛」都是動詞相對,「美」、「朝」、「家」、「國」都是名詞相對。

實際上,名詞對可以細分為若干類,同類名詞相對被認為是工整的對偶,簡稱「工對」。這裡「美」與「朝」都是專名,而且都是簡稱,所以是工對;「家」與「國」都是人的集體,所以也是工對。「保家衛國」對「抗美援朝」也算工對,因為句中自對工整了,兩句相對就不要求同樣工整了。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於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複音詞,其中詞素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既然是修辭手段,那麼,散文與詩都用得著它。

例如《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幹文言》) ,《詩經》說: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這些對仗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的。但是,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則,而不是像《詩經》那樣隨便的。

這個規則是:

(1)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

(2)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2]。

因此,像上面所舉《易經》和《詩經》 的例子還不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上面所舉***《長征》詩中的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才是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的。

對聯(對子)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準。例如***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所舉的一副對子: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裡上聯(出句)的字和下聯(對句)的字不相重複,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立的:

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3]。

就修辭方面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牆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4],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

「頭」對「嘴」,「腳」對「皮」,都是名詞對名詞。「重」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

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複。例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對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複。

[3]字外有圓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結構。寫作「根底」仍是平行結構。我們說是名詞帶方位詞,是因為這裡確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詞這一事實來構成對仗的。

這些東西都是慢慢積累下來的,沒有說一上來就對的,規矩都是慢慢成型的嘛!

2樓: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是什麼其中什麼對什麼什麼對什麼體現了春聯的什麼特點

3樓:匿名使用者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五代後蜀〕孟昶

其中「新年」對「嘉節」,「餘慶」對「長春」。體現了春聯對仗的特點。

歷史上第一副春聯什麼對什麼

4樓:

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來潮,要翰林學士辛寅遜為他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利話掛在自己寢宮門上。辛學士好不容易想了兩句,孟昶認為對仗不工,給否定了。別人再不敢動筆,孟昶只得自己寫了兩句: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這就是我國有史以來可查的第一副春聯,在這之前,也不一定沒有,只不過沒有記載下來。

5樓:0不想乙個人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據說這是第一副有史可查的。當時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比較神道的昏君,有次快過年了,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乙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寫的就是上面那句。以後就流傳下來了。

6樓: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7樓:這個菜鳥是誰

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是一一,其中,一一對一一,一一,對一一,一一,對一一一一對一一

歷史上第一幅春聯是什麼

8樓:山之立

人們之前以為第一幅春聯是孟昶要辛寅遜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但後來中國世界記錄學會收錄了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中盛唐開元十一年(723)劉丘子寫的一幅春聯:「三陽布始,四序初開」,認為這才是世界最早的純春聯,比辛寅遜的早241年。

我從重慶衛視品讀欄目看的。

9樓:匿名使用者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10樓:匿名使用者

dsahjhdfghdusej

春聯的由來,與第一副春聯的誕生.

11樓:匿名使用者

春聯的由來上面已經有人答了,關於第一副春聯的誕生

除夕時,五代蜀國君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在桃符板上寫字,但是孟昶看不上眼,自已書寫"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從而產生了中國第一副對聯.

根據歷史記載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是什麼時期

第一幅春聯出自後蜀皇帝孟昶之手。宋史 蜀世家 說 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是什麼時期的 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 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乙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

荷蘭歷史上領袖,荷蘭歷史上第乙個領袖

是荷蘭國父威廉一世威廉 奧蘭治。威廉一世 1533 1584年 荷蘭執政 1559 1584年在位 荷蘭奧蘭治王朝的開國執政 威廉一世雖然有時候被稱作 荷蘭王 英文譯為nedking,但終其一生只是荷蘭的執政,而他的子孫直到兩百多年後才成為尼德蘭國王。因此說他是國王比較牽強。1568年的搗毀聖像運動...

歷史上提出幼兒共育思想的人是誰,歷史上第乙個提出幼兒共育思想的人是誰

中國第乙個提出幼兒教育的是陳鶴琴先生。陳鶴琴,中國近現代教育家。1892年3月 5日出生。浙江省上虞縣百官鎮人。6歲喪父,8歲入私塾,15歲由姐夫資助入杭州蕙蘭中學。1911年2月 清宣統三年 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同年秋轉入北京清華學堂 1928 年改名清華大學 1914年 3年 8月畢業。同年考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