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這句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大家怎麼理解

2022-02-22 05:30:09 字數 5111 閱讀 8718

1樓:點菸望明月

道德經》老子第九章

大意就是東西累積多了會溢位來,不如不去做。再怎麼千錘百鍊,還是不能長久保持.

全文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我覺得有位朋友說的很簡單明瞭,就是,"凡事都不能做過頭了,有缺陷才是真正的完美."但是,我覺得,其中蘊涵一種,就是叫你凡事不需要做的太好,因為做的再好,總是會有用不著的時候.不必去強求.

2樓:

老子主張的思想是反向哲學。因為反者道之動。拿的多了意思就是要放下。

太尖銳了就要受挫。 後面還有金玉滿堂,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總之都是告訴人們天道的執行規律在人身上的體現就是無為。

《道德經》其實通篇都是辯證法。雖然老子主張無為,但是又說無為而無不為。因為無為所以就無所不為。這就是天道。天什麼都沒做,結果什麼都做成了。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無為、放下、無慾,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有為、擁有和滿足。

3樓:

功成身退,適可而止。

老子道德經的這句話『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大家怎麼理解

4樓:無名村莊的大尾巴貓

意思就是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寓意: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持」的意思是用手拿著;貪得無厭的人手裡面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想拿其他的東西,拿的多的時候,很容易把東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的「已」是止,是與其貪得無厭,不如適可而止。

5樓:金豆v視

《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這一章,老子通過自然之道引出一般人的為人之道。國學經典 世界哲學 讀書學習 傳統文化

6樓:綜合工作部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杯子滿了,就別再倒了。懷揣太鋒利的利器,總會割破衣服露出來,被人發現。滿屋子貴重的奢飾品,總會露出光來被眾人眼紅,誰能守住?

因為富貴了就驕橫了,也只會留下一大堆的惡名和惡果。功成名就之後馬上退隱,才是能長久存在的道理啊。

我覺得就是,要學會知足。

對於財富名利,不要總是追逐,夠了就行了。杯滿動則溢。器過利則傷己。

財富超過自己所能駕馭的程度則遭妒。富貴了就驕橫會讓比你更富貴的但不驕橫人覺得不舒服。功成名就了該退就退了,免得讓人覺得功高蓋主。

總之一句話,別超過那個度。也就是別超過那個上限。要有自知之明。

再看太極圖 陰中還有一點陽,陽中還有一點陰。獨陽 獨陰 都無法運轉。 僅僅給你一杯滿滿的水,你怎麼端到你的嘴邊而不溢位來?

很簡單,先嘴湊上去喝點,讓它端起來也不至於蕩出來再端起來。

做任何事都要為自己留一些餘地,不要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要見好就收,否則可能會招來災禍。

以上是自己的看法,有很多錯誤,還請見諒

7樓:歲味這

這出自老子第9章,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一味的追求財富,要知道及時收手,錘煉金屬,越是鋒利尖銳的越是難以儲存。道德經從七章開始,前6章講「道」的玄妙轉而講長久和持續性,如8章講水利萬物而不爭,9章講的就是乙個度,講的適可而止功成身退,進而保自身的長久。

8樓:匿名使用者

端著滿滿的東西,不如把它放下,捶打磨鍊鋒利的器具,但最後還是鈍化。這句話告訴人們,遵循自然之道,保守道的自然規律,不要背道而馳,使自己的身心受到傷害。個人從中點悟:

學會放手,放下包袱輕裝前行;學會和諧,保持中庸量力而為。

9樓:

持執盈滿,不如適可而止,顯露鋒芒,銳氣就難以保持長久。

意思是要學會功成身退,做任何事都要為自己留一些餘地,不要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要見好就收,否則可能會招來災禍。

老子道德經的這句話『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大家怎麼理解

10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杯子滿了,就別再倒了。

懷揣太鋒利的利器,總會割破衣服露出來,被人發現。滿屋子貴重的奢飾品,總會露出光來被眾人眼紅,誰能守住?因為富貴了就驕橫了,也只會留下一大堆的惡名和惡果。

功成名就之後馬上退隱,才是能長久存在的道理啊。我覺得就是,要學會知足。對於財富名利,不要總是追逐,夠了就行了。

杯滿動則溢。器過利則傷己。財富超過自己所能駕馭的程度則遭妒。

富貴了就驕橫會讓比你更富貴的但不驕橫人覺得不舒服。功成名就了該退就退了,免得讓人覺得功高蓋主。總之一句話,別超過那個度。

也就是別超過那個上限。要有自知之明。 再看太極圖 陰中還有一點陽,陽中還有一點陰。

獨陽 獨陰 都無法運轉。 僅僅給你一杯滿滿的水,你怎麼端到你的嘴邊而不溢位來?很簡單,先嘴湊上去喝點,讓它端起來也不至於蕩出來再端起來。

做任何事都要為自己留一些餘地,不要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要見好就收,否則可能會招來災禍。 以上是自己的看法,有很多錯誤,還請見諒

老子道德經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11樓:烽火連三

否卦。因為上一卦是泰卦,泰極否來,物極必反,符合這句話的意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12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道德經》裡的名言啊!翻譯過來就是:

當一旦得到的東西已經很豐富了,就不要貪得無厭,不如停下來,你所佔有的金錢地位多了,別人就會眼紅,終究是不能「長保」 的。人一旦發富發貴,往往會驕傲自大,這樣反給自己栽下禍根。

附:平時所說「樹大招風」就是這個道理。這其實是安全與名望的對立性。

越有名望,越不自由,因為他的安全係數差。老子強調的是知足,這有乙個對自身能力的理智認識問題,超越了能力範圍,才是「盈」,這時,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選擇。

13樓:問子答人

【【《道德經》原文譯文註釋評析及解讀】】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銳之③,不可長保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註釋]

①持而盈之:持,手執、手棒。此句意為持執盈滿,自滿自驕。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適可而止。

③揣而銳之:把鐵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擊的意思。

④長保:不能長久儲存。

⑤咎:過失、災禍。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後,不再身居其位,而應適時退下。"身退"並不是退隱山林,而是不居功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規律。

[引語]

這一章正面講一般人的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老子認為,不論做什麼事都不可過度,而應該適可即止,鋒芒畢露,富貴而驕,居功貪位,都是過度的表現,難免招致災禍。一般人遇到名利當頭的時候,沒有不心醉神往的,沒有不趨之若鶩的。

老子在這裡說出了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的禍害,希望人們把握好度,適可而止。本章的主旨在於寫「盈」。「盈」即是滿溢、過度的意思。

自滿自驕都是「盈」的表現。持「盈」的結果,將不免於傾覆的禍患。所以老子諄諄告誡人們不可「盈」,乙個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後,就應當身退不盈,才是長保之道。

[評析]

本章論述的重點是「盈」和「功成身退」。貪慕權位利祿的人,往往得寸進尺;恃才傲物的人,總是鋒芒畢露,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

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當困難的,但功成名就之後如何去對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勸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結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則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結果身敗名裂。

比如秦國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在秦國為官,已經做到丞相之職,可謂富貴功史於一身,權大勢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

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乙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典型的乙個事例啊!然而,對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沒有身敗名裂之時,是不大可能領會「功成身退」的真諦的。

作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與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否泰相參、禍福相位,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幾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卻也含有引發禍水的因素。

老子已經悟出辯證法的道理,正確指出了進退、榮辱、正反等互相轉化的關係,否則便會招致災禍。因而他奉勸人們急須趁早罷手,見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後,不要貪婪權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間,而要收斂意欲,含藏動力。

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有這樣的詩句:「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漁家傲》),這正體現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

【《功遂身退》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九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西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譯文:積累到了滿溢,不如及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你擁有的財富太多,別人就會嫉妒,終究不能「長保」。

人一旦地位顯赫富可敵國,往往會狂妄自大,禍根萌生。所以功成名就,就該思考全身而退,這是自然規律啊!

========================================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幾章

上善若水 出自老子的 道德經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其意思就是最高的德如同水一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處於人們所厭惡的低微之處,因此接近於道。上善之人,居住之地像水一樣不爭...

老子的著作除了道德經還有哪些呢?與老子相關的著作也說下

首選陳鼓應先生的 老子今譯 中華書局出版社,豎版繁體。可以說是目前來看比價看權威的作品,他對老子的研究可以說很到位的,也很適合初學者去學習。他的書中也列舉了很多古今有名的對老子的著作,一定要看看。古板的一些不適合咱們去讀,等到自己對道家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看也不遲。起碼我覺得我還沒這個能力 另外南懷瑾...

道德經真正的含義,道德經的真正含義

耿閣 回覆。在此錄我耿閣自己的三篇小文章面世敬世 道德經 中 道 的含義到底是什麼?樓主你好,我相信樓主知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就說明了 道 不可說出來,大道無形 要抱著 無 的態度去理解大道,道德經 受 易經 很大的影響,道相當於自然,看不見,摸不著,但無時無刻的在影響著我們。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