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內氣是空氣還是呼吸,什麼是太極拳的「內氣

2022-02-19 19:00:11 字數 3973 閱讀 8079

1樓:廣平前列腺專科

是一種意境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周敦頤的「太極」,一方面回覆到將太極說成是氣,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極」本於「無極」,「太極」的「有」產生於無極的「無」。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就是乙個從無極至太極,至陰陽、天地,至五行、四時,至萬物的發生形成過程。

程頤和程顥則將太極等同於無極,「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

太極,無極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認為無極、太極、道和理是無二致的。朱熹也將太極說成是理,稱「太極只是乙個理字」;「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乙個理而已」。

同時,朱熹又稱「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朱熹的「太極」、「理」和「道」,內涵雖然各有側重,但實際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朱熹的理學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後的儒家哲學中,太極就成為天地萬物的根柢和樞紐,是決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實體。

「太極」成了朱熹理學的基礎。

2樓:匿名使用者

太極有十年不出門之說,太極拳需要練上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能練配合呼吸,而且本人悟性要好,內氣是邊練邊悟慢慢增加的,所謂內氣其實就是一種功力,看不見、摸不著,用時便有。只有自己慢慢體會,「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正是這個道理。

3樓:匿名使用者

肯定是呼吸了,好好看看理論書籍

4樓:

都不是,應該是元氣或叫真氣吧。

什麼是太極拳的「內氣"

5樓:劉曉東

什麼是武功中的「氣」

「氣」的產生大約在3000多年前或更早,在《孟子》中就有「養我浩然之氣」 ,但當孟子的學生問他什麼是浩然之氣時,孟子答道∶「難言也!」也就是說我們的亞聖說不清,也就是說「氣」這個東西不好說清,只可意會,不可言喻!

數千年過去了,氣功雖有很大發展,但氣的本質是什麼,迄今並沒有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解釋。但是由於我們已經說了幾千年,說得多了,似乎也就約定成俗了。隨著《運動生理學》和《運動解剖學》的產生,使我們能夠從肌肉和神經活動的深度來考察「氣」 的本質。

氣有呼吸之「氣」,針灸**中之「氣」,武功之「氣」,等等,可見氣乃是某一類事物之抽象,對於不同的具體就具有不同的含義,呼吸之氣不是武功之氣,武功之氣也不是針灸**中之氣。有的書上寫道∶「吸氣1時氣1從鼻腔經頭部1經肺部1背部2,兩肋外張,即氣2貼背,入骨髓3中。呼氣1時,氣2由前胸平穩順下到丹田,丹田處有感覺後將此氣2搏住。

」我們可以看到此說恰恰將呼吸之氣等同了武功之氣,這樣就不免會對習者產生誤導。

在武學內功的修習中,有著名的內三合功夫∶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就給我們提供了認識它的線索,大腦發出指令,指令通過神經系統傳遞給了肌肉,肌肉就發生收縮,肌肉收縮的結果就產了力,肌肉收縮後就產生資訊並通過神經反饋給大腦,大腦通過分析就知道了肌肉已產生了力。在對運動生理的研究中有下圖,

我們將內三合與之比較之, 心即神經中樞,意由神經中樞發出,執行於中樞神經至肌肉(執行器)的神經中,力是由肌肉的拉伸和收縮體現的,所以「氣」只可能是執行在肌肉(執行器)至神經中樞的神經中的反饋肌肉工作的資訊流。在神經中樞內部,由於反饋資訊流的到達,神經中樞才能通過對它的分析知道肌肉的工作情況(力到),所以在神經中樞內是先有「氣」 而後才「知」有力的。今列表對比之∶

內三合 大腦工作情況

心到意到 大腦發出工作指令

意到氣到 大腦接收到肌肉的反饋資訊

氣到力到 大腦知道了肌肉的工作情況(力到)

通過上述分析對比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內三合的本質,自然也就得到了「氣」 的本質。因此我們可以有

氣的定義∶武功中的氣是執行於肌肉至神經中樞之間的神經內部的反饋肌肉工作的資訊流。並有

一、「氣」 的特點∶

1、「氣」只能在神經中執行;

2、「氣」的執行方向是起於肌肉,止於神經中樞;

3、「氣」是肌肉工作資訊的載體,

二、「氣」 的作用∶

「氣」感愈強,反映肌肉的收縮和拉伸程度愈大,肌力也愈大;「氣」 感來得愈快,則反映肌肉的反射時也愈短,肌肉的靈敏度愈高,反應也就愈加敏捷。這不正是習武者所苦苦追求的嗎?

三、推理∶

1、由於氣只在神經中執行,所以「氣」 不能外發,因此所謂的發放外氣並不存在,更不可能達之於宇宙深處。既然外氣並不存在,也就無所謂發氣治病了。

2、由於氣起於肌肉,所以不可能接收什麼天外之資訊了。明了這一層道理,我們就不會被任何偽氣功所惑。

3、由於髓不是執行器,它與神經末梢沒有資訊交換,所以不存在「可感覺到髓的脈動」,也不存在「氣可能進入骨髓」,所謂以「氣」 洗髓也就子虛也耳!所以所謂的洗髓功夫迸不存在。

四、氣與養生∶

「氣」 是肌肉工作的標誌,標誌著在肌肉內部肌細胞與血液進行著化學能向機械能的轉換,進行著新陳代謝,「氣」 通也就血通,「氣血」 通了,自然也就強身健體了,這就是「氣功」 為什麼能養生的原因。由圖可以看到,心、意、氣、力四個元素組成了乙個封閉的迥路,如果缺少乙個元素則就成為開路。例如沒有了「氣」 ,則肢體的工作情況就不能為大腦所「知」 ,所謂神經麻木就是這種情況。

「氣」 是人人都有的,但強、弱卻有不同,未經訓練或訓練較少者其強度差一些,在感知也即反應的速度方面也差些。

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指出,無任何負荷時的肌肉長度稱為平衡長度,產生最大收縮力的長度稱為靜息長度,靜息長度為平衡長度約125%,也就是說當肌肉被拉長至平衡長度的125%時,肌肉有最大的收縮力,由此可見氣功訓練可使肌肉的收縮力有很大的增大,但有乙個極限,並不是永無止境的。在傳統的武術理論中,認為「氣」 的作用是無邊的,顯然不符科學。

注∶1、乃呼吸之氣也 2、乃武功之氣也 3、氣進入骨髓的情況並不存在

6樓:永恆的養生智慧型

其實,太極拳內氣的氣,古人稱之為「炁」。

「氣」和「炁」是有本質的區別:

氣,大氣層,空氣,呼吸之氣;

炁,宇宙真氣,先天一氣,內氣也,當然也包括內氣,都應該稱之為「炁」。

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單位是「炁」,無論中醫中藥、文學詩歌、建築風水、服飾禮儀等等都是以「炁」為根據來構建其理論體系的。所以不知「炁」根本就不可能明白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所在。中醫師不知「炁」如何能夠讀懂中醫古籍?

學通中醫**技術?又如何望、聞、問、切?古文學研究者不知「炁」,如何讀懂《論語》、《莊子》?

還好意思大言不慚的在**大講特講,只能騙騙現代不知「炁」的現代人罷了;古藝術研究者不知「炁」,如何聽懂中華傳統**的內涵?如何看懂古代書畫中含有的「炁」韻?其它方面莫不如此,無論你服不服氣都是如此,事實是改變不了的。

曾經有一位名老中醫,在學了「服氣辟穀」以後,才恍然大悟,原來「炁」就在自己身上,可惜了自己幾十年的行醫生涯,每天和「炁」打交道,**不知多少病人,就是摸不到「炁」,自己的腎虛、耳聾就是治不好,原來就是「炁」不平衡的緣故,看來「炁」並不是如書上說的是什麼「哲學名詞」,是實實在在的物質。

又比如我們讀《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等等,你不知「炁」,讀得懂嗎?所以,要繼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首先要知「炁」,要學國學,練習太極,搞養生,只有在養生修煉的時候才能夠真正感覺、體會到「炁」,才能夠自如的調動「炁」,才能夠最終明白中華傳統文化的真諦所在。而要摸到「炁」並不需要練習多長時間的動功或靜功,十天足矣。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以上說法沒有道理,「炁」是摸不到的,那麼,我可以斷言,抱有這個思想的人要想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是永遠不會有成績的。沒有「炁」你拿什麼繼承中華傳統文化?

7樓:索菲亞黑洞

「氣」的產生大約在3000多年前或更早,在《孟子》中就有「養我浩然之氣」 ,但當孟子的學生問他什麼是浩然之氣時,孟子答道∶「難言也!」也就是說我們的亞聖說不清,也就是說「氣」這個東西不好說清,只可意會,不可言喻!

關於32式陳式太極拳的請教,32式太極拳是楊式還是陳式

這是真的,但是你沒有好師傅或者師傅不教你真功夫而是乙個花架子,那根本不能打 32 退步跨虎 33 轉身雙擺蓮 34 當頭炮 35 金剛倒碓 36 收式 詳情請 太極拳 吧中找 陳式太極除老架新架外基本上是沒有詳細闡述的文字 在下也是略懂,與各位互相學習。陳氏太極,分為大架,小架套路。大架舒展大氣,有...

都說太極拳是張三峰創始的

這位 小太極007 說的比較符合當時的說法!關於為什麼 不練習張三丰的原創,而是那麼多人學習陳氏和楊氏 並不是因為武當太極拳有什麼不好之處,相反來說,它的作用更大一些。因為現在的武當正宗太極拳沒有在民間得到廣泛的傳承,民間也沒有幾家教授正宗的武當太極拳,要想學習武當太極拳只有上武當山去學,加之學費昂...

太極拳為什麼是發展最好的中國武術?

首先要說,太極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由於競賽套路的普及,太極逐漸失去著其技擊,修身的本真。太極之妙,私以為1.在於它的運動層次很高。九層之台,始於壘土,欲達無為必有為。因此動極而靜,甚至靜極還能動。最後在空間變化上靈動自如又空無一物。2.其哲學意義上的超越。太極中儒道的思想,對於天人的感應,對於陰陽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