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2022-01-11 20:44:48 字數 4910 閱讀 5442

1樓:鑑客江湖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2樓:衣衣的暖閣

康熙急於建功立業,加上吳三桂他們太囂張,同時康熙也小看了吳三桂他們的實力,所以康熙不等吳三桂死,急於削藩。

3樓:複雜世界認真看

因為康熙認為藩王佔據時間越長越不好削藩。康熙希望建立大一統帝國,不允許異姓藩王存在,因此他急於削藩。

4樓:不一樣的社會喵

因為康熙是乙個有著雄才大略的皇帝,這樣的皇帝肯定有著自己的雄心抱負,等不是他們的做法。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呢?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5樓:古今謀略

康熙削藩引發了「三藩之亂」,最後康熙通過戰爭平定了「三藩之亂」,實現了削藩的目的。康熙做的這件事,在歷史上是引發了很大爭議的,很多歷史學者認為,康熙的做法有些操之過急。戰爭也許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正是由於康熙操之過急的做法,讓不該發生的戰爭爆發了,給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不光歷史學者們這麼說,其實當時康熙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包括孝莊太后在內的很多朝中元老重臣,都反對康熙這樣做。他們認為,「三藩」的力量太強,如果貿然行動,很可能打不贏「三藩」,招致失敗。那時候,很可能在北京屁股還沒坐穩,又不得不退到關外去了。

事實上,歷史上對於削藩這件事,一向是非常謹慎的。很多雄才大略的君王,其實都不敢隨便削藩。漢武帝只能採用頒布「推恩令」的方式,變相削藩。

其他與漢武帝一樣變相削藩的,還有宋太祖、光武帝等人。宋太祖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用金錢購買權力。光武帝則採用大面積分封侯爵的形式,稀釋諸侯們的權力。

而因為削藩造成失敗的事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乙個削藩失敗的典型例子。而南北朝時期,以及五代時期,之所以國家頻頻變換,皇帝頻頻變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削藩造成的。所以,古代有見識的君王,不到萬不得已,要不是完全考慮周全,他們一般都不會輕易削藩。

那麼,為什麼康熙皇帝卻要冒著很大的風險來削藩呢?他為什麼會如此迫不及待呢?是不是康熙一向就有急躁魯莽的性格呢?

說康熙有急躁魯莽的性格,顯然是不對的。事實上,康熙做事情,還是比較有智慧型的。他想要把鰲拜拿下來,也是採用摔跤的方式智取。

後來他選太子,三番五次,反覆斟酌,直到死,都沒有敲定。可見他做事情有多麼謹慎。

那麼,本來性格謹慎有智慧型的康熙,為何卻急於削藩呢?我認為,康熙一定要急於削藩,其實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也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實際上,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一直在加強**集權。

皇太極之前,一直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皇太極採用加強皇權的方式,試圖把權力從皇室成員那裡奪過來。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並不是很成功。後來又由於皇太極的猝死,多爾袞執政,清朝的政治形勢,又回到議政王大臣會議上去了。

這種情況,一直到多爾袞死後,作為皇帝的順治才得以掌權。

而且順治繼續採用皇太極的辦法,限制宗王們的權力,把一些非宗室成員的大臣提拔起來,讓他們掌權,替代宗室成員。但是這樣做,相當於只是一種權力的轉換,權力還是沒有回到皇帝的手裡。康熙上台以後,整個國家已經建立了中原王朝。

康熙深刻地意識到,要想在中原站穩腳跟,必須要採用中原王朝的方式,實行皇權集中制。

否則的話,在關外時那樣權力分散的局面,又將出現。而康熙實際上面臨權力分崩離析的局面。一方面,朝廷中有鰲拜這樣的大臣壟斷權力,讓康熙無從插手。

另一方面,地方上,尤其是南方,面臨著吳三桂等「三藩」擁兵自重的情況。如果康熙不能迅速從其中突圍出來,那麼他的處境將是很不妙的。

朝廷中的四大輔臣,康熙已經用智慧型把他們擺平的。他先是縱容鰲拜獨掌權力,讓鰲拜搞死蘇克薩哈,同時讓索尼不滿。而索尼因此在死前倒向了康熙,提出了還權的主張。

這樣,康熙就解決了四個輔臣中的兩個。剩下的兩個,遏必隆只是跟著鰲拜跑的,不足為懼。只要把鰲拜擺平,事情就解決的。

所以最後,康熙採用了摔跤的方式,來解決鰲拜的問題。

朝中權臣的問題解決了,就剩下地方上藩鎮的問題了。而且在康熙看來,地方上的藩鎮,是乙個大問題。為什麼說是大問題呢?

那是有現實例子的。比如南明政權,本來其實並不強大,但依然能夠存在半個世紀。而「三藩」的力量比南明強大多了,如果不及時解決,他們必然會做大。

而且,要解決「三藩」的問題,歷史上並沒有恰當的經驗。

畢竟他們身在外地,又擁兵自重。除了用戰爭的方式,沒有更好的方式。既然戰爭是唯一選擇,早遲要打一仗,顯然遲打不如早打。

早打的話,「三藩」的態勢還沒有形成。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所以康熙毅然發動了戰爭。(參考資料:

《清史稿》等)

6樓:bat誰主沉浮

如果等吳三桂老死。那麼吳三桂的勢力就會越來越大,到那時候,就更難削去吳三桂他的勢力。

7樓:不枉少年人

那是因為康熙帝年輕氣盛,急於做出一番成績來,可以說是乙個不成熟的想法。於是就急於削藩,導致了三藩之亂,逼得吳三桂造反。

8樓:次元小拾

因為吳三桂在雲南已經發展起來了,如果等他老死,那麼他的藩軍其實已經成型,到時候再攻打就更難了,所以康熙才沒聽孝莊的話,執意要攻打吳三桂。

9樓:鑑客江湖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10樓:

康熙為何急著削藩而不聽他皇祖母的緩兵之計?這個問題應該是看過電視劇集《康熙王朝》之後才發出的疑問。其實真實的情況是削藩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更是態度堅決的。

孝莊太后並不是說非要等到吳三桂老死之後再處理他們。而是電視劇集根據劇情需要進行的人物心理刻畫。大家試想吳三桂死了之後他的兒子就不反了嗎?

孫子就不反了嗎?吳三桂的集團會隨著吳三桂的死去就土崩瓦解嗎?答案可能的概率極低,沒有人會輕易地把自己手裡攥的東西送給別人。

那麼為什麼要削三藩?三藩裡邊都有誰?三藩裡的人都是從何而來的?為何會造反呢?

早期歸順清朝的是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定南王孔有德。他們是明朝駐守在皮島的大將毛文龍的手下參將。在天聰年間,投靠了滿清。

當時的領袖皇太極特別器重他們。但是他們不算在滿清八旗的軍制裡邊,是獨立於滿清八旗之外的最早一批的漢人隊伍之一。平時經營自己的莊園,自己耕種糧食,但是在打仗的時候,要統一聽從皇太極的調遣。

後期有了漢八旗軍制之後,耿仲明的兒子耿繼茂繼任為正黃旗漢軍;尚可喜的部隊變成漢軍的鑲藍旗;孔有德的部隊變成漢軍的鑲紅旗。他們的歸順大大加強了清軍的戰鬥力,因為明朝人善於水戰,並且會用裝滿火藥的大炮攻城,這極大地減緩了清軍的**。

在這之後,吳三桂的投降導致了清朝的入主中原,加快了清朝一統全國的步伐。吳三桂投降的原因在這裡不細說,正是因為他對清軍的功勞才封他為平西王的。順治二年和三年,吳三桂分別出兵為清朝平定陝西和四川的叛亂,這使他的地位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順治十五年的時候,清軍派兵出征雲貴川三省。目的是打敗明朝勢力朱由榔和永曆帝以及張獻忠的遺部李定國。結局是朱由榔等人逃亡緬甸,其餘人等不少都投降清軍了。

於是清朝就派遣平南王駐守廣東,靖南王駐守四川,平西王吳三桂前往雲南。

但是一旦軍隊掌握在那些藩王手中,就可能出現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況,尤其在邊境的省份會以各種名義製造摩擦和軍事行動來獲取朝廷的軍費和糧草。而且吳三桂的軍隊只增不減,全靠朝廷來養活他自己的人馬,並且時不時在省內製造亂象,最後的結果是清王朝加大了對他的賞賜,封他為親王。

吳三桂在雲南省內就是個土皇帝,他挑選的**可以說是不經過朝廷批准就能任命,後來那些**被稱為「西選官」。朝廷起初也想著分化他的勢力,在鰲拜的安排下將眼線安插在雲南省,將吳三桂的手下分到其餘各省。王輔臣調到固原,馬寧調到山東,李本深調往貴州,劉進忠前往潮州。

從效果上看來,的確分化了他在雲南的勢力,但是在長遠看來,吳三桂的手下遍布全國各省份,反而為之後吳三桂的造反打下了基礎。

靖南王耿仲明在順治時期就自殺了,因為包庇了手下人的逃跑,這是個重罪,所以就自我了斷了。後來他的兒子耿繼茂繼承了王位開始出兵福建省,收復了廈門等地並將鄭氏趕到台灣。但是私底下還是和鄭經有著密切的聯絡。

在這裡可以看出,吳三桂野心勃勃不受管制,而耿繼茂又心懷鬼胎,兩頭都有聯絡。清廷把這一切都看在了眼裡。源源不斷的軍費不斷消耗著康熙的耐心,而且此時的清朝內憂外患,外部還要面對準噶爾和台灣的虎視眈眈,內部更是尾大不掉的局面,因此要攘外必須先安內,這是康熙所考慮的因素,多等一刻就多一刻的危險,多等一刻只會把野獸喂得越來越大。

這裡面有乙個人沒有起兵造反,他就是平南王尚可喜。清朝人對他的評價極高,吳三桂在雲南造反,但是尚可喜堅守廣東拒不造反。尚可喜本想著告老還鄉,但是吳三桂事發突然,清廷只好極力挽留尚可喜堅守廣東。

尚可喜的大兒子尚之信性格暴戾,平時就不得不下的歡迎。尚可喜怕自己的大兒子不能堅守自己去追隨吳三桂造反,便立自己的二兒子尚之孝為繼任者。上表朝廷封他為平南大將軍,到潮州區穩定局面。

但是尚之信則能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力,而是派兵圍困住父親的府邸,目的是奪取兵權響應吳三桂的號召。尚可喜聞聽此事,羞愧難當想要自殺,但是未能能成功,之後抑鬱而死。皇帝聽聞後很是感動,於是賜他諡號為敬。

康熙拒絕向吳三桂示弱,派兵直奔湖南吳三桂的主力決戰。對耿精忠即安撫又派兵進攻,於2023年在福建投降。

於此同時其他各省份也逐漸被收復,吳三桂的勢力進一步衰弱。但是吳三桂在湖南部署了大量的兵力,一直很難打下來,前後用了五年才把吳三桂打回雲南。又過了三年吳三桂病死,他的孫子在被攻破城池的時候自殺身亡,其餘大多數將領都投降了。

11樓:鑑客江湖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12樓:惠華小知識

因為康熙皇帝面臨很多危險,再加上北方蒙古對康熙的騷擾。因此才會著急撤藩。

13樓:啦啦隊地方

因為康熙認為自己如果再不削藩,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失敗。所以說他幹下了令自己後悔的事。

14樓:小什老師

因為吳三桂的存在已經阻礙了清朝的發展,加上康熙急於建功立業,所以康熙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選擇削藩。

小孩為什麼總不聽話,小孩子總是不聽話的話怎麼辦

孩子總是不聽話怎麼辦?你可以試試換一種說話方式,不直接下要求,而是引導孩子去做你想讓他做的事情。大部分孩子都是這樣的 你該高興啊 說明你的孩子非常正常 如果孩子是 你說什麼就是什麼 你讓做什麼就做什麼那他就不是正常的孩子了 當然了作為大人就是希望孩子聽話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這是正常的 不管他的想法對...

為什麼說,八月十七吳等靈歸來?悶油瓶到底去了哪兒?到底發生了

十年前的八月十七那天,悶油瓶代替吳邪進入了青銅門,守護終極的秘密,用他一生換取吳邪十年天真無邪。吳 吳邪,靈 張起靈,張起靈就是悶油瓶 盜墓筆記就是坑,只挖不填,很多迷都不給 盜墓筆記的結局根本沒看懂!一直隱藏的秘密到底是什麼?沒時間了 到底指的是什麼?吳邪終於知道了三叔的秘密,原來海底墓中的那些字...

康熙的三兒子潛心學問,不關政事,為什麼還被雍正殺死

首先來看一下康熙三兒子的背景。康熙三兒子,名叫胤祉。早年,無論是書法 文學還是騎射方面,胤祉都是康熙眾多兒子裡面表現最為突出耀眼的乙個,可謂是 文武雙全 因此他也備受康熙喜愛。而在康熙在位的末期,朝廷裡出現了 九龍奪嫡 的故事,康熙的九個兒子全都被捲入了這次奪嫡風波之中,而胤祉也藉此機會想要乾掉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