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道路的艱辛

2021-06-16 09:58:32 字數 4767 閱讀 5330

1樓:嗜黑煞者

一、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國思想理論界圍繞著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和中國社會史問題了一場論爭。

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是在2023年大革命失敗後開始的。當時,中國革命轉入低潮。各種政治勢力都在重新思考、探索中國的出路問題。

中國要不要繼續革命?要繼續革命,進行什麼性質的革命?這些問題都歸結到對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認識。

2023年前後,斯大林曾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問題有過許多正確或基本正確的論斷,指出中國是“受國際帝國主義牽制的半殖民地”,軍閥、官僚的封建殘餘“是中國國內的壓迫的主要形式”。“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反封建殘餘的鬥爭和反帝國主義的鬥爭的結合”。托洛茨基、拉狄克等則斷言資本主義關係在中國已“無條件的佔優勢和佔直接的統治地位”,中國“已發展到資本主義國家了”。

因此,認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過去,再次爆發的革命必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

共產國際和蘇聯共產黨內關於中國問題的爭論,直接影響到中國。託陳取消派公開宣傳托洛茨基的錯誤觀點,反對中共六大的路線。2023年8月5日,陳獨秀在給中共**的信中說,經過2023年至2023年革命,“資產階級得了勝利,在政治上對各階級取得了優越地位”,而“封建殘餘在這一大轉變時期中,受了最後打擊”,已經“變成殘餘勢力之殘餘”。

中國社會已是資本主義佔優勢並將持續和平發展的社會。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完結,無產階級只有等到將來再去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以國民黨御用文人陶希聖等為代表的“新生命派”,出於反革命目的,也極力鼓吹與託派類似的觀點。

陶希聖在《中國社會到底是什麼社會?》一文中,認為中國社會“是一個宗法封建社會的構造,其龐大的身分階級不是封建領主,而是以政治力量執行土地所有權並保障其身分的信仰的士大夫階級”。顧孟餘認為中國社會是“封建思想所支配的初期資本主義”。

梅思平則斷定中國社會“完全是一商業資本主義社會”。他們歪曲中國社會的性質,進而否定中國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必要。

2023年春,李立三在《布林什維克》上發表《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一文,批駁了託派的觀點,論述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闡明中國共產黨的主張。4月,由中共**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通過創造社主辦的《新思潮》雜誌出刊“中國經濟研究專號”,發表潘東周的《中國經濟的性質》、王學文的《中國資本主義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其發展及其前途》等文章,批判託派和“新生命派”的觀點。他們以《新思潮》為主要陣地,被稱之為“新思潮派”,成為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中馬克思主義陣營的代表。

論戰的另一方則是以託派嚴靈峰、任曙為代表的反馬克思主義流派。7月,託派創辦《動力》雜誌。嚴靈峰在這個刊物上先後發表《中國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還是封建制度的經濟?

》、《再論中國經濟問題》等文。之後,他又出版《中國經濟問題研究》、《追擊與**》等書。2023年1月,任曙出版《中國經濟研究緒論》。

嚴、任之間雖有意見分歧,但都一致認為中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反對中國共產黨關於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主張。因為他們以《動力》為主要陣地,被稱之為“動力派”。與此同時,《讀書雜誌》等刊物也紛紛發表爭**章。

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全面。

這次論戰的中心問題是:近代中國社會究竟是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爭論的主要問題是:

一、關於帝國主義和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關係;二、關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三、關於封建勢力在中國農村經濟中的地位。託派認為,封建經濟是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自帝國主義入侵以來,中國的自然經濟已經崩潰,商品經濟已經“深入並支配了全國窮鄉僻壤”,資本主義關係已佔領導的地位。

他們否認帝國主義有阻礙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認為帝國主義在中國勢力的發展,要“絕對”的破壞封建勢力和關係,促使中國走向資本主義進化的過程。他們抹煞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相勾結的事實,認為帝國主義“也推動了和加緊了農業經濟踏進資本主義的領域”。中國土地的問題,主要的已不是封建關係,“而是資本主義的關係”。

為了回擊託派的猖狂反撲,共產黨人和進步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在《布林什維克》、《讀書雜誌》、《中國經濟》等刊物上連續發表文章,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劉夢雲(張聞天)的《中國經濟之性質問題的研究》、劉蘇華的《唯物辯證法與嚴靈峰》等。他們批駁了託派把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等同起來的謬誤,指出商品經濟本身並不能決定一個社會的經濟性質,“在有階級的社會中間,離開剝削關係與階級關係,就沒有法子瞭解這一社會的經濟性質”。“商品經濟的社會,決不就是資本主義的社會”。

他們闡述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三者的關係,指出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一方面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中國造成了些資本主義的關係。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關係勾結著,用一切力量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帝國主義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使中國變成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為了要使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變成它的附庸”。

他們分析了農村經濟的現狀,指出封建半封建關係仍佔據著農業經濟的優勢。“現在中國農村租佃制度下的剝削關係,是封建式的剝削關係”。要打破這種封建剝削關係,必須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根據上述分析,他們得出結論:中國社會的現階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經濟實在是帝國主義侵略下的一個半殖民地的封建的經濟”。

因此,“只有在根本上推翻帝國主義及肅清中國封建勢力以後,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發展”。

二、中國社會史問題的論戰

對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爭論,必然聯絡到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探求。因此,在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開展不久,又發生中國社會史問題的論戰。2023年5月,王禮錫主編的《讀書雜誌》開闢“中國社會史論戰”專欄。

從同年8月至2023年4月,相繼出版了4輯《中國社會史論戰》**,彙集了各種觀點的有代表性的論著。這樣,中國社會史論戰和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交叉進行,達到高潮。

這場論戰涉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集中反映在三個問題上:一、“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二、中國歷史上是否經過奴隸制社會;三、中國封建社會的性質及其特徵問題。這些問題,關係到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是否存在著共同的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形態學說是否適用於中國的問題。

“新生命派”的陶希聖、梅思平等和託派李季、杜畏之等,既否認中國歷史上有過奴隸制社會,又認為中國的封建社會為時短暫,而且早已瓦解,並且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之間插入一個“先資本主義社會”或“商業資本主義社會”,說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為“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者旗幟鮮明地批判了各種偽馬克思主義觀點,揭露了他們歪曲中國社會歷史的實質,就是假借馬克思所說的“亞細亞的”詞句來鼓吹歷史發展的多元論,取消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以否認中國歷史上奴隸社會的存在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學說;以所謂“先資本主義”、“商業資本主義”論來否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在論戰中,以郭沫若、呂振羽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和方法,科學分析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批駁了違反中國實際的種種錯誤觀點,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最早肯定中國歷史上有奴隸制社會存在的是郭沫若。他在2023年3月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根據甲骨卜辭、青銅銘文和各種古代文獻,把中國古代社會劃分為:

西周以前是原始共產社會,西周是奴隸社會,東周以後,特別是秦以後進入封建社會。2023年至2023年間,呂振羽出版了《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等著作。他利用文獻資料和考古材料,對中國原始社會的內部結構及其特徵進行了探索,理出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階段,認為夏以前是原始共產社會,殷代是奴隸社會,周代為初期封建社會,由秦到鴉片戰爭前為變種的(亦即**主義的)封建社會,鴉片戰爭以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肯定中國社會有過奴隸制存在的還有翦伯贊、鄧雲特(鄧拓)等。儘管他們對歷史上某些朝代的社會性質的看法有所不同,分析和論述中國社會史問題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但他們都一致論證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性和真確性,說明“中國社會發展的法則,也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樣,並沒有什麼本質的特殊”。在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和中國社會史問題論戰中,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科學分析,進一步論證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肯定中國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從理論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路線提供了科學依據。

2樓:一葦之所如

哈哈哈,nau的吧,悲劇啊

3樓:匿名使用者

去翻翻高中歷史書吧。。。悲劇啊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艱辛歷程

4樓:匿名使用者

要教科書上的知識點還是要歷史事實?

上大學兩年了 忘差不多了都 要標準答案還是看書吧 我先寫點能想起來的

政治:武裝取得政權

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

建立瑞金政權 聯合貧下中農

經濟:在農村革命根據地推行土地改革

建立工廠 力爭實現經濟上的自給自足 探索公有制經濟體制在根據地興修水利

軍事:靈活的戰術 避免陷入陣地戰

在反圍剿失利後 提出北上抗日

5樓:我不好

你要是知道歷史事實,你會氣得要死的

如何認識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艱辛歷程

6樓:匿名使用者

新一bai代**領導集體繼續向du前推進的科學發展觀zhi和“空dao談誤國、實幹興邦”。我

回們黨把馬克思答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代特徵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終於探索並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的歷史,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它不僅深刻地揭示了黨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基本歷程和本質,同時也反映了黨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道路的過程,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深化了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認識規律的認識。

90多年來,黨對社會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不懈探索和追求,是一以貫之的,探索的歷程是漫長而艱辛的,偉大成就是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和實踐必將永載史冊。

論述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作出實行改革開放重大決策的背景

是在文革結束後,在政治第一的思想指導下,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因此提出了改革開放,發展生產力的方針。主要有兩方面的背景 一方面,從我國自身的情況看,十年內亂,使黨 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範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

50 60年代臺灣流行歌,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臺灣時期流行音樂的特點

1 落大雨彼一日 落大雨彼一日 是由葉俊麟作曲 作詞,鄭日清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在 鄭日清典藏集 中。2 故鄉的月 故鄉的月 是由葉俊麟作曲 作詞,鄭日清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在 咱的歌14臺灣歌 中。3 晶晶 晶晶 是由文奎作詞,古月作曲,鄧麗君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在1969年發行...

20世紀2023年代中國的社會背景

紅旗飄飄大躍進,砸鍋賣鐵來煉鋼.社會主義好農莊,青年男女齊跳舞孩子生了一大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五年計畫 三大改造 啥的 60年代中國社會背景 當時是使用糧票置換食物和生活用品。糧票始於1955年,直至1993年才光榮 退休 其間一直扮演著調節社會供需的槓桿角色。它作為一種有價 發揮著極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