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幾」字形是如何形成的,黃河「幾」字形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2021-05-04 07:01:22 字數 4899 閱讀 9455

1樓:易書科技

黃河有乙個令人十分注目的特點,就是在流程中形成乙個大大的「幾」字形,在世界萬千條河流中,獨樹一幟。黃河為什麼是「幾」字形呢?這要從河流為什麼總是彎彎曲曲的來解釋。

如果你注意的話,就會發現,每一條大的河流都是由一條主流和若干條支流組成的。河流裡的水,主要來自天上的雨水,此外,還有地面水和地下水注入河流中。這樣,每一條河流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就不會是筆直的。

河水所經之處,左右兩邊的流速也不會完全相等,有的地方河岸坍了一些變寬了,有的地方則被樹木、石頭或其他雜物堵塞,流速都會發生變化。另外,河流兩岸的組成物質也是有差異的,有的堅固,有的不堅固。種種因素,都會導致河床彎曲。

河床一旦彎曲,就會愈演愈烈。這是因為水流方向直指凹岸,而且還有表層水從凸岸流向凹岸,底層水從凹岸流向凸岸的橫向運動,使凹岸更受衝擊,而凸岸的地方則流動慢,力量較弱。這樣,在凹岸一方,泥沙比較容易被沖走,河床較深,河岸也較陡;凸岸因為水流較緩,泥沙不但不會被沖走,反而在這裡堆積了起來,越堆越多,使凸岸越來越凸。

河道便越來越彎曲了。

黃河的彎曲也不外乎以上的原因。但黃河能成「幾」字形彎曲,則有它獨特的原因。大約在50萬年以前,黃河流經的地方並沒有大河,只是一些湖泊和小河,像星星一樣密密分布。

大約5萬年之前,陸地大變動,先是**高原的小河和湖泊串通起來,形成南北走向的一條大河,又向北伸展切開了分水嶺,和內蒙古至寧夏的一段東西走向的河流匯合,形成一條「z」形河流。不久,「z」形河流不斷壯大,並以更大的聲威向上游發展,打通了賀蘭山和桌子山之間的一些小河,把寧夏一帶的水系納入黃河。這樣,「幾」字形就基本形成了。

後來,又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形成了今天這條從巴顏喀拉山發源而到山東省墾利縣入海的大黃河。這個「幾」字形,卻一直保持著,沒有改變。

2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幹流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份,成「幾」字形,向東注入渤海,沿途匯集了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川,流域面積達七十五萬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經廣大的黃土高原地區,許多支流夾帶大量泥沙匯入,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黃色,因而得名。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佔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終年積雪。黃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無數小湖的沼澤。出星宿海后進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瑪多,繞過積石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長一千九百多公里。

上游段自貴德至綏遠省河口鎮,長一千五百多公里。黃河在甘肅境內,穿過不少大峽谷,匯集許多支流。中游段從河口鎮到河南盂津,長一千一百多公里。

河水折向南流,縱貫黃土高原,夾帶著大量泥沙,洶湧而下,到了壺口,地勢陡落,形成壺口瀑布,接著穿過龍門峽流到潼關,河道變寬,因匯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關為華山所阻,折向東流,過三門峽到盂洛,便進入平原地區。下游段自孟津到山東利津縣注入渤海,長八百七十多公里,由於泥沙淤積,水流緩慢,兩岸築有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黃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則筆直。從蘭州到潼關,河水繞流乙個長方形的三邊,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約長二千公里。古時下游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南奪淮流入黃海,兩者相距達五百公里。

在歷史上,黃河流城經常氾濫成災。據記載,二千多年來,黃河下游潰堤達一千五百多次,較大規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災範圍北至天津,南達江蘇、安徽,廣達二十五萬平方公里。河水夾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量,平均每年超過十六億公噸。

由於下游段地勢低平,河道坡降平緩,流速減低,大量泥沙於是沉積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億公噸,其餘泥沙則流到河口,沖積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陸達二十多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占中國總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則約佔全國四成。

黃河流域界於北緯32°至42°,東經96°至119°之間,南北相差10個緯度,東西跨越23個經度,集水面積75.2萬多平方公里,黃河全長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公尺。流域內石山區佔29%,黃土和丘陵區佔46%,風沙區佔11%,平原區佔14%。

各地自然景觀差異很大,尤其有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十分嚴重。

黃河流域屬大陸性氣候。蘭州以上大部分為半濕潤區,蘭州以下,西北部為乾旱區,南部和東南部為濕潤區,其餘為半乾旱半濕潤區。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氣溫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壓衰退,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開始北上西伸,氣溫回公升,降水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區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盛行偏南風,水汽豐沛,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時段;秋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衰退,蒙古高壓向南擴充套件,降水開始減少,但常發生連陰雨天氣。

氣溫的地區分布特點是由南向北、由東向西逐漸降低。多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區大於14℃,最低的地區小於-4℃。年極端最高氣溫為洛陽盆地44.

2℃,年極端最低氣溫為河源地區-53.0℃。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區為秦嶺,區域性達900公釐以上。

年降水最多的站為泰山頂達1108.3公釐;年降水量少的地區為內蒙古杭錦後旗、臨河一帶,在150公釐以下,年降水最少的站為內蒙古杭錦後旗的陝壩,只有138.4公釐。

上游降雨強度較小,歷時較長,暴雨極少,日降水量很少超過50公釐;中下游降雨強度較大,歷時較短,暴雨較多。陝西、內蒙古交界處的烏審旗,2023年8月1日發生過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木多才當,10小時降雨1400公釐(調查值),超過世界最高記錄;三門峽至花園口間,2023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次大暴雨,暴雨中心宜陽縣石鎮24小時降雨734.3公釐,也是黃河流域罕見的大暴雨。

由於氣候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景觀的影響,黃河的水文情況非常複雜,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徑流的時空變化大。豐水年與枯水年的比值,幹流為2.5~3.

5倍,支流為2.5~40.8倍。

各地區的年徑流變差係數為0.11~0.53。

多水區和少水區徑流深相差140多倍。年徑流係數最大為0.7,最小只有0.

01。第二,汛期長、洪水次數多。一年中有伏、秋、凌、桃四個汛期,總歷時長達10個月。伏、秋汛合稱為大汛,由降雨形成。

其洪水**有蘭州以上、晉陝區間、龍門至三門峽區間、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和大汶河流域。上游洪水漲落比較緩慢,歷時較長,蘭州水文站一次洪水歷時平均40天,最長可達66天,最短22天;中游洪水漲落較快,尤其晉陝區間的洪水陡漲陡落,歷時較短,幹流龍門站洪水歷時平均46小時,最長80小時,最短20小時,連續洪水一般為3~6天,漲水平均8小時,最長30小時,最短2小時;支流洪水更是來猛去速;下游幹流洪水主要來自中游,其特點與**有關,但又受高含沙量變動河床和灘區建築物的影響,往往使洪水演進規律發生異常變化。凌汛主要發生在寧夏、內蒙古和黃河下游兩個河段,均由冰塞、冰壩壅水形成。

黃河下游的冰情變化極不穩定,約有十分之一的年份不封河,有的年份則三封三開。60年代以來由於三門峽、劉家峽水庫防凌運用,冰情有較大變化,凌災有所減輕,但鹽鍋峽水庫至劉家峽河段於1961~2023年度,青銅峽水庫上游於1967~2023年度,天橋水庫上游河曲河段於1981~2023年度都曾發生過嚴重冰塞,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桃汛是寧夏、內蒙古河段開河時融冰水和河槽蓄水下洩形成的冰凌洪水,流至下游正值桃花開放季節,洪峰不高,漲落較緩。

2023年後為了下游灌溉,三門峽水庫調蓄桃汛水量,下游不再有桃汛洪峰。

第三,含沙量高並且水沙異源。黃河上游蘭州以上和中游三門峽以下水多沙少;黃河中游三門峽以上水少沙多,由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攜帶大量泥沙進入黃河,支流窟野河溫家川水文站最大含沙量達1700公斤每立方公尺。幹流陝縣水文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形成了居世界首位的多沙河流,由於河流含沙量高帶來了特殊的產流、匯流、產沙和輸沙規律,並造成河槽衝淤遊蕩,河床劇烈變化,水位變化無常。

3樓:匿名使用者

據說,在距今300萬年前至160萬年之間,青藏高原曾發生3次抬公升,其中最強、最猛烈的抬公升運動發生在距今160萬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的抬公升運動中躍出地面,其地塊邊緣發生斷裂褶皺,形成階梯狀地貌,原來廣泛分布的湖泊匯集成河。如果將時間尺度縮短,高原抬公升和黃河形成經歷了乙個先是悄然而緩慢的陸地公升高運動過程,然後突然山崩地裂,巨大陸地躍出地表,一條由湖泊匯集而成的大河隨之奔騰而下。

科學家介紹,黃河在形成前,青藏高原及甘肅一帶海拔很低,甘肅準平原上面有廣布發達的內流水系,但各水系流向不同,陸海交界處在今天三門峽附近。距今160年左右,是地質構造巨變期,斷裂起伏呈脈衝式增強,古湖泊湖水下切,形成一條泱泱巨川,萬溪匯聚奔騰洶湧,構成一條大河穿越峽谷,成為今天著名的祖國第二大河——黃河。

黃河「幾」字形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4樓:中地數媒

黃河有乙個令人十分注目的特點,就是在流程中形成乙個大大的「幾」字形,在世界萬千條河流中,獨樹一幟。黃河為什麼是「幾」字形呢?這要從河流為什麼總是彎彎曲曲的來解釋。

如果你注意的話,就會發現,每一條大的河流都是由一條主流和若干條支流組成的。河流裡的水,主要來自天上的雨水,此外,還有地面水和地下水注入河流中。這樣,每一條河流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就不會是筆直的。

河水所經之處,左右兩邊的流速也不會完全相等,有的地方河岸坍了一些變寬了,有的地方則被樹木、石頭或其他雜物堵塞,流速都會發生變化。另外,河流兩岸的組成物質也是有差異的,有的堅固,有的不堅固。種種因素,都會導致河床彎曲。

河床一旦彎曲,就會愈演愈烈。這是因為水流方向直指凹岸,而且還有表層水從凸岸流向凹岸,底層水從凹岸流向凸岸的橫向運動,使凹岸更受衝擊,而凸岸的地方則流動慢,力量較弱。這樣,在凹岸一方,泥沙比較容易被沖走,河床較深,河岸也較陡;凸岸因為水流較緩,泥沙不但不會被沖走,反而在這裡堆積了起來,越堆越多,使凸岸越來越凸。

河道便越來越彎曲了。

黃河的彎曲也不外乎以上的原因。但黃河能成「幾」字形彎曲,則有它獨特的原因。大約在50萬年以前,黃河流經的地方並沒有大河,只是一些湖泊和小河,像星星一樣密密分布。

大約5萬年之前,陸地大變動,先是**高原的小河和湖泊串通起來,形成南北走向的一條大河,又向北伸展切開了分水嶺,和內蒙古至寧夏的一段東西走向的河流匯合,形成一條「z」形河流。不久,「z」形河流不斷壯大,並以更大的聲威向上游發展,打通了賀蘭山和桌子山之間的一些小河,把寧夏一帶的水系納入黃河。這樣,「幾」字形就基本形成了。

後來,又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形成了今天這條從巴顏喀拉山發源而到山東省墾利縣入海的大黃河。這個「幾」字形,卻一直保持著,沒有改變。

黃河幾字內流區的形成,黃河主要流經的地形區是什麼?

該內流區的形成與地形有關,是因為那裡地勢低水流不出去,形成了內流區。我國東北平原區也有類似情況。黃河的幾字灣主要是因為從蘭州起碰上了黃土高原,河水順勢北上,繼續在河套平原散開,成就塞上江南,然後因黃河峽谷的通暢而流向南方,到達潼關後遇上山體,改道向東流入大海。這就形成了乙個獨特的幾字形結構。在潼關附...

長江黃河是怎樣形成的,長江和黃河是怎樣形成的

為雨水和地殼運動而形成的。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形成了巨集偉的青藏高原,而長江黃河的源頭就在這裡產生,而青藏高原的冰川水融化後便往低處流,沿途經過雨水沖刷,吸收其他河流的水,經過上百萬年的洗禮逐步形成 大氣降水降到地表,形成地表水,並由於重力的作用在地表匯聚形成河流,長江和黃河是在長期的流水沖刷 ...

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黃河三角洲濕地形成原因

黃河三角洲是由黃河填海造陸而形成。由於黃河含沙量高,年輸沙量大,受水海域淺,巨量的黃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積,填海造陸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斷向海內延伸,河口侵蝕基準面不斷抬高,河床逐年上公升,河道比降變緩,洩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當淤積發生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尾閭改道,另尋它徑入海。平均每10年左右黃河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