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黃河三角洲濕地形成原因

2022-11-02 14:25:12 字數 5937 閱讀 1499

1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三角洲是由黃河填海造陸而形成。 由於黃河含沙量高,年輸沙量大,受水海域淺,巨量的黃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積,填海造陸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斷向海內延伸,河口侵蝕基準面不斷抬高,河床逐年上公升,河道比降變緩,洩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當淤積發生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尾閭改道,另尋它徑入海。平均每10年左右黃河尾閭有一次較大改道。

黃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積→延伸→抬高→擺動→改道的規律不斷演變,使黃河三角洲陸地面積不斷擴大,海岸線不斷向海推進,歷經150餘年,逐漸淤積形成近代黃河三角洲。

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進,形成大片的新增陸地。面積逐年 擴大,生態型別獨特,海河相會處形成大面積淺海 灘塗和濕地,成為東北亞內陸 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越冬、繁殖地。黃河三角洲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與黃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

由於黃河尾閭擺動的影響,這裡的地面形成許多溝壑交錯的廢棄河道及防水堤壩,雖經多年風雨剝蝕、人為填補,至今仍見崗、坡、窪相間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漣漪狀的地貌。

黃河三角洲濕地形成原因

2樓:幸福的淺藍色

黃河三角洲是由黃河填海造陸而形成。

由於黃河含沙量高,年輸沙量大,受水海域淺,巨量的黃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積,填海造陸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斷向海內延伸,河口侵蝕基準面不斷抬高,河床逐年上公升,河道比降變緩,洩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當淤積發生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尾閭改道,另尋它徑入海。平均每10年左右黃河尾閭有一次較大改道。

黃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積→延伸→抬高→擺動→改道的規律不斷演變,使黃河三角洲陸地面積不斷擴大,海岸線不斷向海推進,歷經150餘年,逐漸淤積形成近代黃河三角洲。

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進,形成大片的新增陸地。面積逐年擴大,生態型別獨特,海河相會處形成大面積淺海灘塗和濕地,成為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越冬、繁殖地。黃河三角洲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與黃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

由於黃河尾閭擺動的影響,這裡的地面形成許多溝壑交錯的廢棄河道及防水堤壩,雖經多年風雨剝蝕、人為填補,至今仍見崗、坡、窪相間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漣漪狀的地貌。

黃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上中下游

3樓:瓊樓登高人為峰

黃河三角洲是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在渤海凹陷處沉積形成的沖積平原,是一典型扇形三角洲,屬河流沖積物覆蓋海相層的二元相結構,由於黃河三角洲新堆積體的形成以及老堆積體不斷被反覆淤澱,造成三角洲平原大平、小不平,微地貌形態複雜,主要的地貌型別有河灘地(河道)、河灘高地與河流故道、決口扇與淤泛地、平地、河間窪地與背河窪地、濱海低地與溼窪地以及蝕餘沖積島和貝殼堤(島)等。

黃河三角洲是怎麼形成的?

4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三角洲是由黃河填海造陸而形成。 由於黃河含沙量高,年輸沙量大,受水海域淺,巨量的黃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積,填海造陸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斷向海內延伸,河口侵蝕基準面不斷抬高,河床逐年上公升,河道比降變緩,洩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當淤積發生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尾閭改道,另尋它徑入海。平均每10年左右黃河尾閭有一次較大改道。

黃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積→延伸→抬高→擺動→改道的規律不斷演變,使黃河三角洲陸地面積不斷擴大,海岸線不斷向海推進,歷經150餘年,逐漸淤積形成近代黃河三角洲。

5樓:八卦攤主

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請簡要分析黃河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6樓:秀才說史

滔滔黃河,奔騰東流,挾帶著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在入海的地方,由於海水頂托,流速緩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陸,形成黃河三角洲。

7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為世界上輸沙量最大的河流。自晚更新世以來,黃河流經黃土高原進入華北平原,往返於河北、江蘇之間注入渤海和黃海形成龐大而複雜的黃河三角洲體系。歷史上黃河入渤海的時間長於入黃海的時間。

南宋以前在東周和漢朝,黃河曾從天津、德州和清河一帶入海,有時也從蘇北入海。南宋時,黃河最重要的一次改道在2023年,黃河在今河南滑縣天台山決口,入淮河進黃海,2023年決口被堵復,黃河復入渤海。2023年,黃河在今河南滑縣李固渡決口,黃河入泗水復入黃海,至2023年這700餘年間,黃河一直遊蕩於淮河平原上流入黃海。

2023年,黃河在今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才北入大清河經山東再度入渤海,1904~2023年,黃河先後北行太平、四扣、河口地區諸流路;1934~2023年和1947~2023年黃河部分行神仙溝流路;1953~2023年黃河獨行神仙溝流路;1964~2023年,黃河行刁口河流路;就是說僅黃河改道復入渤海以來的140餘年間,就有58年是在埕島海域南岸入海的,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快速淤積在河口,填海造陸,並且尾閭段擺動頻繁。百餘年來,黃河 發生了11次大規模的改道,每一次改道均形成了乙個亞三角洲,使該段海岸線迅速淤長,而廢棄段則快速蝕退。多期形成的三角洲相互疊復,從而形成了以寧海為頂點,北起套爾河口、南達支脈河口,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呈扇狀展佈的復合現代黃河三角洲體系。

2023年黃河尾閭段改道走清水溝流路後,走流形成的原三角洲體系受到侵蝕,在毫無遮蔽的渤海東北強風浪和近無潮區的強海流作用下,原河口沙嘴受到了強烈沖刷侵蝕。水深加大,岸線急劇後退,部分三角洲陸地段重新又沒入海中。區域性地段因人工防潮堤的修築,岸線保持穩定,但近岸段淺海底5公尺等深線以淺一直處於強烈沖刷侵蝕狀態。

由於沉積物分布不均勻造成抵抗沖刷能力的差異,在等深線6~10公尺間形成了一條東寬西窄平行於岸線的水下「高地」分布帶,坍塌凹坑與其配套發育,其他地方則呈現出斑狀海底和粗糙海底,直至水深10~12公尺,海底淺灘基本處於衝淤動態平衡海底地貌較為平滑。在三角洲沖蝕過程中,細顆粒物質被搬運到近岸和深海。粗粉沙則在原地原配,形成0.

3~4.5公尺的「硬蓋」,在水深4~10公尺範圍內,佔據大部分海底表面。

雖然沖蝕後的三角洲,表層粉沙層較為緻密,但粉沙層下原黃河快速沉積的高含沙水流的沉積物的地層結構易於破壞擾動,沉積物塊體滑移很活躍,這種作用使地層區域性層理消失。原來 的地貌單元遭受破壞和改變,水下岸坡趨於夷平,形成近岸區域淺層複雜的工程地質特徵。

結合水迴圈的地理意義,解釋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8樓:導航教研室

水迴圈的地理意義中包括塑造地表形態。

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時,匯入了很多發源於黃土高原的河流,這些河流挾帶著大量泥沙,使黃河的含沙量大增,在黃河入海口處,由於海水頂托,流速緩慢,大量泥沙便在此沉積,泥沙不斷的淤積形成黃河三角洲。

黃河三角洲的形成是水迴圈中的降水(特別是暴雨,導致水土流失,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地表徑流等環節綜合作用的結果。

9樓:中基美食團

水迴圈是滄海桑田的成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地貌,黃河三角洲的形成是水的搬運功能沖刷了黃土高原的泥沙與上游的雪水一道將黃沙帶到平原地段形成沖積扇,再加上海水的頂托在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

10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攜帶的泥沙堆積形成了三角洲,塑造了地表形態

11樓:吳周地理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黃河輸沙,入海口泥沙沉積

黃河三角洲的歷史變遷及地理原因 5

12樓:匿名使用者

二、近、現代黃河三角洲的變遷

清咸豐五年(2023年)六月,「河南蘭陽汛,銅瓦廂、三堡河決,……穿運,歸大清河,由利津鐵門關北肖神廟以下二河蓋、牡蠣嘴入海」。按鐵門關沿河至肖神廟十八公里,二河蓋又在肖神廟東二點五公里,牡蠣嘴或因盛產牡蠣而得名,位於二河蓋外的低潮線,黃河入海口距鐵門關約二十公里許。其時黃河三角洲的南緣,位於小清河口的羊角溝以西,是清朝王家崗鹽場濱海鹽田的所在。

三角洲的北緣在沾化縣東北濱海的石橋海口。其位置約當套兒河河口。根據歷史記載結合沿海漁民坨堡的建置,並參照衛星**的分析,推測2023年岸線的走向,大體上北起徒駭河口,經小沙、李家坨子、肖神廟、羅家屋子、青坨子,至小清河口一線,全長約一百二十八公里。

新的黃河河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之間,河口潮流作用很弱,潮差通常只有零點八至一公尺,潮區界距河口不過二十至三十公里,入海的泥沙約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在口門附近堆積。由於河口沙嘴向海外迅速伸展,從而使河槽縱比降減小,泥沙淤積,河床抬高,逕流宣洩不暢。洪水時發生河道分汊或放棄舊河槽,另從低窪地尋找新的路徑入海。

此後,新的河道又將重複以上新老套迭的河道發育的歷史過程,使尾閭河段一直處於淤積延伸——擺動——改道的週期性演變過程中,成為弱潮多沙延伸擺動頻繁的堆積型河口。

自2023年黃河奪大清河道入渤海的百餘年來,其決口改道的範圍,北起徒駭河的套兒河河口,南迄小清河口之間,成為三角洲的南、北緣,以利津縣東的寧海為頂點。近代黃河三角洲的全部面積達五千四百五十平方公里。如以2023年的推測岸線為內界,則2023年以後新淤積而成的三角洲部分為二千九百七十平方公里。

近代黃河三角洲範圍內,自2023年開始的百餘年間,黃河尾閭的決口改道達五十餘次。其中較大的擺動改道有十二次之多。三角洲上廢棄的河道,鱗次櫛比,從而形成放射狀的入海水系,發育成典型的扇形三角洲。

綜觀近代黃河三角洲海岸的發展過程,其間除去2023年至2023年因花園口掘堤黃河改道南泛的幾年以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價段:

1.1855—2023年黃河改道的初期

2023年銅瓦廂決口之初,下游入海河道未築堤防,黃河所挾帶的泥沙,大部沉積在張秋鎮以上的沖積扇上,由此下洩至大清河口的水較清,泥沙很少在河口淤積。史載同治十二年(2023年)齊河至利津「每有漲溢,出槽不過數尺,尚可抵禦,並無開口奪流之事」。光緒元年(2023年)以後,銅瓦廂以下陸續修築南北大堤,泥沙淤積於河床,使河床墊高拓寬。

光緒八年(2023年),歷城桃園決口,下游河道從此以決徙為常態,至光緒二十二年(2023年),已是水行地上,河底高於平地。總的情況是,在這四十年內,黃河泥沙多因河水的氾濫沉積於河漫灘,河口外的堆積相對來說還比較緩慢。

2.1897—2023年黃河尾閭大幅度擺動時期

光緒二十三年(2023年)黃河改道,經民豐以下,從最南面的絲網口入海,進入萊州灣。這條被稱做永豐河的入海水道,行水八年之後,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又北徙奪徒駭河入海,進入渤海灣。行水十二年之後,2023年,又經鐵門關以北分道向東北流入車子溝及鉤口。

2023年,復南移至鐵門關以南向東南經由青坨子以北入海。2023年,又北移經宋春榮溝入海,直至2023年止。這一時期,海岸線隨著入海口的改變,自南而北,又由北而南,反覆移動,此漲彼退,遍及整個三角洲海岸,使海岸線向前推移曲折成花瓣狀。

3.1947—2023年河口向東、向北形成兩大沙嘴時期

2023年,花園口掘堤,黃河改道入淮,三角洲田淤漲轉入浸蝕後退,直至2023年3月花園口堵口河復故道時,東行由甜水溝入海。在行水六年期間,黃河泥沙在口外堆積,形成甜水溝大沙嘴。2023年,甜水溝入海道淤塞,改由西河口以北的神仙溝入海。

2023年,在羅家屋子人工改道,使向北分流至鉤口入海。隨著神仙溝、鉤口海岸的迅速向海推進,在偏東北方形成神仙溝——鉤口大沙嘴。原來甜水溝大沙嘴的海岸即每年以一百至一百二十公尺的速度後退。

這一時期,黃河入海道雖兩度遷移,但已無氾濫之災。黃河泥沙大量輸入河口,年造陸速度達三十三至三十四平方公里,是三角洲增長速度較快時期。

4.2023年起改由清水溝入海時期

2023年5月,經過實地勘查,為更利於行水入海,再次人工改道,在西河口截流,使自軍馬場附近順清水溝引河,由甜水溝大沙嘴北側的小海灣入海,行水至今。

解放後,由於兩次人工改道,使三角洲頂點由寧海下移至魚窪附近,三角洲改道擺動的範圍也縮小至鉤口與宋春榮溝之間,這使海岸演變動力發生新的變化。今後三角洲海岸的發展趨勢,甜水溝與神仙溝兩大沙嘴之間的新河口區,繼續猛烈外長。這一新淤漲的稱作黃河孤島的地區,正縱橫豎立著勝利油田的油井,成為平疇沃野的工農業生產基地。

三角洲北部神仙溝——鉤河口大沙嘴將轉入浸蝕後退階段,三角洲南部甜水溝大沙嘴以南至小清河口的岸段,則將保持基本穩定或稍有增長的狀態。

隨著近、現代黃河三角洲的發育,它正與渤海灣北面的灤河三角洲,從南北兩翼有如發動鉗形攻勢競相把自己的三角洲推向渤海灣,使渤海灣越來越小。但是,黃河初改道由利津入海時,由於潮流受到新河口口門原河道沙嘴遮掩,海域淺緩,造陸迅速。百餘年來,隨著河道的延伸及河床擺動範圍的縮小,河流的挾沙能力和海域的容沙能力都相對有了增加,今後的造陸面積勢將出現逐步遞減的趨向。

三角洲是什麼,什麼叫三角洲?

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時,因流速減低,所攜帶泥沙大量沉積,逐漸發展成的沖積平原。三角洲又稱河口平原,從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頂部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積較大,土層深厚,水網密布,表面平坦,土質肥沃。如我國的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黃河三角洲等。三角洲根據形狀又可分為尖頭狀...

三角洲的世界十大三角洲

1 恆河 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 孟加拉國 印度 8萬平方千公尺 2 長江三角洲 中國 5萬平方千公尺 3 湄公河三角洲 柬埔寨 越南 4.4萬平方千公尺 4 尼日河三角洲 奈及利亞 3.6萬平方千公尺 5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緬甸 3萬平方千公尺 6 勒拿河三角洲 俄羅斯 3萬平方千公尺 7 密西西比...

世界十大三角洲是哪些,三角洲的世界十大三角洲

著名三角洲 列表尼羅河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多瑙河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 恆河 普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 印度河三角洲 尼日河三角洲 伏爾加河三角洲 長江三角洲 黃河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恆河 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 80000平方千公尺 孟加拉灣 孟加拉國 印度 長江三角洲 50000平方千公尺 東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