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有哪些借鑑意義

2021-03-04 09:01:16 字數 4721 閱讀 3974

1樓:手機使用者

每個人都有歷史侷限性。換成你,你能有多少屬於你獨創的能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留給文明史。前輩們的成果要繼承和發揚,要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世上留存最完整的儒學系列古籍已不在華夏,而在日本。

孔子的仁學思想,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有什麼借鑑意義

2樓:史地小組會長

儒家仁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在中國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倡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儒家仁學思想對社會成員的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調節人際關係、增強家庭親情以及對當政者推行「仁政」、「德治」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仁者,愛人」,仁學中講求愛人,這是目的。愛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的,首先,你必須是一位「仁者」。怎麼成為一位仁者, 「為仁由己」,注重公民自身道德文化素質與思想品行的修養。

每個人都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素質修養,遵照社會基本的道德規範,不逾越規範相對應的準則,努力從善,身體力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塑造出良好的個人道德,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生活秩序。在自身道德修養提公升的基礎與前提下,我們的言行、思想覺悟有所規範。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每個人都以禮相待,至誠至性,社會人際關係融洽,天下一片和平景象。

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及為關鍵與基礎的一步。

3樓:公路拉力賽

例如,我們現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講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長久影響中國社會的倫理思想體系聯絡起來,那怎麼能讓它有個根基呢?「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樣的道德觀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學」相聯絡的。如果我們拋棄了孔子的「仁學」理論,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於人」,提倡什麼「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那麼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嗎?

你能真正地愛護別人嗎?所以任何對人們的社會規範的具體要求它都必須有—套倫理學理論作支撐,而這套倫理學理論又是內傳統積累而成的。

這裡不能全面的討淪儒家的倫理問題,它無疑有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內容「愛人」思想無論如何是我們今天仍應繼承和發揮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是基於「親親」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音,人也,親親為大。

」《論語。學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

」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範,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範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乎哉!

」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

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絡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係,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但是,如果我們把曾經支援中國兩千多年有關作人的道理的「仁學」(「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作為反動思想批判掉了,那麼我們的社會如何不混亂,如何還能不發生「精神危機」呢?從這裡看,對待傳統的倫理思想,我們只能繼承它、發展它,使之適合現今社會生活之要求,決不能拋棄它,而另外建立與之對立的「鬥爭哲學」。當然,在我們繼承「傳統」的同時,不僅應使「傳統」得到發展與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這也是中國的傳統),而且還應充分吸收一切適應我們社會發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倫理美德。

4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不能全面的討淪儒家的倫理問題,它無疑有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但它的我給你說吧,參考:《七哀詩》 曹植·魏晉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借問嘆者誰,...

核心內容「愛人」思想無論如何是我們今天仍應繼承和發揮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是基於「親親」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音,人也,親親為大。」

《論語。學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

」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範,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範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乎哉!

」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

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絡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係,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但是,如果我們把曾經支援中國兩千多年有關作人的道理的「仁學」(「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作為反動思想批判掉了,那麼我們的社會如何不混亂,如何還能不發生「精神危機」呢?從這裡看,對待傳統的倫理思想,我們只能繼承它、發展它,使之適合現今社會生活之要求,決不能拋棄它,而另外建立與之對立的「鬥爭哲學」。當然,在我們繼承「傳統」的同時,不僅應使「傳統」得到發展與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這也是中國的傳統),而且還應充分吸收一切適應我們社會發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倫理美德。

收起傷逝4ph 2014-07-04

5樓:開心科比

孔子思想是歷史的產物,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它的光輝思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贊同.對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調整人與人的關係,遵守公共道德觀念,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它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

至於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學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認可.孔子開創的儒家道德精神與倫理逐漸成為引領民眾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在當今世界上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和諧的指導意義.

6樓:原野

孔子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的人際關係。」

「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被當今建設和諧社會所借鑑。

7樓:彼黍

"仁"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孔子的思想對我們今天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哪些借鑑意義??

8樓:丶市丸銀丶

仁的思想。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係,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體現了人道主義和對百姓的關心與愛護。強調建立民主體制維護公益,限制人性中的自私重要借鑑作用:

如依靠人民群眾建設和諧完美的社會;要重視民主法制和完善制度建設等

玄奘和鑑真的事蹟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有什麼啟示

啟示 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對外政策,積極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學習別人的長處,發展自己。開放則興,封閉則衰。玄奘與鑑真的事蹟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世界有何啟示?世界是包容的,不能夠存在狹隘主義。有明確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 根據鑑真東渡,玄奘西行,談談你對今天治理國家有何啟示?鑑真東渡,玄奘西行都是為了弘揚佛法。唐...

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 一 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二 公平正義。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三 誠信...

以心相通,構建和諧社會語文作文

有一種美,令人 驚艷,令人回味,令人追求,這是一種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 光彩奪目 有一種美,飄逸在浮雲上,深埋在古壘下,這是一種可以吸引靈魂的美,它 深藏不露 有一種美,給生命帶來激情,給生命帶來溫馨,這種美就是和諧之美。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觀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狀態 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