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必修二《荷塘月色》作者通過怎樣的寫法來描寫5段的

2021-03-04 08:53:46 字數 4805 閱讀 3240

1樓:我隨風動

荷葉(配**)

文中:彌望 田田 像舞女的裙

修辭與手法:疊詞 比喻

(重點抓比喻,得出荷葉高、多、形狀等特點)

荷花(配**)

文中:零星 嫋娜 羞澀 明珠 星星 美人

修辭:擬人 比喻 排比

(重點講述荷花的千姿百態、晶瑩剔透、數目眾多、冰清玉潔等特點)

荷香(配**)

文中: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修辭:通感

通感 是一種特殊的修辭。通感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通過比喻或形容詞溝通起來的修辭方式。通感就是移覺。例:

(1)她笑得很甜。(視覺轉為味覺)

(2)人靚歌甜。 (聽覺轉為味覺)

(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轉為聽覺)

(4)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視覺轉為聽覺)

(5)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

(聽覺轉為視覺 視覺轉為聽覺)

(6)那笛聲裡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

(聽覺轉為嗅覺)

(7)暮色灰黃而涼爽,本來就寧靜的黃昏,靜止了一般。

(視覺轉為感覺)

(8)被角的濕冷使我驚醒,歌聲還在心的深處長顫。

(聽覺轉為感覺)

(9)山色逐漸變得柔嫩,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觸控到凝脂似的感覺。

(視覺轉為觸覺)

高一必修二語文《荷塘月色》根據4,5,6段寫一首詩

2樓:鬼話狐

第四段: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擬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比喻)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比喻)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擬人、比喻)第五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比喻)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比喻)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比喻)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通感)第六段: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比喻)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擬人)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比喻)僅供參考

荷塘月色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3樓:北島無夢丷

《荷塘月色》 一開篇就點出文章的「文眼」———「這幾天心裡頗不平靜」。接著寫小路的「靜」、月色朦朧的「靜」, 來反襯作者的「心裡頗不寧靜」。再接著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  進一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

最後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

文章這樣的結構嚴謹細密, 脈絡清楚,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 達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貴境界。散文的藝術魅力, 集中地體現在藝術構思方面。

4樓:匿名使用者

1、朱自清先生借助多種藝術手法突出了月色的朦朧、柔美,描繪出一幅美麗寧靜的荷塘月夜圖。其寫作手法及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直接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本文中,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多是以影寫月,本篇「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裡的黑影參差斑駁,給人一種搖擺起伏的動感。

為什麼?就因為這些黑影是落在荷塘裡。荷塘裡「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斑駁。

也因為荷塘正處於這種動態中,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連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2)借助修辭,使形象更為傳神

作者在文中最顯著的寫作特色就是大量運用了修辭手法,如明喻、暗喻、擬人、通感、象徵等,使事物形象由靜轉為動,由無生命轉為有生命,動靜結合,虛實相生,讀之猶如親見親歷。尤其是通感手法的運用,更是將難以把捉和保留的、抽象的嗅覺形象「清香」,生動精彩地描繪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清淡飄渺,若現若隱,真是一種奇妙的感受。能夠將如此奇妙而抽象的感受充分形象地表達並傳播開來,足見出作者那「表達美的才情」。

(3)巧用對比,使情感更為強烈

作者在文中一共用了三層對比,分別是將白天與夜晚進行對比,將「不寧靜」和「不自由」的心境與荷塘月色優美的意境進行對比,將舊時採蓮的趣事和「無福消受」的現實進行對比。第一層,將白天和夜晚進行對比,突出了作者在白天裡的「不寧靜」和「不自由」,「不寧靜」和「不自由」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調;第二層,將「不寧靜」和「不自由」的心境與荷塘月色優美的意境進行對比,突出了月下荷塘的美好以及作者暫時舒緩的心情,是文章寫得最漂亮的地方,同時,能夠靜下來真正欣賞到自然的美,這也是乙個人難得的境界;第三層,將舊時採蓮的趣事和「無福消受」的現實進行對比,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情趣,同時也突出了作者「求美而不得」的無奈,於是再次回到現實的「不寧靜」和「不自由」,文章的主旨也由此而彰顯出來。

(4)烘托手法,渲染氛圍

烘托是中國傳統藝術常用的手法。它能突出作家所要強調的事物,渲染作品的必要氣氛,人們慣用「烘去託月」來說明這一藝術手法。朱自清先生對烘托的法則運用自如,妙筆生花。

在《荷塘月色》中,荷塘與月色兩種景物互為映襯:荷塘是月色照射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襯托之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月光如國畫上的點眼之筆,在月光的照射下,荷塘增添了朦朧之美。如給荷塘披上一層紗。荷塘上浮起的霧,不同於一般的白霧,因為是在綠葉社託和淡淡的月色映照之下顯現的,所以是 「青霧」,月下霧中的荷花,潔白柔美,迷離朦朧,用「牛乳中洗過」、「籠著輕紗」的夢來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這種氛圍。

2、文章簡介:

《荷塘月色》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本文寫於2023年7月,正值「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

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他深夜漫步於清華園內近春園荷塘西北角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文章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3、作者簡介:

朱自清(2023年11月22日-2023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北京大學畢業,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文筆清新,所著合編為朱自清全集。[1]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蹤跡》、《背影》、《春》、《歐遊雜記》、《你我》、《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

5樓:匿名使用者

田田——疊詞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韻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

荷花-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來比喻葉子,有一種舒展、旋轉的美。荷葉本是靜的,作者想像它是動的,這是以動寫靜,以虛寫實。

羞澀地打著朵兒的——用寫女子嬌美神態的詞「羞澀」來寫荷花,賦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擬人手法寫出了荷花的情態美。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喻體從不同角度反覆描繪說明同乙個本體的比喻句)寫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種姿態。

用「歌聲」比「清香」,「名曲」比「光與影」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感覺的印象,即「感覺的相通與轉移」)而這樣的感覺也只有在靜靜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寧靜的氛圍。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轉為聽覺)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視覺轉為聽覺)

高一語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課後第二題答案

6樓:匿名使用者

本文成功地描寫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於景色描寫中寄託著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成功,也得益於他對語言的巧妙運用。

文章多處使用比喻、通感、疊字等,使得全文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比如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寫靜態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纖塵不染的美質。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藉人們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觀上,使「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鍾書語)。例如: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本來是屬於嗅覺的,作者卻將它轉化成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令人聯想到若有若無、輕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像的跳躍。

此外,疊字的運用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氣舒展,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隱隱約約」的遠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密密地」挨、「靜靜地」瀉、「重重」圍住等等,比比皆是,獨具匠心。

荷塘月色作者為什麼心煩,《荷塘月色》的作者是什麼?

這是 五。四 時期一代知識分子的共性,在那個憂國憂民的年代,有志於愛國 民族抗爭的知識分子都在憂鬱和苦悶中保持著自己的良知,既是與民族憂患抗爭也是和自己的命運抗爭。朱自清在家庭變故和國家內戰的雙重壓抑下,為了自己也為了國家前途而輾轉北上,可謂前途未卜,彷徨 苦悶是在所難免的。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寫下 ...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高一語文荷塘月色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高一語文上冊課文 荷塘月色原文 荷塘月色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裡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公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 ...

作者對荷塘月色懷著什麼心情,荷塘月色描寫了荷塘的哪些景物

貫穿抄全文的感情線索 心情的不寧襲靜 遊荷塘排遣不寧靜 喜悅與哀愁 惦著江南更添苦悶 回到現實,仍不寧。行文順序 以夜遊荷塘的行蹤為序 出門 緩步前行 荷塘 荷葉 荷花 月光 樹木 山色 懷古思鄉 進門。荷塘月色描寫了荷塘的哪些景物 一 荷塘月色 描寫了哪些景物,我們從文章題目就能知道,描寫的是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