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三段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021-03-04 03:59:07 字數 4816 閱讀 7779

1樓:好手藝整形醫院

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荷塘月色>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樓:從雨開始

表達了作者內心世界嚮往的美好生活,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段和最後一段

他都說了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4樓:匿名使用者

上學時最討厭這種問題。 還有就是什麼中心思想。

5樓:匿名使用者

荷塘月色思想感情

6樓:匿名使用者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聯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雲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想到古人採蓮的盛況,發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感慨,不滿於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淡淡的憂愁情緒籠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複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悅」。文章開頭,「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脫憂鬱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著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繫於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可見,「淡淡的喜悅」同樣籠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一大段獨白,是從不寧靜到觀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乙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衝突和尋求擺脫衝突的願望。作者的這種心情,在月下荷塘這樣乙個幽美的環境中,表現的便是憂愁與喜悅相交織的審美情懷。

總之,憂愁與喜悅是相伴共生的:處憂愁之中而嚮往喜悅,處喜悅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

但內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是有所節制的(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所以無論是憂愁還是喜悅,都是「淡淡的」。

關於本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歷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淒涼的心境;有人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作者愁悶的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閒適的心情;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對黑暗實現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凡此種種,不勝列舉。

7樓:匿名使用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更是中國現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關於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歷來說法不一。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六種:

一、認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寄情山水,抒發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淒涼的心境。

二、認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借景抒情,表現愁悶的心境。

三、認為《荷塘月色》是表現朱自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閒適的心情。

四、認為《荷塘月色》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的心情。

五、認為《荷塘月色》是表現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六、認為《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酷現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希望在乙個幽深的環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筆者以為,上述觀點都不完全正確,難以客觀地反映出朱自清當時的思想實際。因為前三種觀點侷限於把朱自清當作乙個舊文人來看待,因而降低了朱自清的思想境界;而後三種觀點又有人為地拔高之嫌。比較實際的看法應是:

《荷塘月色》固然表現了朱自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流露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主要還是表現自己「眾人皆醉而吾獨醒,眾人皆濁而吾獨清」的清高和超脫的思想感情。

何以言之?我們可以從朱自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荷塘月色》的文章內容兩個方面去尋求答案。

眾所周知,《荷塘月色》寫於2023年7月,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在清華園的西院。當時正處於大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之時,現實的黑暗使朱自清陷入了苦悶、彷徨之中,內心惶然。雖然他明確認識到「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並沒有參加革命,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去》)。

這說明,朱自清在當時對革命的認識還不足。他不願參加革命,恐怕是因為他還不了解革命,因而也就難以正確對待革命,難以正確對待革命者。另一方面,他又不願反對革命,完全是因為他對反動**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不願與反動統治者同流合汙。

因此,寫作《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對當時的社會是不夠理解的,對當時的人也是不夠理解的。他反過來又認為別人同樣不理解他。於是,他就藉著夜遊荷塘,以屈原自況,來抒發屈原行吟江畔時所抒發的「眾人皆醉而吾獨醒,眾人皆濁而吾獨清」的感慨,從而表現了乙個知識分子的清高和超脫的思想感情。

下面再結合《荷塘月色》一文的內容來看:

第一節作者交代「月亮漸漸公升高了」,「牆外馬路上的孩子們的歡笑聽不見了」,「妻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表明一切都是靜的,而這種靜,恰恰反襯了作者自己內心的「頗不寧靜」。這種不寧靜,正是源於現實世界對作者的衝擊。他對這種衝擊缺乏準備,無法面對,不能接受,因而形成了極大的困惑,所以才藉著夜遊荷塘來排遣自己的愁緒。

「乙個人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乙個自由的人」。白天的朱自清已不復存在,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另乙個朱自清,是乙個擺脫了塵世的煩惱,專心地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的朱自清。因此,朱自清是以兩種身份、兩種面目出現在文章中,展現在讀者面前的。

漫遊荷塘過程中,幻化中的朱自清不自覺地或自覺地代替了塵世裡的朱自清,這才會把一切煩惱擺脫,潛心觀賞荷塘月色;才會由眼前的荷塘聯想起一千多年前梁武帝的《採蓮賦》,聯想起南朝民歌《西洲曲》,惦記起幾千里外的江南故鄉;也才會有著文章中如此獨到的發現和深切的感受,從而產生蘇軾遊赤壁時「羽化而登仙」的感覺。可以說朱自清已經完全陶醉在月下荷塘這片小天地裡了。

時值白色恐怖籠罩全國,能夠有著這樣的閒情逸致,固然表現了作者對理想境界的追求,難道又能少了那種在如此環境下還能超脫的自得之意嗎?這種自得之意又有幾分能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之情」呢?

漫遊荷塘之後,陶醉於個人小天地裡的朱自清又回到現實中來。「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這樣的結束語,一方面和第一節的末尾相呼應,反映了朱自清文章行文的嚴謹,結構的完整,布局的精巧,更主要的是照應開頭,告訴讀者,夜已深了,別人已經睡著了,連自己的愛人也睡熟了,豈不是再一次表現了「眾人皆睡而吾獨醒」嗎?

言外之意可能就是「眾人皆濁而吾自清」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寫作《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以屈原自況,雖然表達了自己對美好境界的嚮往和追求,發洩了自己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但更主要的是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清高和聖潔。

累死我也!!要採納我!!!

8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讀《荷塘月色》的時候,那是在上初中的一堂語文課上。雖然當時對文中作者的內心深處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可卻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於那幽靜,神秘,優美的荷塘月色當中。

文中的開頭並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裡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於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

」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嫋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

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

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後,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乙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

「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衝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採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採蓮,再而想起《採蓮賦》和《西洲曲》來: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

諫太宗十思疏第三段原文,諫太宗十思疏第三段翻譯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版 則思謙沖而自牧權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巨集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

廣玉蘭第三段是先寫再寫最後寫

結構大概是 總起 含羞帶放的花鮮嫩可愛 完全綻開的花甜美純潔 已經凋謝的花依然挺立 總結 先寫含羞待放,再寫剛剛綻放,最後寫凋謝 先寫姿態,再寫花蕊,最後寫園莖 廣玉蘭的的三段採用了什麼結構,先寫了 再寫了 最後寫了 總分總,先寫了 花朵 再寫了 花蕊和圓莖 最後寫了 它是乙個大家族 總分總,先寫了...

風度之美第三段作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道理論證。運用講道理的方法,用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 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們公認的科學原理 定理 公式等來證明觀點。學習教育學的意義是什麼?一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並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所轉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搞好教育。歷史經驗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