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勾結清兵的主要內容左右,吳三桂勾結清兵的主要內容二十字左右

2021-03-04 08:49:04 字數 3370 閱讀 4352

1樓:苦味精味苦

吳三桂,遼東中後所人(今遼寧綏中縣),為出身遼東軍閥世家。他的父親吳襄、舅父祖大壽都曾任明朝總兵,同當地的將領官紳有著盤根錯節的關係。由於祖大壽和三桂之兄吳三鳳等明朝將領先後降清,吳三桂和他的部屬又與清方營壘增添了一層曖昧關係。

2023年三月,他被崇禎帝加封為平西伯,率部進關勤王,由於放棄關外土地,官紳家屬和相當一部分遼東百姓跟隨進關,安插未定,明朝就覆亡了。擺在吳三桂面前的形勢是嚴峻的,他同山海關總兵(又稱關門總兵)高第一共只有五萬之眾,在明末盛行的「家丁」制度下,其中真正能徵敢戰、裝備較佳的兵馬只佔少數。他們侷促於關內永平府一隅之地,處於清、順兩大新興勢力之間,繼續效忠明室是不現實的,因為朱由檢為首的明廷已經不存在,弘光朝廷還沒有建立,他們同淮河以南的殘明勢力相距太遠、音訊不通,可走的道路就只有在降順、降清之間作出選擇。

清廷對吳三桂進行招降是比較早的,1642 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四月,清軍攻克松山、錦州後,皇太極就致書吳三桂告以其舅氏祖大樂、祖大壽等「因係將軍之戚」俱獲保全,勸他「翻然悔悟,決計歸順」。又命三桂之兄吳三鳳及祖可法、張存仁、裴國珍、胡弘先、姜新、陳邦選等以親屬、舊誼的關係寫信曉以利害,竭力勸說其降清。十月,皇太極再次致書吳三桂:

「大清國皇帝敕諭寧遠城吳大將軍:今者明祚衰微,將軍已洞悉矣。將軍與朕,素無仇隙,而將軍之親戚,俱在朕處。

惟將軍相時度勢,早為之計可也。」同時,又命祖大壽寫信給吳三桂道:

寧錦間隔,不相通問者歲餘矣。春時松山、錦州相繼失陷,以為老身必死無疑。不期大清皇帝天縱仁聖,不但不加誅戮,反蒙加恩厚養。

我祖氏一門以及親戚屬員,皆沾渥澤。而洪總督、朱糧廳輩亦叨遇優隆。自至瀋陽以來,解衣推食,僕從田廬,無所不備,我已得其所矣,奉賢甥勿以為慮,但未知故鄉光景何如耳。

以愚意度之,各鎮集兵來援遼左,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全軍覆沒,人事如此,天意可知。賢甥當世豪傑,豈智不及此耶?再觀大清規模形勢,將來必成大事。

際此延攬之會,正豪傑擇主之時,若率城來歸,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貴,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親,故爾披肝瀝膽,非為大清之說客耳。惟賢甥熟思之。

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賢甥素常見者,故寄以取信。

次年正月,吳三桂給祖大壽的回信「猶豫未決」。皇太極再次致書勸他「急圖歸順,勉立功名」。然而,在一年多時間裡,吳三桂自覺迴旋餘地尚大,並沒有接受清廷的招降。

到2023年三月明亡之時,吳三桂等撤入關內的遼東**卻很快決定接受大順政權的招降。作出這一決擇首先是因為吳三桂等人獲悉大批明朝文官武將都歸附了大順,其中不少人(如唐通、白廣恩)在過去遼東戰事中曾同吳三桂共事,大順政權已是眾望所歸,頗有統一天下之勢;其次,大順政權同明王朝一樣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政權,吳三桂等遼東官紳軍民更易於接受;第三,吳三桂所部遼東官兵一直處於同清軍對峙的地位,而同大順軍並沒有多大恩怨,即如史籍所說:「以清兵仇殺多次,不欲返顏,乃修錶謀歸李賊。

」第四,就個人前途著想,吳三桂雖有一部分親屬降清,但他的父母等直系親屬居住在北京已處於大順政權控制之下,歸降或敵視大順政權必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命運。何況,曾在遼東共事的總兵白廣恩、姜瓖、馬科、唐通等人都已躋身於大順朝新貴之列,唐通兵力遠遜於己,三月間才投向大順就受封為定西伯,由他出面勸降,「盛誇自成禮賢,啖以父子封侯」,對吳三桂有很大的吸引力。正是由於以上原因,吳三桂、黎玉田、高第迅速決定投靠大順政權。

山海關防務由李自成派來的唐通接管。

三月二十二日,吳三桂在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張貼告示,有「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等語,證明他已率領部下兵馬前往北京準備接受李自成的新命了。三月二十六日左右,吳軍行至河北玉田縣,離北京已經不遠了,吳三桂突然改變主意,由投降大順轉持敵對態度。產生這一急劇變化的原因在史籍中有三種說法:

一是吳三桂聽說他的父親吳襄被大順政權拘捕追贓,一是誤信從京中私自逃出的奴僕謊報吳襄全家被大順軍抄沒,第三種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說法是吳三桂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又名陳沅)為大順軍將領所掠,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真實情況已難考定。吳三桂投降大順,本意是維護和擴張自身利益,從北京傳來的訊息使他疑竇頓生,猜測李自成的召見很可能是一種**,將對自己採取不利行動。

於是,他驟然變卦,帶領部下兵馬直奔山海關,從背後對鎮守關門的唐通部發起突然襲擊。唐通的兵力大約只是吳三桂部的五分之一,加以變生意外,猝不及防,山海關遂被吳三桂占領。唐通率殘部撤往離山海關不遠名叫一片石的地方,大順政權委任的其他**也紛紛逃回。

吳三桂的叛變,使山海關地區頓時彤雲密布,籠罩著一片緊張的戰爭氣氛。當地人士佘一元《述舊事詩》雲:「吳帥旋關日,文武盡辭行。

士女爭駭竄,農商互震驚」,真切地反映了百姓們的惶懼不安。跟吳三桂採取同一立場的只有原山海關總兵高第和衛城(即清代的臨榆縣)一小撮縉紳地主。關、遼兩鎮兵力合計不過五萬,山海關一隅之地又難以籌措糧餉。

「維時內無軍需,外無援旅,人心洶洶,不保朝夕」。吳三桂當然明白憑藉這麼一點軍事和經濟實力根本不足以同大順政權抗衡,更談不上在順、清夾縫中求生存。他決定回師奪取山海關實際上意味著他在同大順政權決裂之時已經把投靠清廷作為出路。

為了給自己增添一些本錢,他不是率部出關以喪家之犬的形象向清方投降,而是玩弄手腕,一面「遣人東乞王師」,以京東要塞山海關城為見面禮;一面「遣人紿賊緩師」,「以待本朝大兵」。

李自成獲悉吳三桂叛變占領山海關的訊息後,經過緊張的商議,決定一面安撫吳襄,以吳襄的名義寫信規勸吳三桂,希望借父子之情使他幡然變計;一面作好武力解決的準備,出兵平叛。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劉宗敏親自統率大軍向山海關進發。隨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晉王、秦王和吳襄等人,這說明李自成仍希望通過君、親之義招降吳三桂。

然而,由於吳三桂同清方勾結已成定局,招降的可能性不復存在了。

同李自成的麻痺大意相反,清廷統治者並不滿足於占領遼東,隨著明王朝的急劇衰微,他們趁火打劫的野心迅速膨脹起來,初期是想同農民軍瓜分明帝國。皇太極去世前不久,對天下大勢已作出了相當準確的判斷,他說:「以朕度之,明有必亡之兆。

何以言之?彼流寇內訌,土賊蜂起,或百萬,或三四十萬,攻城略地,莫可止遏。明所恃者惟祖大壽之兵,並錦州、松山之兵,及洪承疇所領各省援兵耳,今皆敗亡已盡,即有召募新兵,亦僅可充數,安能拒戰?

明之將卒,豈但不能敵我,反自行剽掠,自殘人民,行賂朝臣,詐為己功;朝臣專尚奸讒,蔽主耳目,私納賄賂,罰及無罪,賞及無功。以此觀之,明之必亡昭然矣。」在這以前,他命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統兵伐明時就曾指示:

「如遇流寇,宜云爾等見明政紊亂,激而成變。我國來徵,亦正為此。以善言撫諭之。

申戒士卒,勿誤殺彼一二人,致與交惡。」由此可以窺知清廷早已處心積慮利用漢族內部階級拼搏謀取漁翁之利。2023年八月皇太極病死,幼子福臨即位,清廷實權落入攝政王多爾袞手中。

次年正月,蒙古鄂爾多斯部落來告大順軍已經占領陝西,多爾袞等立即在正月二十七日派使者往陝北同大順軍聯絡,信中說:「大清國皇帝致書於西據明地之諸帥:……茲者致書,欲與諸公協謀同力,並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貴共之矣。

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馳書使,傾懷以告,是誠至願也。」大順軍榆林守將王良智收到來信時,李自成已親統大軍向北京推進。

王良智雖將清廷來信事報告了李自成,但大順軍領導人對清廷統治者急切於分享勝利果實的企圖並沒有給以重視。

三灣改編 的主要內容及意義是什麼

主要內容是 第一,資遣一部分不願留隊的人員,部隊縮編為1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 第二,在部隊中建立黨的組織,做到連有支部,營團有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 第三,規定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員會,參加部隊的管理,協助進行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士兵委員會由全體士兵民主選舉產生,在黨...

朱自清的哀韋傑三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哀韋傑三君 也是記述 三 一八 中被害的清華學生韋傑三,字裡行間瀰漫著對 可愛的韋傑三 的惋惜和懷念。朱自清的哀韋傑三君的讓我明白了什麼道理 在文章 哀韋傑三君 中,朱自清以濃郁的悲愴之情,追憶了一位可愛的青年學生,其情之切,哀之深,令人掩卷唏噓,感嘆叢生。哀韋傑三君 是一曲哀轉百回的輓歌,這裡作者...

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要非常概括,三國演義主要內容概括 150字左右

一樓有病哦,三國非水滸。三國演義 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