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呂氏春秋》察傳中一段翻譯,求《呂氏春秋察傳》原文及翻譯!

2021-03-04 08:48:42 字數 5022 閱讀 3295

1樓:段憑欄

譯文: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井,他灌溉洗滌都需要出門,(所以)常常乙個人在外面。等到他家也鑿了一口井後,他告訴別人說,「我打了口井相當於得了乙個人(的勞力)。

」有聽到的人又傳給別人說:「丁家打井時從井裡打出乙個人。」整個宋國都在傳言,宋王也聽說了這件事。

宋王派人問姓丁的這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人回答說:「是相當於多了乙個人的勞力,並不是從井裡得了乙個人啊。」

呵呵,這就是以訛傳訛。

求《呂氏春秋·察傳》原文及翻譯!

2樓:夜璇宸

一、譯文: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人所以犯大錯誤的原因。

聽到什麼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麼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齊桓公從鮑叔牙那裡得知管仲,楚莊王從沈尹筮那裡得知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於諸侯。吳王從太宰嚭那裡聽信了越王勾踐的話,智伯從張武那裡聽信了趙襄子的事,沒有經過審察便相信了,因此國家滅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於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乙隻腳,真的嗎?

」孔子說:「從前舜想用**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於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

因而天下歸順。

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的根本。

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象夔這樣的人乙個就夠了。』所以說『乙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乙隻足』。」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乙個人。

」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乙個人。」都城的人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乙個人使用,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乙個活人。」

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過衛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黃河。

」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古文『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

」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言辭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線,不可不分辯清楚,這是聖人需要特別慎重對待的問題。雖然這樣,那麼靠什麼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

遵循著事物的規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二、原文:春秋時期  呂不偉編訂《呂氏春秋·察傳》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

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

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

「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擴充套件資料

《呂氏春秋·察傳》介紹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型之光。

《察今》篇為了說明「因時變法」的 主張,後面也連用「荊人涉雍」、「刻舟求劍」和「引嬰兒投江」三個寓言。

3樓:立鶴尾

原文: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

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

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

「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譯文: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人所以犯大錯誤的原因。

聽到什麼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麼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齊桓公從鮑叔牙那裡得知管仲,楚莊王從沈尹筮那裡得知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於諸侯。吳王從太宰嚭那裡聽信了越王勾踐的話,智伯從張武那裡聽信了趙襄子的事,沒有經過審察便相信了,因此國家滅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於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乙隻腳,真的嗎?

」孔子說:「從前舜想用**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於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

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

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象夔這樣的人乙個就夠了。』所以說『乙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乙隻足』。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乙個人。

」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乙個人。」都城的人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乙個人使用,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乙個活人。」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過衛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

「晉軍三豕過黃河。」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

古文『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言辭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線,不可不分辯清楚,這是聖人需要特別慎重對待的問題。雖然這樣,那末靠什麼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

遵循著事物的規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求《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全文翻譯。謝謝! 10

4樓:多拉斯凱

《呂氏春秋.慎行》這是原文,後面是對照譯文:)~

崔杼與慶封**齊莊公。莊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慶封又欲殺崔杼而代之相。於是扌豕

崔杼之於,令之爭後。崔杼之子相與私哄,崔杼往見慶封而造之。慶封謂崔杼曰:

「且留,吾將興甲以殺之。」因令盧滿嫳興甲以誅之。盡殺崔杼之妻子及支屬,燒其室屋,報崔杼曰:

「吾已誅之矣。」崔杼歸,無歸,因而自絞也。

慶封相景公,景公苦之。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躉誅封。封以其屬鬥,不勝,走如魯。

齊人以為讓,又去魯而如昊。王予之朱方①。荊靈王聞之,率諸侯以攻吳,圍朱方,拔之。

得慶封,負之斧質,以徇於諸侯軍,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

」乃殺之。

黃帝之貴而死,堯舜之賢而死,孟貴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慶封者,可謂重死矣。身為殘,支屬不可以見,行忮②之故也。

凡亂人之動也,其始相助,後必相惡。為義者則不然,始而相與,久而相信,卒而相親,後世以為法程。

(取材於《呂氏春秋.慎行》)

譯文:)~

崔杼與慶封合**害齊莊公。莊公死後,二人另立景公為國君,崔杼給他作相。

慶封又想殺掉崔杼,取代他為相。於是他挑撥崔杼的兒子們,讓他們爭奪做後嗣的資格。崔杼的兒子們相互私下爭鬥起來。

崔杼去見慶封,告訴他這件事。慶封對崔抒說;「你姑且留在這裡,我將派兵去把他們殺掉!」於是派盧滿嫳起兵去誅殺他們,把崔杼的妻兒老小以及宗族親屬斬盡殺絕了,燒了他的房屋住宅,回報崔杼說:

「我已把他們殺死了,」崔杼回去,無家可歸,因而自縊而死。

慶封做了齊景公的相,景公深以為苦。慶封外出打獵,景公同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蠆起兵討伐慶封。慶封憑藉他的屬下同景公交戰,未能取勝,就逃亡到魯國。

齊國就這事責備魯國。慶封又離開魯國進入吳國,吳王把朱方邑封給了他。楚靈王聽說這事,就率領諸侯軍進攻吳國,包圍朱方,攻克了它,俘獲了慶封,讓他揹著斧質在諸侯軍中巡行示眾,並讓他喊道:

「不要象齊國的慶封那樣,殺害自己的君主,欺凌喪父的新君,強迫大夫盟誓!」然後才殺了他。

黃帝那樣尊貴也要死;堯舜那樣賢德也要死;盂賁那樣勇武也要死;人本來都要死,象慶封這樣的,可以說是死而又死了。自身被殺,宗族親屬也不能保全,這是為非作歹的緣故。大凡**的人做事,開始時互相幫助,到後來一定相互憎恨。

行事符合道義的就不是這樣,他們開始時互相幫助,時間長了互相信任,最後互相親近,後代的人把這種做法當作準則。

求一段古文翻譯,求翻譯一段古文

輅另外寫到 清河縣令徐季龍,字開明,有才智機謀,和輅一起是,談論到龍行雲氣,虎嘯風行的事,他認為龍是火星,虎為參星,火星行則雲響應,參星出則風到,這是自然陰陽相承接,並不是龍虎之類導致的。輅說,好吧,我路過.暈了,怎麼全是大道理.親,你要幹啥麼?管輅別傳上記載道 清河縣令徐季龍,字開明,有才學機變。...

求翻譯一段英文,一段英文求翻譯

在晚上,當他們在等待時,有的人在奏樂,有的人在跳舞唱歌,也有的人在談論他們最喜歡的運動員。有的時候他們也會因為他們喜歡不同的隊而爭吵,在等待了整夜去買票後,他們都會太累以致不能專心欣賞比賽 絕對自己翻譯,非工具翻譯,由於沒有上下文,所以有些生硬,但意思絕對到位!在夜間,而他們在等待,一些人 舞蹈和唱...

求道德經其中一段的翻譯,道德經第一段翻譯

出自 道德經 老子 第三十八章 下篇 原文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